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30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31.
濒危树种闽楠种子和幼苗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34,自引:6,他引:28  
吴大荣  王伯荪 《生态学报》2001,21(11):1751-1760
从1995至1998年,通过种子收集器布设、不同程度圈围的样方处理、实验室和野外发芽实验、相邻格子样方调查和土壤中种子的筛选等一系列方法,对福建罗卜岩闽楠种子质资源保护区内闽楠为优势的常绿阔叶林群落中闽楠种群的果实、种子库、种子散布、果实/种子捕良、种子萌发和幼苗存活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95至1996年果实量为116个/m^2,成熟高峰期在1996年1月中旬。1997年至1998年为103个/m^2,成熟高峰期在1997年12月中旬。1997年至1998年,绝大部分(90.1%)的果实直接从母树上掉落,低于9.5%的果实由鸟类传播。实验室的种子发芽率为93%,而在野外仅为12%。野外发芽率低多由种子霉烂引起。闽楠的种子寿命较短,其种子在次年4月初开始萌发,7月之后地面种子即丧夫活力。动物捕食不仅影响种子的存活,同时也影响幼苗的死亡率,未经圈围与样地中被取食的果实和幼苗数量有显著差异。在新形成的林窗中或远离母树均降低了果实的迁移和幼苗的死亡率。但各因素交互作用有所不同。密度相关效应发生在2-3个月的幼苗阶段,之后,密度高低对果实被取食和幼苗死亡没有显著的影响。这些结果表明,闽楠种子和幼苗经历较大的环境压力,即在高湿度生境中母树树冠下的种子不仅易受到土壤病原菌的感染,同样容易遭受动物所捕食,从而导致较低的野外种子发芽率和幼苗存活率。这是闽楠致濒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2.
基于GIS和RS的广东陆地植被生产力及其时空格局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郭志华  彭少麟  王伯荪 《生态学报》2001,21(9):1444-1449
在GIS和RS工具支持下,利用多时相遥感数据NOAA-AVHRRNDVI和地面气象数据研究了广东陆地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及其时空分布.结果表明广东陆地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的遥感估算值与实测值接近,效果较好;广东陆地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介于0~1568.9gC/(m2*a)之间,年平均净第一性生产力约为753.2(±277.0)gC/(m2*a),全省陆地生态系统每年约固定碳1.34×1014g.广东陆地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地区差异显著,反映了广东陆地植被因受人类活动影响而比较破碎的特点;同样,广东陆地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年变化显著,夏半年约为冬半年的4倍以上,这主要与该地区气温和水分条件的季节变化有关;即使是常绿阔叶林,其年净第一性生产力也有明显差异,且年变化显著.  相似文献   
33.
复合种群动态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复合种群动态研究是当今保护生物学和生态学中最热门的课题之一。在此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复合种群动态的有关概念和术语、经验研究和理论探索的最新进展以及相关的预测模型 ,对我国开展相关研究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4.
森林次生演替优势种苗木的光可塑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小波  王伯荪 《植物学报》1999,16(3):304-309
本文从研究苗木的叶绿素含量和RuBP羧化酶活性随着光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的规律出发,来探讨森林次生演替优势种苗木的光可塑性大小和对弱光环境的适应能力。各种苗木的叶绿素含量都随着光强度变弱而增加,但如果较长时间生长在弱光环境中,由于叶绿素的合成小于分解,其含量也会逐渐变小。不同的演替阶段优势种苗木的叶绿素含量的增加或减少在量上有一定的区别。以叶绿素含量随着光环境变化的测定值为指标,用模糊数学分析的结果表明,苗木的耐荫性大小顺序是演替后期种(黄果厚壳桂Cryptocarya concinna)>演替过渡种(藜蒴 Castanopsis fissa)>演替过渡种(荷木 Schima superba)>演替先锋树种(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且藜蒴和荷木很接近,稍靠近黄果厚壳桂。马尾松和荷木的RuBP羧化酶活性随着生长环境的光强度的增加,其活性有所增加;但黄果厚壳桂的相应值是在每日直照光1h的光环境中最高。除马尾松外,演替过渡种和后期种的苗木都是在每日直照光1 h的光环境中生长最好,这和每日短期照光提高RuBP羧化酶活性的(与没有直照光的环境相比较)同时又不分解叶绿素、不降低其含量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5.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取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了样地取样技术和无样地取样技术在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应用。认为中心点四分法无样地取样技术具有较高的精度和效率,完全适用于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应用中心点四分法无样地取样技术所获得的能反映群落真实特征的中心点数目,称为“最小点数”。评定最小点数,可应用种类数目与中心点数目的相关曲线,即“种一点数曲线”;以及优势种重要值与中心点数的相关曲线,即“重要值一点数曲线’。据研究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最小点数为20—22点。 “重要值—面积曲线”与“重要值一点数曲线”是评定最小面积与最小点数的测度新方法,在某种意义上较“种一面积曲线”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36.
