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1.
在昆虫纲中,生命树计划正在以目级阶元中的分类单元为单位逐步推进.针对这一大的背景,以及高级阶元和种级阶元分子系统学研究间脱节现状,提出以rDNA簇为一组分子标记、并且在未来高级阶元系统发育研究中将目前选取少量代表类群的做法改为将尽量多的物种包含到一棵系统发育树中的建议.其中首先简要介绍了rDNA簇的结构及其中各分子标记在分子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价值,随后以蝽类昆虫为例,有针对性地总结了rDNA簇中不同基因序列已有数据的丰富程度及其在分子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情况.首次给出了蝽类昆虫28S rRNA近全长序列的二级结构模型.基于对18S rRNA和28S rRNA二级结构研究所积累的认识,强调了18S rDNA和28S rDNA内部不同区段之间变异模式和应用价值的差异,论证了未来在生命树构建中深化对rDNA簇中各基因进行联合应用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中国瘿蜂科分类研究概况及一新种记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瘿蜂科中国分类研究的进展,同时首次记述瘿蜂科草瘿蜂族Aylacini Ashmead的2新纪录属:菊瘿蜂属Aulacidea Ashmead.1897和近菊瘿蜂属Isocolus F(o)rster.1869及1新种,何氏菊瘿蜂Aulacidea hei sp.nov..新种被详细描述和附图.模式标本保存于浙江大学寄生蜂标本室.  相似文献   
13.
20年来,分子系统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飞速的发展.随着可用分子标记和所涉及阶元数量的增多和范围的扩大,以及计算能力的进步,人们对完全树(universal tree)将地球上所有物种囊括在内、描述其间的亲缘关系的系统发育树的憧憬正在逐步成为现实.由于rDNA/rRNA是惟一作为所有细胞生命形式所共有的分子标记,其在构建完全树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5年,超级树(supertree)的技术逐步完善,已经在若干类群中有良好的应用,形成了系统发育与进化生物学领域的研究前沿之一,为最终获得完全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膜翅目精子结构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观察,膜翅目昆虫精子由顶体,精核,中部,尾部四个主要部分构成。顶体具顶体丝,中部具轴丝,中部与精核间具线粒体衍生物。本文同时对膜翅目,分别隶属12个科,10个总科中的2个亚目昆虫精子的顶体、精核、线粒体衍生物、轴丝等结构的研究状况进行概括,并应用精子结构特征对上述类群的系统发育状况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5.
记述了中国新纪录属,锥瘿蚊属Pseudoperomyia Jaschhof et Hippa一新种:鹦铗锥瘿蚊Pseudoperomyia psittacephala Li et Bu,sp.nov.,(正模产地:福建武夷山桐木),及1中国新纪录种:小锥瘿蚊P.humilis Jaschhof et Hippa.(云南云龙)。新种与分布于马来西亚的Pseudoperomyia platystyla Jaschhof et Hippa相近,主要区别为新种生殖基节内突的根部很长;生殖端节形似鹦鹉头的外形;阳茎基钟罩形,中部不缢缩;生殖杆更长。模式标本4均保存于南开大学生物系昆早标本室。  相似文献   
16.
17.
记述了眼蕈蚊科中国2新记录属和2新记录种,即屈眼蕈蚊属Camptochaeta Hippa&Vilkamaa的细屈眼蕈蚊C.tenuipalpis(Tuomikoski)和木眼蕈蚊属Xylosciara Tuomikoski的嗜木眼蕈蚊X.lignicola(Winnertz),绘制了主要外形特征图。标本保存于浙江林学院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18.
RNA的二级结构在动物分子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作为一类重要的信息和功能分子,RNA在分子系统学研究中有着特殊的重要作用。RNA除了其一级结构以外,其二级结构亦可用于同源性比较。由于高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更为密切,比较的结果可以揭示一些在一级结构比较中难以发现的现象。  相似文献   
19.
以支系和进化主干的视角看待某一类群的系统发育地位更有利于将前进进化与分支进化的认识相结合.关于蝽类昆虫在生命树中的支系位置,近年来积累的证据已经在对于若干节点的认识上有了新的观点.随着现生类群生命树的构建以及化石类群与现生类群系统发育关系的整合,每个支系所经过的系统发育历程将逐渐变得清晰,并对相关的个体发育研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本文致力于将近10年来的各种主流意见更迭完整地体现在对于蝽类昆虫支系地位的认识上.  相似文献   
20.
中国榕小蜂触角感受器形态特征及进化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榕树与传粉榕小蜂体系是协同进化、专性传粉的经典系统,每种榕树上一般还生活有种类丰富、数目众多的非传粉榕小蜂。在选择压力下,榕小蜂为在榕果内生存产生了明显的适应性形态。触角感受器是昆虫通讯系统的单元,其形态是反映生态和进化适应性的最佳特征之一。本文旨在对中国部分传粉和非传粉榕小蜂的触角感受器的形态多样性和进化适应性进行系统研究。【方法】对来源于海南和云南15种榕树上24种榕小蜂54个型的触角感受器形态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基于现有的分子系统发育树,对传粉榕小蜂触角感受器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性状演化分析,并对榕小蜂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进化适应性分析。【结果】榕小蜂触角感受器普遍存在雌雄二型现象。雌蜂触角感受器种类有毛状、锥状、板状、刺状、钟形、腔锥状和栓锥状等,数目丰富,并且进果产卵的传粉雌蜂和果外产卵的非传粉雌蜂之间、进果产卵的传粉雌蜂和进果产卵的非传粉雌蜂之间在形态上存在差异。传粉雄蜂和不具有雄性多型现象的非传粉雄蜂触角感受器极为退化,具有雄性多型的非传粉雄蜂触角感受器形态在种内不具有显著差异。性状演化分析表明进化路径相当复杂,可能存在多次独立进化过程。触角感受器的形态类型与其进化适应性相关。【结论】榕小蜂触角感受器类型多样,形态变化丰富,并为适应榕果内的生存而产生了进化适应性特点。雌蜂和雄蜂在榕果内受到了完全不同的选择压力,行使不同的生态功能,从而产生了不同的适应性形态。不同的适应性形态可能与雌蜂不同的产卵行为、雄蜂不同的交配策略具有一定联系。该文是首次对中国榕小蜂触角感受器形态进行系统研究的报道,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榕小蜂的形态特征、进化路线、行为策略和生态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