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07篇
  免费   541篇
  国内免费   2193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109篇
  2022年   184篇
  2021年   153篇
  2020年   185篇
  2019年   194篇
  2018年   223篇
  2017年   159篇
  2016年   205篇
  2015年   234篇
  2014年   354篇
  2013年   200篇
  2012年   251篇
  2011年   262篇
  2010年   193篇
  2009年   223篇
  2008年   258篇
  2007年   215篇
  2006年   255篇
  2005年   236篇
  2004年   241篇
  2003年   193篇
  2002年   163篇
  2001年   213篇
  2000年   189篇
  1999年   170篇
  1998年   173篇
  1997年   200篇
  1996年   181篇
  1995年   144篇
  1994年   163篇
  1993年   169篇
  1992年   193篇
  1991年   157篇
  1990年   134篇
  1989年   124篇
  1988年   78篇
  1987年   53篇
  1986年   81篇
  1985年   61篇
  1984年   75篇
  1983年   57篇
  1982年   69篇
  1981年   50篇
  1980年   39篇
  1979年   23篇
  1978年   16篇
  1976年   12篇
  1965年   11篇
  1964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21.
克隆类风湿性关节炎(RA)滑膜细胞(FLS)中的蛋白酪氨酸激酶(PTKs),并研究它们在RA滑膜细胞异常增殖和侵软骨中的作用。根据巳知的PTKs氨基酸序列保守区设计简并引物,采用3'快速末端扩增法(3'RACE)扩增滑膜细胞中PTKs cDNAs的3'末端,将所得序列与Genebank中序列进行比较,以鉴定其是否为巳知的PTKs或与PTKs同源的新序列,然后通过RNA点杂交方法分别观察这些PTKs在RA和骨性关节炎(OA)病人滑膜细胞中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从RA FLS中克隆到6种巳知PTKs的cDNAs片段,分别为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A(PDGFRA)、胰岛素生长因子-1受体(IGF1R)、含discoidin结构域的受体型酪氨酸激酶(DDR2)、Lyn、Janus激酶1(JAK1)和TYK2。RNA点杂交结果显示,在4个RA病人和2个OA病人的滑膜细胞中,PDGFRA、IGF-1R和DDR2在RA滑膜细胞中的表达水平高于OA滑膜细胞,其它几处激酶在两种细胞中的表达水平相同。说明RI滑膜细胞中至少表达PDGFR、IGF1R、Lyn、DDR2、JAK1和TYK2等6种PTKs,其中PDGFRA、IGF1R和DDR2可能与RA滑膜细胞的过度增殖和对软骨的侵蚀性相关。  相似文献   
922.
在由股动脉放血制备的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急性分离的肠系膜动脉平滑肌细胞上 ,利用膜片箝单通道记录技术观察了血管平滑肌依钙K 通道 (BKCa)的活动。发现在对去甲肾上腺素 (NE)反应性增高的休克代偿期 ,BKCa的开放概率 (Po)和单位电导都显著较正常动物的低 ,Po 的改变主要是由通道的慢关闭时间常数 (τcs)增大引起关闭时间延长所致 ;而处于对NE反应性降低的休克失代偿期 ,BKCa的Po 和单位电导都高于正常动物 ,Po的变化也主要是τcs减小所致。  相似文献   
923.
保卫细胞胞质中Ca^2+浓度变化与气孔开闭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外界环境因素刺激(环境胁迫、激素等)引起保卫细胞内外Ca^2 转移,进出胞质或进出液泡、内质网等细胞器,导致胞质中Ca^2 浓度发生变化,从而最终制约着气孔的开闭。文章对保卫细胞胞质中Ca^2 浓度变化与气孔开闭之间的关系及其机制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924.
拟南芥中COR基因的启动子含有CRT/DRE元件,转录激活因子CBF蛋白与之结合,促进COR基因的表达,CBF基因超表达不需要低温刺激就能促进COR基因的表达而增加植物的抗寒性,显示其调节COR基因表达的能力,作者对CBF基因和CBF蛋白的特性,CBF基因表达与植物抗寒性之间的关系以及CBF调节COR基因表达的机理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925.
