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6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31.
张恒彬  吴娇娇  余春娅  赵鑫  江洪  李晓娜 《生态学报》2023,43(10):3882-3893
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可以反映叶绿体状态及光合作用效率,可用于探讨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响应机制。选择贵州省毕节市撒拉溪石漠化治理示范区,研究了区内28个不同等级石漠化(无、潜在、轻度、中度、重度石漠化)样地中所采集的168份石生苔藓植物标本,探讨了其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值)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对不同喀斯特石漠化生境的响应。结果表明:(1)石生苔藓SPAD值、叶绿素荧光参数受多种环境因子的综合影响,其中石漠化等级、大气温度、郁闭度、坡向的影响较为显著。(2)相较于低等级石漠化和阴坡生境,中高等级石漠化和阳坡的石生苔藓SPAD值和除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和非调节性能量耗散(ФNO)之外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均降低,可能由于在石漠化生态系统逆向演替后期,石生苔藓植物的叶绿素含量降低,PSⅡ反应中心活性受到影响,PSⅡ电子传递受阻,植物体通过增加热耗散和启动非调节性机制进行自我保护。(3)3种优势石生苔藓植物中,穗枝赤齿藓(Erythrodontium julaceum)的SPAD值显著低于圆枝粗枝藓(Gollania tereticaulis)和密毛细羽藓(Cyrt...  相似文献   
32.
冷杉生态型分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前言植物生态型是一个种以不同的遗传性和对环境条件的适应及反应为基础的地方种群。表现为生态型变异的种的特征可以是形态的、生理的或行为性质的。一个种群的生态型分化格式一般是在不同生境或种的地理范围内的不同部分之间沿着环境变化等级的一种连续性(生态差型)变异。近年来,国外广大学者进行了大量关于森林中种群、地理、海拔和生态等倾群变异的数学分析与研究。这些数学分析都是根据森林群体的若干数量性状进行的。如叶片的长度、宽度、苗木的子叶数目、子叶平  相似文献   
33.
Notch信号通路是进化中高度保守的信号转导通路,其调控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的功能涉及几乎所有组织和器官。血管损伤后,Notch信号通路分子表达改变,引起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EC)和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表型改变,其增殖、迁移、抗凋亡等能力也随之变化,从而参与血管的损伤修复。Notch信号通路能够促进EC和VSMC增殖以及VSMC迁移至内膜,并提高其存活能力,凶此能够促进新生内膜的形成。  相似文献   
34.
亚热带3种树种凋落叶厚度对其分解速率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季晓燕  江洪  洪江华  马元丹 《生态学报》2013,33(6):1731-1739
对中国亚热带树种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银杏(Ginkgo biloba)3个树种在不同凋落物厚度下凋落物分解速率和分解酶活性进行了探究.利用分解网袋法,根据浙江省的平均酸雨水平,在酸雨(pH4.0)条件下设置了凋落物40g、凋落物20g、凋落物10g 3个梯度.结果表明:凋落物分解速率随厚度的增加呈加快的趋势,杉木凋落物10、20、40g的年分解系数K分别为0.24、0.27、0.34,香樟凋落物10、20、40g的年分解系数K分别为0.25、0.3、0.32,银杏凋落物10、20、40g的年分解系数K分别为0.42、0.5、0.58;脲酶活性表现为:凋落叶40g>凋落叶20g>凋落叶10g,纤维素酶活性表现为:凋落叶40g、凋落叶20g>凋落叶10g,蔗糖酶活性表现为:后期凋落叶40g>凋落叶20g>凋落叶10g,凋落物分解过程是多种酶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5.
为探讨我国亚热带毛竹林(Phyllostachys edulis)生长季的能量平衡关系,利用开路涡度相关法,对2011年毛竹林生长季的能量通量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应用能量平衡比率法和线性回归2种方法,分析了能量闭合的特点。结果表明,我国亚热带毛竹林生长季的净辐射总量为1738.2 MJ m–2,显热通量为354.3 MJ m–2,潜热通量为1146.0 MJ m–2,土壤热通量为58.9 MJ m–2,土壤为热汇,显热通量占净辐射的20.4%,潜热通量占65.9%,土壤热通量占3.4%。毛竹林生长季的能量闭合度为0.89,月平均闭合度为0.91,但仍有11%的能量不闭合。可见,毛竹林生长季以潜热能量散失形式为主,各能量分量均以净辐射变化为基础,且日变化基本呈单峰型曲线。  相似文献   
36.
高效经营雷竹林生态系统能量通量过程及闭合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开路涡度相关系统和常规气象仪,对高效经营的雷竹林生态系统2011年的显热通量、潜热通量、净辐射、土壤热通量以及气温、地温、降雨量进行了观测,分析该生态系统能量通量的变化,以及各能量分量的分配特征,并计算了波文比及能量闭合.结果表明:雷竹林全年净辐射为2928.92 MJ·m-2,潜热通量、显热通量和土壤热通量分别为1384.90、92754和-28.27 MJ·m-2,各能量分量的日变化和月变化基本呈单峰曲线.潜热通量为能量散失主要形式,占净辐射的47.3%,显热通量占31.7%,波文比呈“U”型曲线,在0.285~2.062之间变化,土壤为热源.雷竹林年能量闭合度为0.782,月平均闭合度为0.808.
