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6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21.
为从不同遗传终点检测苯胺对黑斑蛙(Rana nigromaculata)蝌蚪红细胞的遗传毒性,将黑斑蛙蝌蚪暴露于0、3.45、17.26、34.53、69.06μg/L不同浓度的苯胺96 h后,显微镜下观察红细胞形态和数目的变化,采用微核试验测定红细胞微核率,通过彗星试验测定彗星尾长和尾距的变化。从17.26μg/L浓度组开始出现红细胞变形拉长和细胞膜破裂,且随着苯胺浓度的增加而增多。另外,各浓度组蝌蚪红细胞数目随着苯胺溶液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且与空白对照相比差异显著(P0.01)。微核试验结果显示,各浓度处理组微核率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但由于苯胺所致的红细胞破裂和Heinz小体的影响,微核率和浓度之间并未出现明显的浓度-效应关系。彗星试验结果显示,不同浓度苯胺处理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蝌蚪红细胞尾长和尾距均显著增加(P0.05或P0.01),并与处理浓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浓度-效应关系。上述结果表明,苯胺可诱发黑斑蛙蝌蚪红细胞的染色体、DNA损伤,具有较强的遗传毒性效应;苯胺最高浓度处理组69.06μg/L蝌蚪红细胞DNA损伤水平与5 mg/L环磷酰胺相近,显现明显的DNA损伤,因此建议渔业水质标准对水体中苯胺限量的规定不应高于此值。  相似文献   
122.
【目的】探讨棉花(Gossypium spp.)生长对石油烃(TPH)污染盐碱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揭示根际微生物与TPH降解的相关关系。【方法】利用磷脂脂肪酸(PLFA)方法解析根际土壤活性微生物群落随棉花生长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根际土壤先后出现了21种PLFAs,包括:饱和脂肪酸(SAT),标识除放线菌之外的细菌;甲基支链末端型饱和脂肪酸(TBSAT),标识除放线菌之外的革兰氏阳性(G+)细菌;标识真菌的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标识放线菌的甲基支链中间型饱和脂肪酸(MBSAT);标识革兰氏阴性(G?)细菌的单不饱和脂肪酸(MONO)和环丙基脂肪酸(CYCLO)。棉花根际与未栽种棉花的对照(CK)相比,根际土壤微生物PLFAs种类在苗期、蕾期、吐絮期分别增加了100%、83.3%、20.0%,生物量分别增加了53.9%、6.60倍和60.7%;土壤TPH降解率分别提高13.0%、28.0%和30.6%。相关性分析表明:根际土壤TPH降解与根际土壤微生物总生物量具有低度正相关关系(|r|=0.5),但与a14:0、a16:0、i15:0标记的G+细菌生物量高度正相关(|r|≥0.8)。【结论】棉花生长对石油污染盐碱土壤活性微生物群落结构具有显著(p<0.05)的影响,且加速了土壤TPH的降解。该结果将为今后更好地开展石油污染盐碱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3.
田秋玲  乐佳兴  吴焦焦  张文  高岚  钱春  刘芸 《生态学报》2020,40(11):3756-3763
探讨无患子(Sapindus mukorossi Gaertn.)生长和光合作用对酸性土壤胁迫的响应机制,为其高效种植提供理论依据。采用随机区组实验设计,以重庆市紫色土不同程度酸性区(pH分别为7.56、5.65、4.41)3年生无患子幼树为研究对象,分析紫色土酸性对无患子幼树生长、叶性状指标和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中性区土壤速效氮(AN)、速效磷(AP)含量极显著低于酸性区,中性区叶片全氮(TN)、全钾(TK)含量极显著高于酸性区(P0.01)。与中性区相比,酸性区幼树的株高、净光合速率(P_n)、总叶绿素(Chls)、叶绿素a(Chl a)、类胡萝卜素(Cars)含量、叶绿素a/b(Chl a/b)比值极显著减小(P0.01),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和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显著减少(P0.05),而叶绿素b(Chl b)含量和叶绿素/类胡萝卜素(Chls/Cars)比值极显著增加(P0.01),冠幅、电子传递效率(ETR)、光化学淬灭系数(qP)、实际原初光能捕获效率(Y(Ⅱ))显著增大(P0.05);与中性区相比,强酸性区叶片光饱和点(LSP)极显著下降(P0.01),表观量子效率(AQY)、光补偿点(LCP)、暗呼吸速率(R_d)最高,弱酸性区最低;弱酸性区的地径、比叶面积(SLA)、叶面积(LA)、气孔导度(G_s)和蒸腾速率(T_r)在3个试验区中均最大,且显著高于强酸性区(P0.05)。紫色土酸性通过影响土壤养分转化、根系吸收能力,显著降低了酸性区无患子幼树的光合能力,而弱酸性区幼树叶片通过增大光能捕获面积,提高PSⅡ光合电子传递速率和光能捕获效率,降低有机物质消耗,表现出较强的生态适应性。因此,无患子在重庆紫色土区种植的pH适宜范围为5.5—7.5,而在pH值低于5.5的紫色土种植时,生长发育不良。  相似文献   
124.
