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5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21.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磷蛋白53(P53)、磷蛋白21野生型p53活化片段(p21WAF1)蛋白的表达及与幽门螺杆菌L型(Hp-L)感染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病理确诊为胃癌的标本220例为胃癌组,另外选取胃癌组织旁的健康组织为对照组。Hp-L采用快速尿素酶测试法、Giemsa染色法检测,P53、p21WAF1阳性表达采用HE法及免疫组化法测定,并采用Spearman等级检验分析其相关性。结果:胃癌组p53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21WAF1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胃癌组织中p53和p21WAF1表达呈负相关(P0.05)。胃癌组Hp-L阳性感染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胃癌组Hp-L阳性组p53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于阴性组(P0.05);p21WAF1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阴性组(P0.05),胃癌组织中p53与Hp-L阳性表达呈正相关(P0.05),p21WAF1与Hp-L阳性表达呈负相关(P0.05),p53阳性表达仅与浸润程度有关(P0.05),P21WAF1表达与病理分级、浸润程度、UICC分期有关(P0.05)。结论:Hp-L是胃癌发生的主要诱因,癌症发展过程中,Hp-L型感染可上调p53表达、抑制p21WAF1表达,且p53、p21WAF1的表达变化与细胞浸润程度有密切联系,对胃癌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2.
蜜蜂是典型的模式昆虫,也是重要的经济昆虫,温度对其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研究了低温20℃处理不同时长对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 0-66 h受精卵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处理导致意大利蜜蜂受精卵的孵化率下降,发育历期显著延长。低温对蜜蜂受精卵孵化率影响程度与卵龄关系较大。0-9 h卵龄对低温敏感,其次是12-24 h卵龄,36 h以上卵龄后则较耐低温。0-66 h的卵受低温影响后发育历期延长平均值与低温胁迫时间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低温对蜜蜂卵发育有影响,在蜜蜂饲养管理的早春增长阶段,需要加强蜂群的保温。  相似文献   
123.
基于慈竹转录组数据库,从慈竹笋克隆得到2个NAC基因,分别命名为BeNAC3(GenBank登录号KU821587)和BeNAC4(GenBank登录号KU821588),在生物信息学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2个基因的组织表达模式和转录活性。TMHMM软件和系统进化分析表明,BeNAC3和BeNAC4都有一个明显的跨膜结构域,可能是膜结合蛋白,且两者分别与NAC2亚家族和ANAC011亚家族有较高相似性。根据BeNAC3在笋、未展开叶、展开叶和茎中的相对表达量,及其在进化树中与NAC2亚家族近似的亲缘关系,推测其可能与激素合成调控及开花有关;而BeNAC4基因在成熟组织中表达量明显高于幼嫩的笋和未展开叶,表明其可能参与慈竹的次生生长发育调控。酵母单杂活性实验分析表明,BeNAC3和BeNAC4都能够激活β-半乳糖苷酶基因(lacZ)的表达,表明这2个基因均具有一定的转录活性。该研究结果为今后获得转基因慈竹植株功能的验证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4.
亚油酸产生菌诱变育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紫外线复合氯化锂诱变一株产亚油酸真菌拟青霉 3#B ,选出高产株B3a10。其摇瓶发酵生物量达 10 0 75g L ,脂含量达 6 0 0 0 0 % ,油酸 1.876g L ,亚油酸 1.85 4g L ,γ 亚麻酸 6 9 0 0 0mg L ,二十二碳六烯酸32 0 0 0mg L。油酸、亚油酸、γ 亚麻酸、二十二碳六烯酸分别比出发菌株 3#B(95 8mg L)提高了 82 0 ,896 ,30 ,2mg L。  相似文献   
125.
以固氮树种刺槐与绒毛白蜡、榆树、臭椿三树种的混交林及其纯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刺槐与不同树种混交对土壤水分、盐分年动态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刺槐与3个树种混交,刺槐臭椿混交林生长最好,均高于各自纯林。(2)混交林一定程度改善了土壤含水量及层次分布,土壤含水量整体趋势均表现出0~60 cm表层土中含水量高于各自纯林,而深层土壤含水量低的特点,只有8月份纯林和混交林的土壤含水量没有显著差别。不同树种在具体层次上略有差异;(3)混交林降低了土壤含盐量,改变了土壤盐分层次分布和年变化规律。不同月份间土壤含盐量随土壤深度、混交树种的变化而变化。深层土壤含盐量高,表层土壤含盐量低,混交林含盐量低于纯林且存在树种差异。混交林与纯林含盐量均雨季低,旱季高;但在某一具体月份各层次含盐量差别不大;不同土层含水量、含盐量与天然降水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天然降水是混交林及纯林土壤水分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26.