本文基于2×2联列表,应用联结系数、共同出现百分率、点相关系数以及x~2统计量度量等常用公式,测定了鼎湖山厚壳桂(Cryptocarya chinensis)群落的15个主要种群的种间联结性。并以半矩阵、全矩阵阳星座图等图形表达测定结果。研究结果表明,上述技术均适用于南亚热带常淋阔叶林的种间联结测定。但在一个群落内的种间联结测定是以联结系数和x~2统计量较佳,在多个群落间的种间联结测定,共同出现百分率的效果亦较理想。本文较完整地推导了x~2统计量度量公式。同时指出当某个种出现频率为100%时,应用某些测式如将b、d值加权为1,效果则更佳。  相似文献   
37.
南亚热带森林群落演替过程中林下土壤的呼吸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CI-310便携式光合作用系统及其附件,测定了广东省黑石顶自然保护区南亚热带森林演替系列中的马尾松林和松阔混交林林下土壤的呼吸速率。测定结果显示:在自然条件下,马尾松林土壤呼吸速率在1.650~4.0μmolCO2m-2s-1,松阔混交林土壤呼吸速率在1.70~3.950μmolCO2m-2s-1之间。林下土壤呼吸速率与温度和土壤空气相对湿度可用拟合,据此并结合当地气象资料推算出马尾松林和松阔混交林的年均土壤呼吸量分别为31.027、36.629 tCO2hm-2,后者高于前者。  相似文献   
38.
利用TM数据提取粤西地区的森林生物量   总被引:49,自引:2,他引:47  
郭志华  彭少麟  王伯荪 《生态学报》2002,22(11):1832-1839
通过样方调查获取森林材积 ,借助于 GPS技术为调查样方准确定位。通过研究针叶林和阔叶林材积与 Landsat TM数据各波段及 NDVI和 RVI等指数的相关性 ,筛选出估算针叶林和阔叶林材积的光谱因子。根据 TM数据 7个波段信息及其线形与非线形组合 ,应用逐步回归技术分别建立估算针叶林和阔叶林材积的最优光谱模型。进而研究了粤西及附近地区的森林生物量和森林覆盖。结果表明 :若不计少量云层及地形影响 ,粤西及附近地区的森林覆盖率约为 47.8%。西江干流以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明显高于西江以南 ,阔叶林主要分布在西江以北 ,西江以南主要为针叶林。粤西及附近地区的森林生物量多介于 2 3~ 45 1 t· hm- 2之间 ;在约 1 90 5 0 km2范围内 ,森林生物量共计 9.2 2× 1 0 7t左右。西江以北地区的森林生物量较高 ,西江以南的森林生物量较低。生物量 >40 0 t· hm- 2的森林主要分布在黑石顶自然保护区及附近、鼎湖山及附近、德庆东北部和广宁东部。  相似文献   
39.
海南岛热带森林植被的类群及其特征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王伯荪  张炜银 《广西植物》2002,22(2):107-115
对海南岛热带森林植被的历史变迁进行了回顾。讨论了海南岛热带森林植被类型的分类单位与等级 ,提出了海南岛热带森林的植被分类系统 ,海南岛热带森林植被可分为 2个植被型组 ,7个植被型 ,4个植被亚型 ,35个群系 ,2 1个亚群系 ,1 0 9个群丛组或群丛 ;并对代表类群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40.
海南岛热带山地雨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的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海南岛四大林区的热带山地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分析表明,(1)林区间的乔木层和草木层物种多样性在从东到西(即吊罗山-五指山-坝王岭-尖峰岭)的群落中依次减少,灌木层和层间植物则增加,层间植物和乔木层在物种多样性的空间波动比灌木层和草本层有较高的稳定性;(2)林区内群落乔,灌、草及层间植物各层的物种多样性在海拔梯度上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3)林区内群落各层的物种多样性在不同坡向上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