2012年以来,许多使用gE基因缺失活疫苗免疫过的猪场广泛性出现伪狂犬病毒(PRV)感染,gE抗体阳性率不断升高,伪狂犬典型病例不断增加。2018年3月鲁南地区几个种猪场先后发生疑似伪狂犬病疫情,怀孕母猪流产、产死胎和木乃伊胎,仔猪出现神经症状且死亡率高。通过对病死猪及死胚剖检进行初步诊断,取病料进一步进行病理组织学诊断及病毒分离鉴定。结果显示,病死猪均可见病毒性脑炎、肝细胞变性坏死及淋巴组织坏死等病理变化,在病变的神经元、肝细胞、扁桃体隐窝上皮细胞等细胞核内见红染包涵体。对分离到的4株PRV进行了gE和TK基因的序列测定及遗传变异分析发现,4株PRV的gE和TK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8.8%~99.3%和98.9%~99.6%,与国内流行毒株其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99.1%~99.7%和98.6%~99.8%,与匈牙利和美国等流行毒株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7.3%~97.8%和98.8%~99.5%,表明4株分离株高度同源,与国内PRV变异株处在同一分支,而与匈牙利和美国等毒株遗传距离较远。传统疫苗对PRV变异毒株不能提供有效保护,给猪场伪狂犬病的防控和净化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25.
何冯  马亚红  焦宁宁  罗琼  王昕 《生物磁学》2011,(15):2872-2874
目的:分析明确的2型糖尿病家族史对患者及其同胞患病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内分泌门诊4年来就诊的具有明确糖尿病家族史的2型糖尿病患者143例,对患者的父母、同胞进行糖尿病患病情况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在143例糖尿病患者中,来自糖尿病母亲家族史的占55.6%,来自糖尿病父亲家族史的占31.0%,两者有显著差异(P〈0.01)。(2)具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同胞兄弟姐妹中,二人或多人患病的比例高达52.4%。结论:(1)来自糖尿病母亲的家族史对子代糖尿病患病的影响超过父亲。(2)2型糖尿病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  相似文献   
126.