渗透胁迫下小麦根及叶片中ABA含量增加,根部先于叶片,同等渗透胁迫条件下,外源Ca2 浓度越小,根中ABA含量增加越多。EGTA和TFP浓度越大,ABA合成越早,且含量越高。  相似文献   
926.
铁线莲属研究随访(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Eichler(1958)在研究马来西亚铁线莲属植物时也深入地研究了中国、越南、泰国、缅甸及喜马拉雅山区的该属标本,认为根据我国台湾标本描述的Clematis taiwaniana Hayata可能为C.javanaDC.的异名。本文作者在研究了有关的南洋群岛、中国台湾及日本琉球群岛的标本之后同意Eichler的归并意见;此外,C.grataWall.var.ryukiuensis Tamura,C.sikkimensis(Hook.f.&Thoms.)Drumm.ex Burkill,C.connata DC.var.bipinnata M.Y.Fang,C.kilungensis W.T.Wang & M.Y.Fang等拉丁学名也被归并为异名。(2)对大叶铁线莲组sect.Tubulosae做出了新的分类系统。特产日本的Clematis takedana Makino自发表后一直被认为是C.apiifolia DC.和C.stans Sieb. & Zucc.(大叶铁线莲C.heracleifolia DC.的近缘种之一)的杂交种。此种为木质藤本植物,具三出复叶,腋生花序有多数两性花,呈圆锥状,而相似于C.apiifolia DC.(萼片水平开展,雄蕊无毛,花药狭长圆形,药隔顶端不突出),但其萼片向斜上方开展(花萼宽钟状),花丝上部有疏柔毛,花药条形,药隔顶端有短突起而不同。笔者发现,特产我国河北西部和北京山地的羽叶铁线莲C.pinnata Maxim.(叶为具5小叶的羽状复叶)具有与C.takedanaMakino相同的花构造,二者在亲缘关系上极为相近,组成一个自然小群。这二种与特产北京的细花铁线莲C.tatarinowii Maxim.(花两性,萼片直立,花丝上部有疏柔毛,花药狭长圆形,背面有疏柔毛,药隔顶端不突出)组成大叶铁线莲组sect.Tubulosae的原始群——羽叶铁线莲亚组subsect.Pinnatae。而原来的大叶铁线莲C.heracleifolia DC.等种组成此组的进化群——大叶铁线莲亚组subsect.Tubulosae,其特征为花通常单性,萼片直立,雄蕊常有疏柔毛,茎直立,草质至木质。此外,还对C.siamensis Drumm.ex Burkill的4变种和C.connata DC.的5变种进行了分类。(3)描述了3新系、3新种和4新变种。(4)做出了6新组合和3新等级。  相似文献   
927.
铁线莲属研究随记(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描述了9新种,4新变种;做出了2新等级,1新组合和1新名称。(2)归并了以下拉丁学名: Clematis dioica L.ssp.virginiana(L.)Kuntze var.bahamica Kuntze,C.bahamica (Kuntze) Britton,C.orbic- ulata Correll,C.brasiliana DC.var.laxa St.Hilaire,C.perulata Kuntze,C.barranacae Jones,C.discolor Gardn., C.laxiflora Baker,C.bathiei Lévl.和C.mauritiana Lam.var.sulfurea Viguier &; Perrier。(3)对威灵仙C.chinensis Osbeck的5个变种进行了分类;特产日本的C.fujisanensis Hisauti &; Hara与C.chinensis 极为相近,主要区别在于具较大的花,但有时花与C.chinensis的花同样大,由于区别不大,在本文中被 降级作变种处理;与其近缘、具强烈退化花序、特产华东的C.anhweiensis M.C.Chang也随之被处理为 变种。(4)瑞典学者Johnson在最近出版的铁线莲属专著中将特产西印度群岛东部的C.Flukenetii DC. 归并于特产美国东南部的C.catesbyana Pursh;本文不同意他做出的归并,并列出了这两个种的明显区 别特征,确认后者是一个应该得到承认的独立的种。(5)根据墨西哥标本描述的C.acapulcensis Hook. &; Arn.原知分布于中美一带,而其在南美的居群和一小叶多毛的新变种(var.puberula)过去长期间被误 定为其近缘种C.affinis St.Hilaire;这个混乱在本文中得到澄清,同时,本文给出了这二近缘种的区别 特征。