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3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心血管系统常见的疾病,威胁患者的生存周期及生活质量。本研究针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颤的临床特征,进一步探讨其发病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8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心律正常的为窦性心律组,伴有心房颤动的作为房颤组。观察并比较两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二尖瓣1:7舒张期流速(E/A)等心脏功能指标。结果:房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为(0.42±0.08);二尖瓣口舒张期流速(E/A)为(0.65±0.22);左心房内径(LAD)为(53.4±8.2)min。窦律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为(0.45±0.09);二尖瓣口舒张期流速(E/A)为(0.72±0.17);左心房内径(LAD)为(46.7±7.9)min。房颤组患者的LVEF和E/A值均低于窦律组,而LAD则明显高于窦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房颤组醛固酮、血管紧张素(AngII)、脑钠)]k(BNP)TZ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均高于窦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颤的发病与患者体内神经内分泌体液系统水平和心脏结构功能有关,具体发病机制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2.
目的: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心血管系统常见的疾病,威胁患者的生存周期及生活质量。本研究针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颤的临床特征,进一步探讨其发病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8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心律正常的为窦性心律组,伴有心房颤动的作为房颤组。观察并比较两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二尖瓣口舒张期流速(E/A)等心脏功能指标。结果:房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为(0.42±0.08);二尖瓣口舒张期流速(E/A)为(0.65±0.22);左心房内径(LAD)为(53.4±8.2)mm。窦律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为(0.45±0.09);二尖瓣口舒张期流速(E/A)为(0.72±0.17);左心房内径(LAD)为(46.7±7.9)mm。房颤组患者的LVEF和E/A值均低于窦律组,而LAD则明显高于窦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房颤组醛固酮、血管紧张素(AngII)、脑钠肽(BNP)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均高于窦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颤的发病与患者体内神经内分泌体液系统水平和心脏结构功能有关,具体发病机制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3.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合并房颤患者血浆脑钠肽水平变化及相关因素,为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心力衰竭患者94例,分为窦性心律组和心房颤动组。分别抽取两组患者的血液样本并检测血浆中的BNP浓度,比较不同NYHA分级患者血浆内的脑钠肽水平的变化情况,记录左心房和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及房颤持续时间等。结果: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组与窦性心律组血浆BNP水平比较,心房颤动组高于窦性心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NYHA不同分级相互比较,Ⅱ级、Ⅲ级和Ⅳ级间的BNP水平,心房颤动组BNP水平均高于窦性心律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BNP水平与患者年龄、左心房大小、左心室大小、房颤持续时间因素呈正相关(r分别为0.0.801,0.748,0.854和0.703,P0.05),与左心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r=-0.41,P0.05)。结论:BNP血浆浓度与心功能状态密切相关,BNP浓度的检测有助于临床心血管疾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94.
本研究报道了以庐山野生蛇足石杉成年株新生枝茎为外植体,运用植物离体培养技术获得了产生石杉碱甲的叶状体。实验结果表明:适宜叶状体发生的培养基为6,7-V+IAA 0.5 mg/L,诱导率达50%;叶状体增殖的最佳培养基是无激素的MS(其中蔗糖用量20 g/L),叶状体继代培养55 d,其相对增殖率达1362.6%(即收获量是接种量的14.6倍)。通过薄层层析(TLC)和高效液相(HPLC)法检测叶状体提取物中的目标成分,表明本研究建立的叶状体具有累积与原植物相同的有效成分石杉碱甲的能力。  相似文献   
95.
目的观察牙面彻底清洁后24 h内牙面上定植的变异链球菌、伴放线放线杆菌和总微生物的数量变化。方法 8名健康成人接受全口洁治后,分别于6、12和24 h收集龈上菌斑,提取菌斑内细菌的基因组DNA。设计变异链球菌、伴放线放线杆菌和总菌特异性引物,获得目的基因,克隆于大肠埃希菌DH5α感受态细胞,测序后获得质粒标准品。将样本和梯度稀释的质粒标准品进行SYBR Green I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绘制标准曲线,确定样本中变异链球菌、伴放线放线杆菌和总菌DNA拷贝数。结果牙面彻底清洁6 h后即有大量变异链球菌定植,变异链球菌拷贝数占总菌的0.32%,24 h后增加到0.67%。12 h时定植的变异链球菌拷贝数高于6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24 h后继续增加(P=0.024)。12 h时定植的总菌拷贝数高于6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24 h后继续增加(P=0.042)。牙菌斑中伴放线放线杆菌的拷贝数低于103。结论早期牙菌斑中12 h定植的变异链球菌和总菌数量高于6 h,且24 h内不断增加,仅有少量伴放线放线杆菌定植。  相似文献   
96.
[目的]研究环境放线菌中的达托霉素抗性机制,为临床耐药机制的出现提供预警.[方法]通过测定土壤放线菌(49株)和药用植物内生放线菌(10株)的达托霉素耐受谱,筛选达托霉素抗性菌株;通过达托霉素灭活实验,确定抗性菌株的灭活能力;通过形态观察和16S rRNA序列分析分类鉴定达托霉素降解菌.通过PCR扩增检测达托霉素去酰基化酶基因在降解菌株中的分布情况.[结果]本研究中所有的环境放线菌均耐受达托霉素.在土壤放线菌中和药物植物内生放线菌中,分别有24株(49.0%)和4株(40%)能够灭活达托霉素,25 (51.0%)株和6株(60%)通过其他机制耐受达托霉素.序列测定表明,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小单孢菌属(Mcromonospora)和诺卡氏菌属(Nocardia)的部分菌株有灭活达托霉素的能力.PCR扩增表明,5株(17.9%)放线菌含有编码达托霉素去酰基酶的基因.[结论]环境放线菌具有超高的达托霉素抗性频率,灭活达托霉素是主要抗性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7.