西洋参根残体对自身生长的双重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晓林  杜静  高微微 《生态学报》2012,32(10):3128-3135
无论在自然生态环境还是在人工农田环境下,植株残体进入土壤后都会对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后茬植物的生长产生重要影响。西洋参(Panax quinquefolium L.)为人参属多年生名贵药材,在栽培生产中存在严重的连作障碍问题。为了探明秋后残留在土壤中的须根降解产物对来年植株生长的影响,以及收获后残留在田间的根茬对连作西洋参生长的作用,本实验以3年生西洋参苗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水培试验以及田间盆栽试验,通过添加西洋参根的粉碎物模拟根残体,测定其对西洋参生长的影响。水培试验中全营养液中分别添加0.02 mg/mL、0.1 mg/mL、0.5 mg/mL西洋参根粉碎物,处理后每隔5天测定植株叶片展开情况、株高、冠幅等生长指标。盆栽试验在土壤中添加0.1 mg/g根粉碎物,于栽种后1-2个月测定西洋参叶片展开情况、株高、冠幅等生长指标;水培及盆栽试验均于展叶期、现蕾期、结果期测定地上部及地下部生物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根围土壤中8种酚酸类化合物的含量。试验结果表明,水培溶液中添加0.02-0.5 mg/mL根残体,可显著抑制西洋参自身地上部分生长,推迟展叶期,结果期生物量降低14.9%-45.0%;对地下部分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在展叶期显著促进须根生长(p<0.05)。与水培试验相比,盆栽土壤中添加0.1 mg/g根残体同样导致西洋参展叶期推迟;不同的是处理组的地上、地下部及须根的平均生物量均高于对照。另外,添加根残体后盆栽西洋参根围土壤中丁香酸、香草醛、p-香豆酸、阿魏酸等酚酸类化感物质含量下降49.1%-81.4%,但作为逆境信号物质的水杨酸含量升高59.9%。以上结果可以初步确认根残体对西洋参早期生长具有自毒和促进的双重作用,表现为抑制地上部分生长,导致生物量显著下降;同时在生长早期促进须根生长;但在田间环境下,自毒作用可能受根残体降解速度以及土壤对降解产物吸附的影响有所减弱,使促进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7.
吴敏解  焦国宾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2,24(6):561+564-561,564
目的探讨生化检测法在细菌性阴道病(BV)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绍兴市人民医院妇科门诊650例阴道分泌物进行常规及生化检测。结果在650例疑似细菌性阴道病患者中,以“唾液酸苷酶阳性+过氧化氢阳性”为诊断标准,共检出BV患者483例(占总数的74.31%);使用Amsel法检出细菌性阴道病患者481例(占总数的74%)。使用生化检测法和Amsel法检出细菌性阴道病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3,P〉O.05),二者的符合率为94.15%(612/650),具有很高的一致性。结论生化检测准确、快速,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8.
苏旭  刘玉萍  陈克龙 《植物研究》2012,32(2):129-136
观察了披碱草属中小颖组、宽颖组和长颖组主要代表种的叶表皮形态学特征,总结了3组植物叶表皮结构的异同,探讨了叶表皮特征的分类学意义。同时,根据3组植物叶表皮性状的演化趋势,分析了各组的演化关系和系统位置。结果表明,小颖组最原始,宽颖组较进化,长颖组最高级;小颖组可能直接派生了较进化的宽颖组,并在宽颖组的基础上进而产生了最高级的长颖组。小颖组、宽颖组和长颖组的这一系统关系与利用外部形态特征所获得的演化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29.
目的:检测Fibulin3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non-small cell hung cancer,NSCLC)组织中的表达和甲基化状态,并分析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收集59例NSCLC患者术后病理蜡块,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提取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DNA,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检测Fibulin3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情况.结果:59例NSCLC标本中,25例(42.4%)Fibulin3表达水平比相应癌旁组织下调(P<0.05);癌组织和相应癌旁组织甲基化22例和5例检出Fibulin3基因启动子区高甲基化,其阳性率分别为37.3%和8.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Fibulin3启动子甲基化导致蛋白表达下调或缺失(P<0.001),并与临床分期(P=0.035)及淋巴结转移(P=0.011)相关.结论:启动子甲基化引起的Fibulin3基因失活在NSCLC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Fibulin3启动子甲基化可能成为NSCLC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的潜在标记物.  相似文献   
130.
在实验室条件下,观察研究了彼得异蝎Heterometrus petersii的捕食行为,统计分析了不同温度条件下蝎的捕食量.结果 显示,彼得异蝎捕食黄粉虫时仅使用螯,并不使用毒针,其捕食流程包括活跃、定位、尝试捕捉、捕捉失败、捕捉成功、来回走动、静止、摄取等环节.在一定温度(20~30~C)范围内,捕食量与环境温度成正比.温度为20℃时,蝎捕食量最小;温度为30℃时,蝎捕食量最大;温度为40℃时,蝎正常昼夜活动被打乱.经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温度条件下彼得异蝎捕食量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