(6)Viguier和Perrier两位学者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末研究马达加斯加一带的黄花铁线莲组-怀特铁 线莲亚组(sect.Meclatis subsect.Wightianae)植物时做出了不少错误鉴定:(a)将特产马达加斯加的具三 出复叶的C.mauritiana Lam. var.mauritiana,var.coriacea和C.microcuspis Baker,以及具单叶的C.ac- tinostemmatifolia W.T.Wang均鉴定为分布于非洲大陆的C.simensis Fresen., 并将后者作为分布于亚洲和欧洲的C.orientalis L.的亚种处理;(b)将特产马达加斯加具三出复叶的C.laxiflora Baker和具一回羽状复叶的C.ibarensis Baker鉴定为特产印度南部的C.wightiana Wall.,也将后者作为C.orientalis的亚种处理;(c)将特产科摩罗(Comoros)具二回羽状复叶的C.comoresensis W.T. Wang鉴定为C.brachiata Thunb.,也将后者作为C.orientalis L.的亚种处理;(d)将C.ibarensis Baker(具一回羽状复叶和两性花)这一拉丁学名用在了另一特产马达加斯加具2~3回羽状复叶和单性花、应属于单性铁线莲组sect. Aspidanthera的种(C.rutoides W.T.Wang)之上;(e)将另一特产马达加斯加具一回羽状复叶和单性花、 也属于单性铁线莲组的C.edentata Baker(=C.insidiosa Baill.)降级作为这两位学者曲解的C.ibarensis Baker的亚种处理;(f)将特产马达加斯加的C.dissecta Baker归并到属于茴芹叶铁线莲组(sect. Pseudanemone)的C.pimpindllifolia Hook.中。此次本文第五部分继去年第一、二部分之后对上述混乱情况做出了完全澄清,并给出了分布于马达加斯加及其邻近岛屿的怀特铁线莲亚组8种植物的检索表;由于C.ibarensis Baker的定义被上述两位学者严重误解,本文根据较多具花、果的标本写出了此种完整、正确的形态描述。  相似文献   
928.
云南鹤庆盆地末次盛冰期的孢粉记录与古季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研究相当于末次盛冰期鹤庆古湖泊沉积物4.6-9.0m段的孢粉记录,对该区末次盛冰期阶段的植被与古季风变迁模式进行了恢复。该区末次盛冰期冷湿的气候特点与同时东部干旱的草原植被、青藏、高原的荒漠植被和黄土高原区风尘堆积存在明显差异,而与滇池的气候记录有较好的一致性。冰期内部的气候波动与深海氧同位素记录有较好的可比性。冰期冷锋强度的增加,与北方冬季风的经常入侵和冰期青藏高原的冷源效应有关。  相似文献   
929.
自然湿地生态恢复研究综述   总被引:133,自引:7,他引:126  
张永泽  王 Huan 《生态学报》2001,21(2):309-314
湿地由于具有丰富的资源、独特的牛态结构和功能而享有“自然之肾”之称。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利用湿地,世界各国都在积极采取措施阴止湿地的退化或消失,湿地的生态恢复与重建问题已成为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研究热点,在全面综述国内外湿地生态恢复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湿地乍态恢复研究的重点和热点进行了探讨和分析,指出我国为做好湿地生态恢复工作尚需进一步加强湿地生态恢复的方法学、基础理论、应用技术和示范推广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930.
内蒙古库布齐沙地四种啮齿动物非颤拌性产热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非颤抖性产热在内陆荒漠小型哺乳动物适应性热能调节中的作用,1997年对库布齐荒漠沙地环境4种啮齿动物:三趾跳鼠(Dipus sagitta)、子午沙鼠(Meriones meridianus)、小毛足鼠(Phodopus roborovskii)和黑线仓鼠(Cricetulus barabensis)的非颤抖性产热季节变化进行了测定。4种动物的非颤抖性产热在秋季低温刺激下明显高于夏季,而且小毛足鼠和黑线仓鼠在秋季的最大非颤抖性产热分别高于春季14%和35%。典型荒漠种小毛足鼠的季节变化最明显,夏季最低。结果表明,生活在内陆干旱地区的动物生长期进化过程中,发展了良好的非颤抖性产热体温调节机制适应环境温度的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