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9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30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8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4篇
  1960年   5篇
  1959年   9篇
  1958年   6篇
  1957年   3篇
  195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T-bet和GATA-3 mRNA的表达在再生障碍性贫血中的发病机制及意义。方法:入选27例再障患者,其中重型再障15例,轻型再障l2例,25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参试者外周血Thl和Th2细胞,RT-PCR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中转录因子T-bet和GATA-3 mRNA的表达。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再障患者血浆T-bet mRNA与Th1细胞比例显著升高(P<0.01),GATA-3 mRNA与Th2细胞明显降低(P<0.05、P<0.01)。与轻型再障患者相比,重型再障患者血浆转录因子T-bet mRNA及Th1细胞比例均明显升高(P<0.01),GATA-3 mRNA水平与Th2细胞比例也显著下降(P<0.05、P<0.01)。结论:T-bet与GATA-3异常表达可增强Th1细胞功能,抑制Th2细胞功能,导致患者免疫功能异常,最终引起再障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02.
目的:对比分析鼻内窥镜下手术与自唇龈沟切开剥离术治疗鼻前庭囊肿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n=36)采用鼻内窥镜下经鼻前庭径路切除囊肿,对照组(n=42)采用传统的自唇龈沟鼻前庭囊肿摘除术;对比两组的手术情况及术后情况。结果:对比两组手术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min)、平均出血量(ml)、伤口平均愈合时间(d)、面部肿胀程度、术后伤口疼痛情况、术后半年面部麻木酸胀感,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随访6-24个月,均无复发。结论:鼻内窥镜下手术治疗鼻前庭囊肿,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患者痛苦小、术后恢复快、无复发的优点。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乳头瘤病毒定性检测( HPV- DNA)与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技术(TCT)在宫颈癌前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分别采用HPV- DNA及TCT法检测1536例患者,对TCT阳性、HPV- DNA阳性病例者进行阴道镜下活检.结果:随着病理诊断级别的升高,高危型HPV感染率上升,而低危型HPV感染多见于轻度不典型增生(CINⅠ)及其以下病变,HPV混合感染在各组间未见明显趋势.HPV-DNA检测与宫颈活检的符合率为66.78%.随着病理级别的升高,不典型鳞状细胞(ASCUS)组的感染率呈降低趋势,鳞状上皮内低度病变(LSIL)组感染率亦呈下降趋势,而鳞状上皮内高度病变(HSIL)组和鳞癌(SCC)组感染率均呈上升趋势,TCT检测与组织学诊断的符合率为66.67%,与HPV-DNA检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0.001,P>0.05).结论:HPV-DNA、TCT及宫颈活检三者检测相结合,能明显提高诊断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04.
铜绿假单胞菌生物降解特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在环境污染物的生物降解研究方面有了很大进展。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 asaeruginosa,PA)作为重要的降解菌株之一,具有较强的降解能力,可降解物质种类广泛,在环境污染物的生物降解中具有重要作用并占据重要地位。本文综述了PA的降解特性、代谢途径、遗传基础与酶系及促降解物质在生物降解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5.
螺旋粉虱对10种寄主植物的趋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随机摆放寄主植物(呈圆形)和采用Y形嗅觉仪实验的方法,研究了螺旋粉虱成虫对多种不同寄主植物的趋性差异,寻找诱集植物,为螺旋粉虱的监测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实验结果表明:10种寄主植物同时存在时,螺旋粉虱成虫趋向于在番木瓜和番石榴上停落、取食和产卵;在不同寄主植物叶片挥发物的Y形嗅觉仪实验中,螺旋粉虱雌成虫对番木瓜、番石榴的趋向性最强.  相似文献   
106.
