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4年   1篇
  1953年   1篇
  195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1.
我们九汲大队有三百余户,一千三百多人,一千八百多亩耕地。几年来,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积极发展集体养猪,继续鼓励社员养猪。1974年达到一人一猪,1975年实现了一亩一猪,1975年平均亩产粮一千五百多斤,交售给国家一百二  相似文献   
12.
湖南嘉禾晚石炭世及早二叠世早期的䗴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记述了湖南嘉禾袁家附近一个上石炭统船山组及下二叠统栖霞组剖面,系统研究了该剖面的(竹蜓)类共14属44种。其中船山组的(竹蜓)类自下而上分为两个(竹蜓)带:Triticites 带,Pseudo-schwagerina 带;栖霞组包括三个筵带:Misellina claudiae 带,Sphaerulina hunanica 带及Parafusulina undulata-Schwagerina chihsiaensis 带。另外描述了船山组中的9个新种。  相似文献   
13.
在人类干扰和气候波动的影响下,辽河三角洲的植被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该文研究了辽河三角洲植被结构的变化,对于保护该地区生态系统、促使其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区域包括了整个辽河三角洲。资料来源主要是1988年和2006年的TM(Landsat Thematic Mapper)遥感图像。采用数字化、制作植被图和叠加分析等方法研究探讨了辽河三角洲植被结构的特点,以及植被的空间分布转移和面积变化。结果显示,以双台子河口为中心,4大植被类型(自然湿地植被、人工湿地植被、人工旱地植被和自然旱地植被)大体上构成半环状分布格局。从整体上看,从1988年至2006年,植被结构仍然保持半环状的空间格局。但是,主要植被类型的空间分布趋于集中,形成了比较大的斑块,而不是离散、破碎的。从植被类型间相互转化的情况看,几乎所有植被类型的空间分布和面积都有明显改变。在绝对面积上,水稻(Oryzasativa)田、玉米(Zeamays)地和滨海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湿地是辽河三角洲3个面积最大的植被类型。水稻田是面积增加最多的植被类型,增加977.1km2;而玉米地是面积减少最多的植被类型,减少622.2km2。在面积变化幅度上,水稻田、玉米地和滨海芦苇湿地的变化幅度分别为33.2%、–16.1%、–23.2%。面积减少幅度最大的植被类型是草地,–77.9%;面积增加幅度最大的植被类型是翅碱蓬(Suaedaheteroptera)盐化草甸,212.1%。  相似文献   
14.
基于辽河三角洲14年的水稻(Oryza sativa)与玉米(Zea mays)产量、42年的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产量及相应的气候、农业人口、灌溉和施肥等资料,主要利用主成分分析、简单相关分析和偏相关分析,阐述了辽河三角洲3种主要植被生产功能的年际变化及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玉米和水稻的单产呈弱上升趋势,但年际间波动较大;芦苇单产则呈显著上升趋势,但年际间波动不大。气候因子是玉米和水稻产量年际间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而人为因子(农业人口、灌溉和施肥)的作用不明显;气候因子和人为因子(灌溉)均明显影响芦苇产量的年际变化。但驱动辽河三角洲3种主要植被(玉米、水稻和芦苇)生产功能年际波动的主导气候因子并不相同,分别是年日照数、年降水量和年蒸发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利用作物多样性可有效控制大田害虫发生,并实现保产和减少化学农药施用。【方法】本研究选取高抗(Lamar;R)、中抗(ZD35;M)和高感(JLNMH;S)斜纹叶蛾Spodoptera litura的大豆品种,进行不同播种模式(即R、M、S单作,RM、RS、MS和RMS各品种等量混播)对大豆产量和主要害虫(斜纹叶蛾S. litura和筛豆龟蝽Megacopta cribraria)种群发生及昆虫群落多样性的影响,以明确最优化大豆混播种植模式,实现基于品种多样性利用的大豆控害保产的生态防控。【结果】RM和RMS混播下斜纹夜蛾百株虫量与R单作无显著差异,RM混播下筛豆龟蝽M.cribraria百株虫量与R单作也无显著差异,且都显著低于其它播种处理。RM和RMS混播下昆虫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E)都显著高于其它播种模式,但与R单作差异不显著;RM和RMS混播、R单作下昆虫群落丰富度指数(D)都显著高于其它播种处理,但昆虫群落优势度指数(C)与此相反。此外,RM和RMS混播下大豆百株籽粒重都显著高于除R单作外的其它播种处理(42.86%-192.27%),RMS混播下大豆千粒重也最高(高于其它播种处理4.46%-29.31%)。【结论】RM和RMS混播可显著降低主要害虫种群发生量,明显提高昆虫群落多样性、均匀度和丰富度,并显著提高大豆产量。因此,大豆生产中建议推广高抗、中抗和高感虫品种混播(即RMS模式),以及高抗与中抗虫品种混播(即RM模式)以实现大豆控害保产的生态防控目的。  相似文献   
16.
