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0篇
  免费   97篇
  国内免费   29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57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21.
黑水虻作为近年来广受关注的资源昆虫,其规模化应用的基础理论研究成为热点。本文对其胚胎发育过程进行研究,利用显微镜对资源昆虫黑水虻卵孵化发育过程进行观察并拍照,对胚胎各个时期的发育时间和形态进行记录。试验发现,在32℃下,黑水虻卵的发育历期为51 h。黑水虻的胚胎发育经过卵裂期、胚盘胚带形成期、原肠形成期、胚体分节期、体壁形成期、器官形成期6个典型时期。试验对孵化过程中的15个具体发育时期的特征和发育时间进行记录,形成了一套虫卵镜检技术应用于实际生产。在生产上,通过镜检技术对每一批次待孵化虫卵进行镜检观察,可初步判定该批次待孵化虫卵所处的发育阶段和死亡率,预估虫卵孵化时间和孵化率,为规模化稳定培育黑水虻苗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2.
本研究为探究不同干燥方式对蝉花孢梗束品质的影响和为生产中蝉花孢梗束选择合适的干燥方式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了自然干燥、热风干燥、微波干燥、热泵干燥和冷冻干燥对蝉花孢梗束粉的外观、粒度、主要营养和功能成分的影响。运用主成分和聚类分析对不同干燥处理得到的样品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表明热泵干燥能最好地保持样品的亮黄色色泽,蓝黄度b*为36.74,显著高于其他方式干燥样品,其次是微波干燥;但是这两种方式干燥的蝉花孢梗束总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含量均较低。自然干燥和冷冻干燥的样品感观较差,蓝黄度b*均小于28且二者差异不显著。热风干燥样品色泽仅次于微波干燥,含有较高蛋白质、总氨基酸和总糖,且其脂肪、麦角甾醇和甘露醇的含量最高,分别为4.15 g/100 g、8.65 mg/g和59.20 mg/g。总体考虑,热风干燥能较好地保持蝉花孢梗束的色泽、营养和功能成分,且技术成熟度高,适用于工业化大生产。  相似文献   
23.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在兽医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是一种固相免疫标记技术,具有操作简单、反应灵敏迅速、判定结果直观、无需特殊设备和专业人员等优点。胶体金检测技术一直以来在人类医疗领域中应用较为广泛,近年来该项技术也逐渐应用到兽医临床检测等方面中。目前在兽医领域内,该项技术已经在细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及寄生虫性疾病等多方面都有应用。本综述对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进行简述,并对该项技术在兽医领域中的应用加以总结和展望,以期能为今后胶体金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4.
为探索秦巴山区野生百合资源在百合育种中的应用方向及途径, 获得具有其独特遗传背景的育种材料,将秦巴山区野生百合的抗病毒及独特观赏特性等优良遗传性状逐渐渗到栽培品种中去。该研究借助切割柱头杂交及胚抢救技术,选取6种秦巴山区野生百合[岷江百合(Lilium gegale)、宜昌百合(L. leucanthum)、山丹(L. pumilum)、野百合(L. brownii)、宝兴百合(L. duchartrei)、川百合(L. davidii)]以及亚洲百合(Asiatic hybrids,AA)品种‘Elite’、东方百合(Oriental hybrids,OO)品种‘Sorbonne’、‘Siberia’和‘Marlon’、OT百合(Oriental × Trumpet hybrids,OT)品种‘Yelloween’、‘Serano’、‘Corel′door’进行了32组共计263朵花的(品)种间杂交,并针对膨大变软的果实剥离可供离体培养的胚及胚囊进行胚抢救。结果表明:(1)不同杂交组合坐果率、胚获得及萌发率呈现出较大差异,综合坐果率为11.4%,对30个膨大的果实中共计38个可供离体培养的胚及胚囊进行胚抢救,有7株最终萌发。(2)以野生百合为父母本的12组杂交组合中,6组获得了膨大果实,得到6株杂交后代。(3)栽培百合做母本,野生百合做父本的20组杂交组合中,共9组获得了膨大果实,除‘Elite’ × 山丹可直接收获种子外,共得到1株杂交后代。(4)以岷江百合及宜昌百合为亲本的远缘杂交TT × AA及回交OT × TT成功获得杂种后代。(5)秦巴山区6种野生百合在远缘杂交中获得育种后代的几率存在较大差异,宜昌百合和岷江百合获得后代几率较高,宝兴百合获得后代几率较低,野百合未获得后代。以上结果表明,岷江百合和宜昌百合为母本的TT × AA杂交和宝兴百合为父本的TT × AA杂交以及岷江百合和宜昌百合为父本的OT回交,为三种百合的育种利用提供了新途径,野百合的育种应用途径需要继续探索。  相似文献   
25.
