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30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71.
吴兆洪 《植物研究》1989,9(2):79-95
在编写中国植物志第四卷铁角蕨属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新分类群,现经整理予以报道。本文发表了中国铁角蕨属的分类系统及15新种,1新变种。  相似文献   
72.
海南岛热带山地雨林种类组成的局域分布与垂直分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海南岛四大山地雨林区常见植物种类的局域及垂直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海南岛热带山地雨林的种类组成,除了在各林区有一定数量相同的种外,各林区之间种类成分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由于各林区生态因子的差异,使得生态幅度不同的物种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也产生明显的差异,生态幅度较小的物种仅局限于某一地段,生态幅度较广,适应性较强的种类则有较广泛的分布。  相似文献   
73.
热带与亚热带森林分子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当前 ,植物学家会有更多的方法和手段来从事植物学的研究 ,如分子生物学方法、遗传学的方法、植物生理学的方法、分类学方法等。其中分子生物学方法直接研究植物遗传物质DNA ,从根本上揭示了生物体内涵 ,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4 7] 。因此用分子生物学手段进行生态学的研究有着广泛应用前景和重要意义。分子生物学方法既节省时间和资金 ,又比传统方法解决了更多的问题[6 1] 。例如在动物学研究中 ,用少许的毛发就可以分析高山土拨鼠 (MarmotamarmotaSciuridae)的交配系统[30 ] ;粪便所带的肠道粘膜细胞DNA也可以…  相似文献   
74.
香港蕨类植物分布新记录和名称修订(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香港地区蕨类植物17种,其中分布新记录9种,即疏裂凤尾蕨、栗柄凤尾蕨、假粉背蕨、星毛蕨、福建铁角蕨、太平鳞毛蕨、圆基条蕨、披针骨牌蕨和阔叶石韦;名称修订6种,即线羽凤尾蕨、碎米蕨、毛轴碎米蕨、绿秆铁角蕨、假大羽铁角蕨和华南耳蕨,以及珍稀濒危蕨类2种,即乌轴蕨和多羽瘤蕨。  相似文献   
75.
海南五指山地区种子植物区系的特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唐恬  廖文波  王伯荪 《广西植物》2002,22(4):297-304
五指山地区共有种子植物 1 77科、82 1属、1 882种 (含变种 )。区系组成及地理成分分析表明 :该区系是海南岛区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热带性质强烈 ,其中热带亚洲和泛热带成分最占优势 ,各占非世界属总数的 2 6.78%和 2 6.40 % ;讨论了该地区与邻近 6个不同纬度山区植物区系的关系 ,认为五指山区系与大陆区系联系紧密 ,本质上是华夏植物区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76.
红树植物木榄种群高度结构的分形特征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计测等值线分形维数的方法,探讨山口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内的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种群高度结构的特征。结果表明,木榄种群的高度结构具有分形的特征,其计盒维数介于1.61~1.90之间,信息维数介于1.63~1.84之间,分形维数的高低主要与幼树个体的数量、个体的集聚程度和高度层次结构的复杂程度等密切相关。计盒维数定量描述种群占据垂直空间的能力和程度,而信息维数揭示种群高度层次细节的尺度变化强度和个体高度分布的非均匀性程度。分析表明,等值线法能够有效地表征木榄种群高度结构的分  相似文献   
77.
薇甘菊在广东的传播及危害状况调查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薇甘菊在广东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及东部沿海地区,以深圳为中心向东部、北部和西部逐渐传播开来。薇甘菊多定居在开旷和具有丰富有机质的潮湿环境,富含有机质的生活垃圾、堆积淤泥的水沟边及肥沃的弃耕地常为侵入薇甘菊的分布中心,大量的种子和快速的营养繁殖使其由定居地向外扩散和蔓延。长途交通运输等人为因素是造成薇甘菊远距离传播的主要原因。薇甘菊对灌木的危害最大,受人为干扰的次生林在一定程度上受其危害,果园的人工除草和施肥加速了薇甘菊的危害。  相似文献   
78.
广东黑石顶自然保护区森林次生演替过程中的群落动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黑石顶自然保护区森林次生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结构、物种组成及物种多样性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皆伐裸地恢复阶段最初的2~4 年,先锋种、阳生性种及中生性种的幼苗同时大量出现于次生裸地上;演替至10 年时,群落中先锋种的数量占绝对优势,阳生性种保持稳定,中生性种趋于减少;针阔叶混交林阶段,先锋种趋于减少,阳生性种趋于增加;阳生性常绿阔叶林阶段,先锋种基本衰退,而阳生性种占绝对优势,同时中生性种趋于增加;演替至中生性常绿阔叶林阶段,阳生性种逐渐消退,中生性种的数量占优势。皆伐裸地恢复阶段为群落垂直结构的形成期,仅有Ⅲ级以下立木,乔木层无明显分层,群落的个体密度无明显变化;由恢复阶段进入针阔叶混交林初期为群落垂直结构分化期,群落中出现大量Ⅲ、Ⅳ级立木,乔木层可分为3 个亚层,但群落的个体密度因自疏作用而显著下降;针阔叶混交林阶段为群落垂直结构的相对稳定期,Ⅴ级立木多度和胸高断面积呈演替系列的第一个高峰,同时群落的个体密度显著增大;阳生性常绿阔叶林阶段为群落垂直结构的变动期,群落中Ⅴ级立木多度和胸高断面积大幅度下降,个体密度无明显变化;中生性常绿阔叶林阶段为群落垂直结构的稳定期,群落中各立木级趋于更加完善,胸高断面积达到演  相似文献   
79.
森林次生演替优势种苗木的光可塑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研究苗木的叶绿素含量和RuBP羧化酶活性随着光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的规律出发,来探讨森林次生演替优势种苗木的光可塑性大小和对弱光环境的适应能力。各种苗木的叶绿素含量都随着光强度变弱而增加,但如果较长时间生长在弱光环境中,由于叶绿素的合成小于分解,其含量也会逐渐变小。不同的演替阶段优势种苗木的叶绿素含量的增加或减少在量上有一定的区别。以叶绿素含量随着光环境变化的测定值为指标,用模糊数学分析的结果表明,苗木的耐荫性大小顺序是演替后期种(黄果厚壳桂Cryptocaryaconcinna)>演替过渡种(藜蒴Castanopsisfisa)>演替过渡种(荷木Schimasuperba)>演替先锋树种(马尾松Pinusmasoniana);且藜蒴和荷木很接近,稍靠近黄果厚壳桂。马尾松和荷木的RuBP羧化酶活性随着生长环境的光强度的增加,其活性有所增加;但黄果厚壳桂的相应值是在每日直照光1h的光环境中最高。除马尾松外,演替过渡种和后期种的苗木都是在每日直照光1h的光环境中生长最好,这和每日短期照光提高RuBP羧化酶活性的(与没有直照光的环境相比较)同时又不分解叶绿素、不降低其含量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0.
香港蕨类植物分布新记录和名称修订(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记载香港地区蕨类植物9种,其中分布新记录2种,即粗齿紫萁和铁芒萁;名称修订5种,即粗叶卷柏、福建莲座蕨、华南紫萁、阔边假脉蕨和华南膜蕨;报道珍稀濒危蕨类2种,即广东小石松和粤紫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