B 细胞成熟抗原 (BCMA)是 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LyS)的受体之一.它的胞外区与人IgG1 Fc的融合蛋白eBCMA-Fc,又称为诱饵受体,具有拮抗BLyS的活性.为了设计新的拮抗肽,基于BCMA和Fc的晶体结构,通过计算机图形学技术、分子模拟方法,建立了eBCMA-Fc融合蛋白的三维理论结构.利用均方根位移(root mean square distance, RMSD)对eBCMA-Fc融合蛋白与单体eBCMA、Fc构象差异进行分析.融合蛋白eBCMA-Fc中的eBCMA段与单体eBCMA的主链碳原子间RMSD值为0.036 nm,Fc段与单体Fc的主链碳原子间RMSD值为0.064 nm.结果表明,对比单体,融合蛋白eBCMA-Fc并未因eBCMA与Fc直接连接而发生构象的变化.分子对接方法显示,融合蛋白eBCMA-Fc中的BCMA与BLyS作用,而Fc扮演着稳定BCMA构象的支架作用.为进一步验证上述理论分析,构建eBCMA-Fc融合基因,并将载有eBCMA-Fc融合基因的原核表达质粒转化BL21 (DE3)菌、在细菌中表达.目的蛋白经蛋白A亲和柱纯化大约为36 kD,与理论预测值34 kD相近.免疫印迹表明抗人IgG抗体能够识别eBCMA-Fc融合蛋白.ELISA证实,eBCMA-Fc融合蛋白能够结合BLyS.随着eBCMA-Fc融合蛋白增加,结合BLyS的融合蛋白也相应增加.而对照人IgG,即使在高浓度条件下,也不结合BLyS.此外,eBCMA-Fc 融合蛋白能够抑制BLyS对B细胞肿瘤Daudi细胞的作用.这些研究为下一步设计和筛选BLyS拮抗肽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07.
中国粉褶蕈科物种资源丰富,文献记载有3属132种,其中斜盖伞属Clitopilus(Fr.)Qul.9种、粉褶蕈属Entoloma(Fr.)P.Kumm.121种、盖菇属Rhodocybe Maire2种。文中简要列出了中国粉褶蕈科已知种类、生境、分布情况,并更正了部分种分类混乱、命名不规范的错误。  相似文献   
108.
SSCP技术分析活性污泥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条件优化及检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技术是一种分析环境微生物遗传多态性的有效方法,具有快速、简便、灵敏等特点.但是,该技术用于分析复杂环境微生物群落结构时需要有针对性地优化操作条件.本研究针对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胶浓度、上样缓冲液中去离子甲酰胺浓度、电泳温度,电泳时间等确定了PCR-SSCP技术的优化条件,并以自养脱硫反硝化反应器启动期的活性污泥样品对此优化条件进行了检验,证明了16S rDNA V1~V3区为靶对象时,丙烯酰胺与甲叉的质量比49:1,质量分数12%的聚丙烯酰胺凝胶,上样缓冲液中去离子甲酰胺的体积分数1/3,在4℃,300 V,电泳18 h是最优的操作条件,可以获较理想的SSCP图谱.  相似文献   
109.
茶树种子脱水过程差异基因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cDNA-AFLP方法在转录水平上对茶树无性系龙井43种子脱水前后基因表达的变化进行分析,探讨脱水差异和生物学中的衰老与死亡的联系,并为茶树等顽拗型种子植物的种质资源保存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64对引物组合产生87条差异条带.对其中的6条克隆测序,发现4条与已知功能基因相关,包括植物衰老蛋白、PPR、硫氧还蛋白,翻译控制肿瘤蛋白,其中硫氧还蛋白在茶树种子中首次被发现.  相似文献   
110.
研究白蝴蝶(Syngonium podophyllum)乙醇提取物、苍耳(Xanthium sibiricum)乙醇提取物、机油乳剂和0.3%印楝素乳油对桃蚜(Myzus persicae)和萝卜蚜(Lipaphis erysimi)的控制效果.室内四因子(1/2实施)二次正交回归旋转组合设计测试对有翅蚜的忌避作用,结果表明,对有翅桃蚜的主要忌避作用物为苍耳乙醇提取物,当苍耳提取物与白蝴蝶乙醇提取物混用,以及机油乳剂和印楝素混用时,对桃蚜有翅蚜的忌避效果提高;而对萝卜蚜有翅蚜的忌避作用主要受苍耳提取物和白蝴蝶提取物的影响.这些干扰作用均是非线性的.田间试验结果,单独使用白蝴蝶提取物对有翅成蚜有较强的驱避作用;对萝卜蚜自然种群的干扰控制作用以4种植物提取物和药剂混配效果最好,达95.7%;对桃蚜自然种群干扰控制效果最好的则是白蝴蝶提取物,控制效果达87%;同时,白蝴蝶提取物与印楝素乳油混配以及苍耳提取物与印楝素乳油混配,对两种蚜虫的控制效果均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