目的:观察女性受试者在不同坐姿久坐前后腰部肌肉表面肌电(sEMG)信号的变化,探讨不同姿势的久坐对竖脊肌功能状态的影响。方法:32名女性受试者随机分成4组,分别在4种不同的座椅(座椅A、B、C、D)上久坐2 h。记录受试者腰部竖脊肌在久坐前后2次最大随意收缩力量(MVC)测试中的sEMG信号,观察测试过程中的前3 s时频指标及全程频域指标的变化。结果:3 s的时频指标平均肌电振幅(AEMG)、平均功率谱频率(MPF)在不同坐姿久坐前后无显著性差异,其中AEMG在座椅B组中明显大于座椅A组;全程信号的频域指标MPF在久坐后显著减小,但在不同坐姿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女性受试者在4种不同坐姿2 h久坐前后腰部竖脊肌的最大活动水平无明显改变;最大持续收缩能力在久坐后下降,但在不同坐姿间并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6.
目的:研究脱脂对苜蓿膳食纤维提取物特性的影响。方法:以初花期和结荚期苜蓿草粉为原料,研究了脱脂处理对苜蓿草粉及其水不溶性膳食纤维(IDF)提取物膨胀力、持水力和持油力的影响。结果:脱脂可显著提高不同生长时期苜蓿草粉及初花期IDF提取物的持油力(t>t0.05)、初花期草粉持水力(t>t0.01);显著降低初花期草粉(t>t0.01)及其IDF提取物的膨胀力(t>t0.05);对初花期和结荚期苜蓿IDF提取物持水力、结荚期苜蓿草粉及其IDF提取物的膨胀力、结荚期IDF提取物持油力无显著影响(t相似文献   
27.
目的:建立杭白菊多糖的测定方法,比较不同产地杭白菊多糖含量的差异,为杭白菊的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高锰酸钾滴定法测定浙江桐乡、江苏射阳等5个产地杭白菊多糖含量,并进行方法学考察。结果:杭白菊多糖的含量线性关系、精密度、重复性、回收率及稳定性测定结果均符合要求,不同产地杭白菊中多糖含量范围为5.27%~8.72%。结论:不同产地的杭白菊中多糖含量有一定差异,在评价的样本中,山东临沂地区杭白菊多糖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28.
种群空间格局是生态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典型草原带由于过度放牧退化严重, 原生群落罕见, 探讨原生群落的种群空间格局具有重要生态学意义。大针茅(Stipa grandis)草原是典型草原区广泛分布的主要群落类型, 1979年围封的大针茅样地, 是目前保存完整的大针茅草原原生群落。本文选择大针茅草原原生群落和长期过度放牧群落, 应用O-Ring函数结合不同零假设模型分析了大针茅种群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 在原生群落中大针茅种群在小尺度范围内呈均匀分布, 而在长期过度放牧群落中则表现为聚集分布。这说明在大针茅草原原生群落中竞争是主要的相互作用, 而在长期过度放牧群落中正相互作用居主导, 验证了胁迫梯度假说; 同时证明长期过度放牧改变了种群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29.
高思齐  宋艳宇  宋长春  马秀艳  蒋磊 《生态学报》2020,40(13):4617-4627
为探讨温度升高和外源碳输入对泥炭地土壤碳氮循环关键微生物的影响,于2017年7月采集多年冻土区泥炭地表层(0—10 cm和10—20 cm)土壤样品,在10、15℃两个温度下开展为期42d的增温模拟试验,同时设置葡萄糖添加处理,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泥炭地土壤碳氮循环关键微生物丰度变化,同时分析增温和外源碳输入对泥炭地土壤活性碳组分和无机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升高可导致北方泥炭地表层土壤微生物丰度以及群落结构变化,0—10 cm土壤微生物比10—20 cm土壤微生物更加敏感。增温条件下微生物首先快速分解活性有机碳,同时温度升高加快土壤氮周转速率,增加有效氮含量。外源碳输入整体提高了深层土壤微生物丰度,使得10—20 cm土壤细菌、产甲烷菌、甲烷氧化菌、氨氧化细菌以及反硝化细菌丰度显著增加,说明外源碳输入可能会促进10—20 cm土壤甲烷氧化过程、氨氧化过程和反硝化过程。温度和葡萄糖的交互作用对泥炭地表层土壤碳氮循环关键微生物丰度均有显著影响。在增温和外源碳输入条件下,北方泥炭地表层土壤微生物丰度受土壤碳氮活性基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30.
[背景] 二氯喹啉酸(Quinclorac,QNC)是一种高选择性、激素类、低毒性除草剂,主要用于防治稻田稗草,持效期长,易于在土壤中积累而影响后茬作物的生长发育,而且环境中残留的QNC可对动物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并影响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丰度。[目的] 从稻田土壤中分离筛选出一株可降解除草剂QNC的菌株,鉴定并明确其降解特性。[方法] 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试验、磷脂脂肪酸(Phospholipid Fatty Acid,PLFA)微生物鉴定、16S rRNA基因测序及分析鉴定菌株。通过单因素实验探究菌株的降解特性。[结果] 筛选得到一株编号为15#的QNC降解菌,被鉴定为无色杆菌属菌株(Achromobacter sp.)。降解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菌株15#的最佳培养条件为:30℃、pH为6.0、初始QNC浓度为100 mg/L、接种量为7%、添加质量分数为0.1%的酵母浸粉、氮源为蛋白胨,在此条件下培养21 d后QNC的降解率可达43.0%。[结论] 筛选到降解QNC新菌株并为该菌株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