目的: 比较在持续性房颤发生、发展过程中,房颤模型山羊左心房与肺静脉外膜碎裂电位(CFAEs)的变化,以期探讨肺静脉外膜碎裂电位(CFAEs)在持续性房颤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10只雌性山羊,使用左心房快速刺激,发送输出电压为6 V、周长为20 ms的脉冲1 s,间隔2 s后重复发放,以此方法建立持续性房颤模型(房颤持续>24 h),平均刺激时间为(9.5±2.3)d。在整个房颤发生、发展过程中,记录并比较刺激前后左心房及肺静脉外膜CFAEs的动态变化。结果: 随着刺激时间延长,心房不应期(AERP)逐渐缩短,房颤持续时间逐渐延长,左心房及肺静脉外膜的CFAEs逐渐增多,肺静脉外膜CFAEs的比例始终多于左心房。当房颤持续24 h,肺静脉外膜CFAEs几乎持续存在(房颤初发与房颤持续24 h相比,2.7%±3.6% vs 92.6%±6.4%,P<0.05),肺静脉外膜CFAEs比例明显高于左心房(P<0.05)。结论: 心外膜CFAEs具有位置特异性,与电重构相关联。房颤发生发展中心外膜CFAEs逐渐增多,可能在房颤的维持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8.
为明确干旱河谷气候区干湿交替作用对土壤优先流形成的影响,本研究以红河干旱河谷区的荒草地为对象,通过模拟干湿交替的方法,基于染色示踪和水分穿透曲线试验并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对比分析模拟前后土壤优先流特征的差异性规律。结果表明: 模拟干湿交替条件下基质流发生区在0~10 cm土层,染色深度高达35 cm,其优先路径的水平宽度仅为3~10 cm,且染色面积曲线波动小。模拟干湿交替条件导致土壤稳定出流速率、大孔隙数量和大孔隙率明显增加,在0~20 cm土层,实施干湿交替后的土壤稳定出流速率较非干湿交替条件高约0.27 cm3·s-1,染色区的大孔隙数量增加约1.4倍,大孔隙率则高13.4%。大孔隙数量与稳定出流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模拟干湿交替后大孔隙数量从大到小依次为: 0.6~0.8 mm>0.8~1.0 mm>1.0~1.5 mm>1.5~2.0 mm>2.0~3.7 mm,非干湿交替条件下为: 0.8~1.0 mm>0.6~0.8 mm>1.0~1.5 mm>2.0~3.7 mm>1.5~2.0 mm。各孔径范围的大孔隙数量与染色面积比呈极显著相关关系,经过模拟干湿交替处理后,其相关性增大,且影响优先流发生的主导因素由孔径1.5~2.0 mm的大孔隙数量变为孔径0.8~1.0 mm的大孔隙数量。干湿交替作用会通过影响大孔隙特征进而导致土壤更易发生优先流且程度增强。  相似文献   
99.
摘要 目的:基于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PERK)/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氧合酶-1(HO-1)信号通路探究瑞马唑仑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大鼠铁死亡的影响。方法:将9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MIRI组、低剂量-瑞马唑仑组(L-瑞马唑仑组,5 mg/kg)、高剂量-瑞马唑仑组(H-瑞马唑仑组,20 mg/kg)、H-瑞马唑仑+PERK抑制剂组(瑞马唑仑20 mg/kg+GSK2606414 1 mg/kg),每组18只。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0.5 h、再灌注2 h制备MIRI大鼠模型,于再灌注2 h后即刻尾静脉注射给药,再灌注24 h后进行组织取材。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病理改变;Tunel染色检测心肌细胞凋亡;透射电镜观察心肌细胞超微结构变化;检测心肌组织中铁死亡相关标志物[铁、活性氧(ROS)、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水平;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心肌组织中PERK/Nrf2/HO-1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与Sham组相比,MIRI组心肌结构受损,纤维排列紊乱,线粒体呈现显著的铁死亡特征(膜固缩,膜密度增加,嵴减少),血清中CK-MB、cTnI水平,心肌细胞凋亡率及心肌组织中铁、ROS、MDA水平升高(P<0.05),心肌组织中GSH水平及p-PERK/PERK、核Nrf2/Nrf2、HO-1蛋白表达降低(P<0.05);与MIRI组相比,L-瑞马唑仑组和H-瑞马唑仑组心肌组织上述病理改变明显减轻,血清CK-MB、cTnI水平,心肌细胞凋亡率及心肌组织中铁、ROS、MDA水平降低(P<0.05),心肌组织中GSH水平及p-PERK/PERK、核Nrf2/Nrf2、HO-1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H-瑞马唑仑组相比,H-瑞马唑仑+PERK抑制剂组心肌组织上述病理改变加重,血清CK-MB、cTnI水平,心肌细胞凋亡率及心肌组织中铁、ROS、MDA水平升高(P<0.05),心肌组织中GSH水平及p-PERK/PERK、核Nrf2/Nrf2、HO-1蛋白表达降低(P<0.05)。结论:瑞马唑仑可通过抑制铁死亡减轻大鼠MIRI,可能通过激活PERK/Nrf2/HO-1信号通路而实现。  相似文献   
100.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药学、农学、生物学等生命科学相关学科的基础核心课程,也是当今世界发展最为迅猛、对人类生活影响最大的学科之一。高校为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应将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建设成为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将我国科学家的突出科学贡献、教材知识点以及相应的思政内容有机整合,实现巩固知识、强化专业教学,加强思政教育,达到"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本文介绍了以我国科学家的案例进行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思政教学的探索和实践,将典型案例融入到教材知识点中有利于课程思政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