  相似文献   
37.
金静  江洪  余树全  周国模 《生态学报》2008,28(3):1128-1136
银杏类是一类古老的雌雄异株植物,目前仅存单科单属。由于银杏在系统发育等方面的独特地位,吸引了科学家从不同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在适宜的条件下,测定了生长在野外环境下的成年银杏的雌雄个体的光合特性。 研究结果表明,银杏的雌雄植株对光具有相同的表现趋势,光饱和点,光补偿点,光下呼吸速率等均没有明显差异。但是雌性银杏的净光合速率明显大于雄性银杏的净光合速率。这种差异可能与雌性个体在繁衍后代时需要投入更多的能量有关。研究也表明,在与其它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比较时,银杏的光合能力并没有明显的弱势,因此光合能力可能并不是银杏在第三纪分布受限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38.
江洪  何斌  骆强 《生态科学》2015,34(4):31-36
为了研究百里杜鹃国家森林公园苔藓植物的物种多样性, 对该公园中5 种典型植物配置杜鹃林苔藓植物进行调查, 计测了50 个样方中的苔藓植物。结果表明: 共采集到地面生苔藓植物16 科, 25 属, 47 种, 进行物种多样性比较,苔藓植物的Shannon-Wiener 和种间相遇机率指数较低, Simpson 指数则较高, 说明各种杜鹃林下总的物种丰富度均较低。优势度集中在少数种类如黄牛毛藓Ditrichum pallidum、曲尾藓Dwranum scoparium、葫芦藓Funaria hygrometrica、大灰藓Hypnum plumaeforme 等物种上; 采用典范对应分析CCA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对5 个样24 种主要优势苔藓植物与环境因子间关系进行分析, 发现人为干扰度是影响苔藓植物分布和物种丰富度的主要影响因子, 其他影响因子依次为林木郁闭度、林木密度、海拔高度、坡位、坡度和坡向。  相似文献   
39.
干扰与生态系统演替的空间分析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3  
演替不光是生态系统在时间序列上的替代过程,而且也是生态系统在空间上的动态演变。演替的空间属性有演替系列的格局、范围、尺度、演替方向和速率、稳定的程度、多样性、以及在自然和人为干扰下的恢复等。干扰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形成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破损,使生态系统处于一种过渡状态。但是干扰也是生态系统演替的外在驱动力,自然的和人为的干扰引起的生态系统的对称性破缺,推动了系统的进化和演变。外界因素作用于生态系统的干扰因子包含了很多种类,如火、风倒、洪水、病虫害、人类活动等。干扰的属性有范围、频度、季节、强度、损害度、返回时间和循环周期。讨论了这些干扰的类型和生态系统演替所具有空间的特征,并且介绍了干扰和生态系统演替空间分析常用的方法,如空间解绎和辨识、空间统计分析、空间格局分析和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以及空间模拟。利用了一些典型的实例来深入阐明空间分析在干扰和生态系统演替中的应用。利用美国加利福尼亚北部火干扰的历史和空间分布的记录,进行了火干扰的空间分析的研究;用Spies等在美国俄勒冈州西部1972~1988年的多时段的变化的实例说明了收获干扰的影响;利用俄勒冈州东部山地的主要两个虫害(山地松树甲虫(Mountain Pine Beetle)和云杉蚜虫(Spruce Budworm))22a的数据分析了病虫害干扰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与海拔、温度、降水和植被类型的关系。在生态系统演替的空间分析方面,以美国俄勒冈州西部的历史和现实植被演替格局的分析为例,讨论了如何利用空间分析方法研究区域尺度生态系统的演替,同时比较了历史和现实植被的空间格局指数的变化;用两个实例来说明空间分析在辨识大陆和国家尺度生态系统变迁中的应用,一个是美国原生的老森林(Old~growth)植被从1620年到1920年,300a的空间格局变化,另外一个是加拿大植被从1600年到2000年,大约400a的空间分布变化。最后,对生态系统演替的空间分析的一些重要问题作了探讨,例如:空间分析可否帮助确定地带性顶极群落;如何将外貌与成分结合更好地识别生态系统演替的空间格局与演变趋势;以及如何利用空间分析研究由于人类活动干扰加剧所造成的生态系统自然演化规律的异化。  相似文献   
40.
中国东北天然次生林主要树种的物候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中国东北天然次生林的主要乔木树种:红松、落叶松、樟子松、青杨、山杨、白桦、柞树、水曲柳、黄菠萝、胡桃楸、紫椴、五角槭和春榆为材料,研究了树种物候的主要特征。编制了树种的物候谱,考察了树种的物候期与光照和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关系,并通过多元统计的主成分分析方法,揭示出与树木萌动期、生长期和开花期等主要物候期关系最为密切的气象因子是总累积日照数和各期的平均温度,阐明温度、光照及其综合作用是物候现象的重要外在条件。用系统聚类的方法对13个树种分别依萌动期、生长期、开花期的环境因子和物候日期进行了分类,确定了萌动类型五个,生长的物候类型四个,开花的物候类型四个,物候日期的物候类型四个。并把树木的物候类型与树木的生态对策作了对应分析,提出了树木生态物候对策的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