黄欣  彭双云  王哲  黄帮梅  柳璟 《应用生态学报》2022,33(10):2813-2821
产水服务作为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准确把握其空间分异特征、明确不同地域的关键驱动因子是维系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以地理空间异质性显著的云南省为研究区,借助InVEST模型模拟1992—2019年云南省产水量时空分布,通过地理探测器探析气候、植被、土壤、地形、土地利用等因子对产水服务的空间驱动特征。结果表明: 1992—2019年,云南省产水量呈先增大后减小的波动变化趋势,各年产水量空间分布格局相似,总体趋势是自西北、西部、西南部向中部和东部逐渐递减。气候类因子(降水量和实际蒸散量)是导致产水服务空间分异的主要驱动因子。在不同的流域分区,各驱动因素对产水量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云岭-元江一线以西,伊洛瓦底江、怒江上游、怒江下游、澜沧江上游、金沙江上游、元江、李仙江一带,降水量是主要的控制因子;云岭-元江一线以东,喀斯特地貌区(南广河、赤水河、乌江、右江、盘龙河)以及人口密度大、耕地资源短缺的金沙江下游地区,实际蒸散量和土地利用类型是主要的控制因子。本研究结果可为云南省水资源管理政策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对促进高原山地复杂区生态系统服务优化和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7.
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long chain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LCPUFAs)对人体的生理功能有重要作用,但是人体合成LCPUFAs能力非常有限,水生动物因其口味鲜美以及富含LCPUFAs成为人类LCPUFAs的主要来源。水生动物体内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PUFAs)在脂肪酸去饱和酶(fatty acid desaturase, Fad)和延长酶(Elongase)的催化下经过一系列脱氢和延长,可进一步转化成LCPUFAs。Fad是合成PUFAs途径中的关键酶,它控制着PUFAs的不饱和程度。本研究在解释了PUFAs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又进一步阐明了多数生物体内的LCPUFAs是如何以PUFAs为底物经过一系列脱氢和延长作用逐步合成的。研究发现了在LCPUFAs的生物合成过程中,Fad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本研究解释了Fad的相关理论基础,综述了Δ6、Δ5、Δ4、Δ8和Δ9这5种Fad的研究进展,同时了解了Fad的转录因子和启动子的相互作用及营养对其表达调控已经是最新研究趋势,硬骨鱼中Δ6/5Fad启动子的首次发现更是为我们研究LC-PUFA的合成机制的初步阶段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8.
首次报道中国仙茅科一新记录种——喜马拉雅仙茅(Molineria prainiana Deb),其植株高约170 cm,叶片长60~107 cm,总状花序开展,被长绒毛,长约30 cm,花黄色,子房顶端无喙。该种原记载产自印度和不丹,2019年该种在中国云南西部,铜壁关省级自然保护区发现有分布,凭证标本保存在HITBC。  相似文献   
129.
修枝对辣木株高-地径异速生长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株高-地径异速生长关系反映了不同环境压力下树木在垂直和水平生长之间的权衡,了解修枝对株高-地径异速生长关系的影响,有利于探索环境压力对树木资源分配的作用机制。本文以辣木(Moringa oleifera)为对象,研究了修枝对辣木生长以及株高-地径异速生长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修枝50%、修枝100%以及修枝100%+去顶对辣木株高和地径生长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但测定后期(12和16周)修枝50%和对照处理的株高差异不显著(P0.05),修枝50%和修枝100%的地径生长速率高于对照处理,表明辣木在修枝后可能存在生长补偿机制。一般线性模型(GLMs)和标准化主轴法模型(SMA)对株高-地径拟合的决定系数相同,但是前者计算出的异速生长系数低于后者(前者为后者的84.9%~91.9%)。辣木异速生长系数随着修枝程度加大而升高,去顶处理降低了系数,表明修枝会促进辣木将更多的资源分配到株高生长,而地径增粗受到限制,去顶则相反。生产中,推荐采用修枝50%的方式对辣木进行田间管理。  相似文献   
130.
1986年4—10月,在四川南部珙县的洛表乡,对嗜人按蚊成虫的一些生态习性进行了观察,观将观察结果报告于后。观察方法观察蚊体腹侧膜上有无“T”形暗斑决定是否为中华按蚁或嗜人按蚊。同时单个捕捉牛房吸血按蚊,饲养产卵,以卵型结果所得比例来验证“T”形暗斑鉴定的准确性;选择人、牛房各两间,每旬每次定人各捕蚊30分钟,毒杀分类后按人工小时记录密度;选点采用帐诱法(捕蚊前清除帐内原有蚊虫),每月观察一次夜间叮刺活动,从观察日下午8时开始,至次晨8时止,捕捉飞入帐内来吸血的蚊虫,毒杀后分类计数。结果4—10月间,都能从人房、牛房中捕到嗜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