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9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14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491.
红壤侵蚀退化马尾松林下不同治理模式土壤化学计量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南方红壤严重侵蚀退化地低效林改造、乔灌草混交、浅沟播草、封禁治理4种治理模式马尾松林地为对象,研究不同治理模式和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和枯落物养分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为该区水土流失治理和植被恢复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 不同治理模式下土壤SOC、TN、TP和枯落物P含量差异显著,土壤和枯落物养分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改善效果均以乔灌草混交最好。土壤SOC、TN和TP含量总体上随土层增加而减少;而浅沟播草治理模式表现为,土壤SOC、TN、TP含量均随着土层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养分含量在5~20 cm土层达到最低值;不同治理模式下土壤C:N、C:P、N:P和枯落物C:P均存在显著差异,土壤空间变异性表现为土壤C:N>C:P>N:P。土壤C:N除乔灌草混交外,其他治理模式处于较低水平,而土壤C:P和N:P整体上较高。枯落物C:N、C:P和N:P与土壤呈相反的变化规律,低效林改造和乔灌草混交远小于对照。土壤C:N和C:P主要受控于土壤SOC含量和枯落物C含量,土壤N:P主要受控于土壤TP含量和枯落物P含量。土壤化学计量比还受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pH等因素的影响,枯落物与土壤养分之间关系密切并表现出相似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492.
目的:调查中国0~24月龄婴幼儿母乳喂养状况,分析其可能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招募0~3月龄婴儿及其母亲459对为调查对象,在婴儿6~8、12~14、18~20、24~26月龄随访。通过问卷调查0~6月龄纯母乳喂养、7~24月龄继续母乳喂养状况及可能影响因素。结果:调查对象3月龄内、6月龄内纯母乳喂养率分别为34.4%和14.1%,基本纯母乳喂养率分别为61.6%和55.6%;12~14、18~20、24~26月龄继续母乳喂养率分别为59.1%、32.2%、19.5%。多因素分析显示,自报母乳充足(OR=3.155,95%CI:1.146~8.687)和自然分娩(OR=0.486,95%CI:0.239~0.986)是6月龄内纯母乳喂养促进因素,奶瓶喂养是不利因素(OR=0.486,95%CI:0.239~0.986)。自报母乳充足是12~14月龄(OR=2.144,95%CI:1.311~3.507)和18~20月龄(OR=0.596,95%CI:1.041~3.163)继续母乳喂养有利因素。奶瓶喂养(OR=0.405,95%CI:0.214~0.766)和健康食物禁忌(OR=0.447,95%CI:0.229~0.870)是24~26月龄母乳喂养的不利因素。结论:城市婴幼儿0~24月龄母乳喂养率随月龄增加不断降低,尤其12月龄后明显减少;母亲剖宫产、母乳分泌不足、健康食物禁忌和奶瓶喂养是母乳喂养的不利因素,应作为母乳喂养促进重点干预目标。  相似文献   
493.
目的:采用不同浓度的棕榈酸与葡萄糖在体外诱导建立人肾小球内皮细胞(Human glomerular endothelial cells,HRGEC)胰岛素抵抗模型。方法:以人肾小球内皮细胞为研究对象,不同浓度棕榈酸(100,200,300,400,500μmol/L)与不同浓度的葡萄糖(20,30,40,50,60 mmol/L)分别作用细胞24小时和48小时,应用MTT法和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棕榈酸和葡萄糖对HRGEC存活率与葡萄糖消耗量的影响,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P-IRS、IRS、AKT和p-AKT (Ser473)的影响。结果:1、当棕榈酸500μmol/L干预细胞24小时,与正常组比较,细胞活性显著下降(P0.01),棕榈酸浓度大于或等于300μmol/L干预细胞48小时,细胞存活率显著降低(P0.01)。与空白组比较,300μmol/L、400μmol/L、500μmol/L棕榈酸干预细胞24小时能够明显的降低细胞的葡萄糖消耗(P0.05);200μmol/L、300μmol/L、400μmol/L、500μmol/L干预细胞48小时能够明显的降低细胞的葡萄糖消耗(P0.01)。2、不同浓度葡萄糖刺激人肾小球内皮细胞(HGREC)24小时和48小时,与空白组比较,各组细胞的存活率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变化(P0.05)。与空白组比较,40mmol/L、50 mmol/L、60 mmol/L葡萄糖干预细胞24小时能够降低人肾小球内皮细胞的葡萄糖消耗(P0.05)。与空白组比较,30mmol/L、40mmol/L、50 mmol/L、60 mmol/L葡萄糖干预细胞48小时能够明显降低人肾小球内皮细胞的葡萄糖消耗量(P0.01)。3、不同浓度的葡萄糖刺激人肾小球内皮细胞(HGREC)24小时后,结果显示,50 mmol/L、60 mmol/L葡萄糖刺激细胞24小时能降低P-IRS/IRS和p-AKT/AKT (Ser473)的水平(P0.01),而其他组无明显显著变化(P0.05)。结论:高糖诱导方法能够建立HRGEC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具有建模周期短、容易重复、可控性强的优点,可用于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机制的研究和中药成分的筛选研究。  相似文献   
494.