重力是体位改变过程中最基本的生物力学刺激因素.血流压力是表征心血管功能状态的一个基本指标.目前,体位改变影响心血管系统的确切内部机制尚不清楚.为此,采用在流体和固体方程中分别引入体力项的方法,建立一个基于血流动力学概念的三维流固耦合数学模型,用以研究体位改变,确切量化重力对血流压力的影响.通过数值计算,得到以下结果.水平卧位条件下:a.单一血管中血流压力由无重力影响的轴对称二维分布变为重力影响下的三维不对称分布;b.随着进出口压差由小变大,重力对压力分布和极值的影响由大变小,当压差值分别达到10 665.6 Pa(80 mmHg)和2 666.4 Pa(20 mmHg)时,重力的影响就不再随进出口压差增大而变化;对三维单一流体,重力影响的总体趋势类似.对正、倒直立位,压力均为二维轴对称分布,其重力影响强度约为水平卧位的2倍以上.结果表明:基于血流动力学概念,引入体力项,建立三维流固耦合模型为研究体位改变提供了一种新思路,重力对单一血管中血流压力分布和大小的影响因体位不同而不同,并与进出口压差密切相关,提示,若血管进出口压差较小,忽略重力影响,不考虑体位改变,以二维轴对称模型来研究血管中血流状态,须谨慎解释所得结果.  相似文献   
17.
青藏高原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的“气候变化实验室”,在气候变化驱动下,青藏高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发生了显著变化。本研究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数字高程、年降水量和年气温等数据,探究2000—2020年青藏高原植被NPP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 2000—2020年,青藏高原植被NPP呈显著增加趋势,NPP增加速率为1.67 g C·m-2·a-1。青藏高原植被NPP空间分布表现为从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该分布格局与气温、降水量的空间分布格局基本吻合。植被NPP与气温和降水量变化显著正相关。暖湿化气候变化趋势是促进植被NPP显著增加的重要动力,如果气候持续更暖更湿,青藏高原植被NPP将会持续增加。  相似文献   
18.
以斜带石斑鱼囊胚期胚胎和尾芽期胚胎分别作为检验组和驱动组,构建了石斑鱼囊胚期胚胎和尾芽期胚胎的抑制性差减杂交cDNA文库。以α-tubulin作为检测指标,显示差减效率分别高达2 8和2 7。分别取囊胚期胚胎和尾芽期胚胎各192和960个PCR阳性克隆进行斑点杂交,得到15个囊胚期和131个尾芽期的斑点杂交阳性克隆。测序和数据库比对分析表明,囊胚期15个阳性克隆中有11个已知基因的cDNA片段和没有同源性的4个cDNA片段;而在尾芽期的131个阳性克隆中,有123个已知基因的cDNA片段和8个没有同源性的cDNA片段。用半定量RT-PCR技术分析了部分基因片段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表达规律和和组织分布情况。这些差异表达片段的呈现为进一步揭示石斑鱼胚胎发育、早期性别决定和性腺分化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一.我们小组的前身我们北京市中学生物教师学习会东南区小组是在1949年的冬季,由教育局和学习会干事会的领导而成立起来的。当时只有十几个人,由干事会发下学习提纲,大家进行讨论,同时也谈一些教学上的问题。到1950年的下半年,同志们都熟悉了,由於思想上的提高所以对本组的要求也增高了。于是我们就决定了学习李森科的“遗传及其变异”,有了问题,由负责人找专家去解答。虽然学习还不够深入,但对个人所存在的问题却敢于大胆地暴露了。比如对于疟疾的冷热是什么原故?和蚯蚓的生殖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等等类似问题。以前是不愿意提的但是现在是提出来了。这样一来,把个人以往模糊的地方就弄清楚了。同时我们还作了另外一件事:就是替组员介绍了工作。  相似文献   
20.
1988-2006年辽河三角洲植被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人类干扰和气候波动的影响下,辽河三角洲的植被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该文研究了辽河三角洲植被结构的变化,对于保护该地区生态系统、促使其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区域包括了整个辽河三角洲.资料来源主要是1988年和2006年的TM(Landsat Thematic Mapper)遥感图像.采用数字化、制作植被图和叠加分析等方法研究探讨了辽河三角洲植被结构的特点.以及植被的空间分布转移和面积变化.结果显示,以双台子河口为中心,4大植被类型(自然湿地植被、人工湿地植被、人工旱地植被和自然旱地植被)大体上构成半环状分布格局.从整体上看,从1988年至2006年,植被结构仍然保持半环状的空间格局.但是,主要植被类型的空间分布趋于集中,形成了比较大的斑块,而不是离散、破碎的.从植被类型间相互转化的情况看,几乎所有植被类型的空间分布和面积都有明显改变.在绝对面积上,水稻(Oryza saliva)田、玉米(Zea mays)地和滨海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湿地是辽河三角洲3个面积最大的植被类型.水稻田是面积增加最多的植被类型,增加977.1 km~2;而玉米地是面积减少最多的植被类型,减少622.2 km~2.在面积变化幅度上,水稻田、玉米地和滨海芦苇湿地的变化幅度分别为33.2%、-16.1%、-23.2%.面积减少幅度最大的植被类型是草地,-77.9%;面积增加幅度最大的植被类型是翅碱蓬(Suaedaheteroptera)盐化草甸,212.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