目的 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并发上消化道侵袭性念珠菌病的临床特点,提高诊治该病的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2例多发性骨髓瘤并发上消化道侵袭性念珠菌病的诊治过程,分析、总结治疗经验,并结合文献复习骨髓瘤并发上消化道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易感因素、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及治疗.结果 MM患者1,女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4个月发生腹泻伴腹部隐痛,抗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 host disease,GVHD)治疗无效,经胃镜诊断上消化道念珠菌病,予卡泊芬净治愈出院.MM患者2,男性,化疗过程中疾病进展,并出现腹胀、腹痛,对症处理改善,再次化疗时上述症状加重并发肺部念珠菌病,发生急性心、肾功能不全,经胃镜诊断上消化道念珠菌病,予伊曲康唑、米卡芬净治疗,最终因肺部真菌感染加重,治疗无效死亡.结论 多发性骨髓瘤并发上消化道侵袭性念珠菌病易发生误诊、漏诊.临床医生需提高对该病的认识,首选电子胃镜明确诊断、判断疗效.  相似文献   
495.
目的:观察头颅局部行亚低温治疗脑梗死后患者血清一氧化氮、内皮素以及细胞间粘附分子含量的变化,探讨亚低温治疗对脑组织发挥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搜集2012年5月至2013年2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62例脑梗死患者,并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32例)和常规治疗对照组(30例),治疗组在药物治疗脑梗死的同时加用局部亚低温治疗技术,在治疗前、治疗后3、7、14d进行一氧化氮、内皮素及细胞间粘附分子的测定;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以及治疗后第30d,对神经功能缺损采用NIHSS量表进行评分,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Bathel指数评分,对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法进行评价。结果:在治疗后第3、7、14天,亚低温治疗组一氧化氮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均为P〈0.01),在治疗后第7天亚低温治疗组内皮素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第3、14天亚低温组内皮素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Bamel指数和FuglMeyer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治疗组治疗后的第3、7、14天,亚低温治疗组细胞间粘附分子与治疗前相比,均出现降低(P〈0.05);而且在第3天,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1个月后,亚低温治疗组NIHss评分比常规治疗组显著降低,亚低温治疗组Bathel指数和FuglMeyer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局部亚低温治疗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可改善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预后。  相似文献   
496.
目的:研究并探讨临床护理干预对于小儿肺炎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以我院2010年12月-2012年3月期间共收治的480例小儿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并运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所有的患者分成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分别由240例小儿肺炎患者组成,对照组的小儿患者运用常规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即可,而观察组的小儿患者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运用雾化吸入、体位引流、合理给养以及背部叩击等护理干预的方式来进行护理,对比两组小儿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小儿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小儿患者,观察组中的240例小儿患者中,显效的为184例,有效的为39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3%,而对照组的240例小儿患者中,显效的为129例,有效的为73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4%,对比P<0.05,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小儿肺炎患者进行积极的护理干预,不仅有助于临床护理满意度的提高,更加有助于提高小儿肺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中进行大力的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497.
利用光学显微镜对山东产蓼属(Polygonum)及近缘植物20种2变种的果实外果皮解剖学特征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其果实外果皮细胞在横切面上为方形、短矩形或狭长矩形,排列为栅栏状,细胞腔形状多样,大小取决于细胞壁增厚程度,具树状分枝或二叉分枝,垂周壁平直或波纹状。根据细胞垂周壁式样及细胞腔形状划分为3种类型,即:A.细胞腔近狭三角形,具树状分支,垂周壁强烈折曲,壁内多褶皱和空隙,如萹蓄。B.细胞腔近狭长、具树状分支,该类型又分为两个亚型:B1细胞腔形状无规则,垂周壁强烈折曲或波纹状,如春蓼;B2细胞腔形状规则,垂周壁平直,如拳参。C.细胞腔狭小,二叉至四叉分支,垂周壁平直,如篱蓼。果实外果皮解剖学特征对蓼族各属的范围界定及某些存疑种的系统学位置的处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98.
在双壳类软体动物牡蛎体内,溶菌酶(Lysozyme)在实现宿主免疫防御,破坏和消除侵入体内的病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根据GenBank已有的太平洋牡蛎溶菌酶的全长cDNA序列(GenBank:AB179775),通过RT-PCR技术,从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中克隆得到溶菌酶(简称为CgLys)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序列.生物信息软件分析表明,其ORF为414 bp,编码137个氨基酸(aa),前20个aa为信号肽,成熟肽由117个aa组成,其分子量为13.2 kD.通过构建分子系统发育树对其同源性进行分析比较,初步推断该CgLys属于i型溶菌酶.将该CgLys基因的成熟肽亚克隆进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中,构建重组质粒pET32a(+)-CgLys,再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pLysS.该基因工程菌经IPTG诱导发酵后,成功高效地表达了重组CgLys蛋白,其分子质量约为18 kD.该重组CgLya蛋白主要存在于细菌裂解液的上清液中,即以可溶性蛋白形式存在.上述结果将显著简化后续的蛋白纯化过程,为今后扩大规模生产牡蛎溶菌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99.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变化及与心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121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和50例健康对照者,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B型钠尿肽(BNP)。结果:AMI患者血清CRP显著高于健康对照,AMI伴心功能III,IV级者血清BNP、CRP显著高于AMI伴心功能I,II级者。结论:血清CRP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功能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00.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变化及与心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121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和50例健康对照者,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B型钠尿肽(BNP)。结果:AMI患者血清CRP显著高于健康对照,AMI伴心功能III,IV级者血清BNP、CRP显著高于AMI伴心功能I,II级者。结论:血清CRP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功能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