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8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23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3篇
  1963年   2篇
  1962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3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51.
目的:利用由两条核酸适配体与人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的高亲和力构建的三明治结构和磁性纳米颗粒的磁性分离技术,设计并制作了一种新型荧光纳米微粒,建立基于核酸适配体的新型荧光纳米微粒用于人IFN-γ的检测。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IFN-γ核酸适配体B1-4和T2对IFN-γ的结合特异性;将生物素修饰的B1-4固定于链霉亲和素包被的纳米磁珠上,连接B1-4的纳米磁珠可通过B1-4与IFN-γ的亲和性捕获IFN-γ,再利用另一条FAM修饰的IFN-γ核酸适配体T2形成(B1-4)-(IFN-γ)-(T2)三明治夹心结构,构建新型核酸适配体荧光纳米微粒;IFN-γ分别与核酸适配体荧光纳米微粒孵育不同时间以探索该检测系统中IFN-γ与磁珠的最佳孵育时间;流式细胞术检测磁珠12 h内荧光变化,探索时间对检测体系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与不同浓度IFN-γ孵育的磁珠表面荧光强度,绘制IFN-γ检测标准曲线;检测血清对检测特异性的影响。结果:B1-4和T2对IFN-γ的结合特异性高;三明治夹心结构对IFN-γ检测特异性好,任意改变其中一因素则磁珠表面荧光信号显著下降,三明治夹心结构构建失败;此法对IFN-γ的响应线性浓度为0~50 ng/L,其线性方程为y=3.512x+1.060,敏感度为1 ng/L;12 h内测得的荧光信号稳定,并无明显衰减;血清对体系检测特异性无明显影响。结论:成功构建核酸适配体荧光纳米微粒用于人IFN-γ的测定。  相似文献   
152.
153.
王择义先生是知名的旧石器考古学家,为发展山西省的古人类学、为开拓河南和陕西的旧石器考古研究,鞠躬尽瘁,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他在中、新生代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化石的研究方面,也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是我们的良师益友,使我们受益非浅。今年是王老诞生81周年,也是他逝世10周年。回忆往事,历历在目,怀念之情油然而  相似文献   
154.
155.
156.
云南部分木兰科植物染色体数目报道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木兰科是有花植物中最原始的科之一,有15属约250种。其中,我国有11属90多种。研究木兰科的染色体对植物的系统分类、植物进化及开花植物的起源有很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木兰科的染色体较小,细胞去壁较困难,所以对木兰科染色体的研究进行较缓慢。Whitaker (1933)首次对木兰属(Magnolia)进行细胞学研究发现,木兰科染色体基数为x=19。Janaki Ammal (1952)报道,在木兰科中,除木兰属外,  相似文献   
157.
本文报告用玻片快速检验法对分布于桂西滇黔桂接壤地区的待识别民族俫人ABO血型的调查结果。俫人ABO血型的基因频率是:p=0.1189,q=0.3201,r=0.5610。俫人的血型分布特点是B>O>A,在我国南方诸民族中,俫人与海南省黎族的ABO血型分布特点相同。与周围民族的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俫人与黎族具有最近的遗传距离,因而在系统树中聚类为一组。俫人与黎族可能共同起源于古越族的支族俚人。  相似文献   
158.
鸡冠委陵菜是Fletcher根据采自缅甸北部的植物发表的。我们在研究委陵菜属植物时发现此种植物在云南西部贡山县高黎贡山东坡也有分布 为中国的新记录。本种植物与狭叶委陵菜和小叶委陵菜相近,但具有较宽而光滑的小叶,仅在小叶的锯齿顶端有一的毛而与上两种相区别。  相似文献   
159.
满孝武  于健  员瑗 《菌物学报》2022,41(10):1531-1545
土壤微生物在土壤养分循环和能量流动等生物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能敏感地响应环境条件的变化。本研究以天津市宝坻区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为研究对象,探究3种不同环境条件(社区绿地CG、公园绿地PG和高速公路旁绿地HG)对毛白杨土壤和根系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3个绿地间土壤真菌Shannon多样性指数存在显著差异(HG>CG>PG);但根系真菌Shannon多样性指数无显著差异;此外,不同环境条件对真菌群落的组成起着重要作用。毛白杨土壤和根系真菌群落组成主要为丝盖伞属Inocybe、地孔块菌属Geopora、被孢霉属Mortierella、棉革菌属Tomentella、蓝状菌属Talaromyces、块菌属Tuber、层腹菌属Hymenogaster、链格孢属Alternaria、革菌属Thelephora、克努夫菌属Knufia和桩菇菌属Paxillus等,且差异分析表明丝盖伞属Inocybe、棉革菌属Tomentella和地孔块菌属Geopora的相对多度在3个样地中差异显著。比较分析土壤和根系样品发现土壤真菌群落α多样性显著高于根系真菌群落,两部位的真菌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块菌属Tuber的相对多度在根系样品中显著高于土壤样品。真菌群落功能预测表明腐生功能类群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和不同部位间均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果阐述了环境变化对土壤微生物群落中真菌组的影响,为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林地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0.
为探究黄花菜栽培种植时氮(N)、磷(P)、钾(K)肥的最佳施肥量,给黄花菜科学合理施肥提供依据。本试验以海螺沟本地黄花菜品种为研究对象,运用"3414"肥效试验方案,分别以N13.5kg/667m^2,P2O540kg/667m^2,K2O15kg/667m2为常规施肥水平,通过大田试验,研究氮磷钾配施对黄花菜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和2种蒽醌类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合理的氮磷钾配施不仅能促进单株黄花菜生长发育的协调,而且能够显著提高其鲜花中的大黄酸和大黄酚含量;施用氮磷钾肥对黄花菜产量的增产效果明显,处理6(N2P2K2)的产量最高,为1727.73kg/667m^2,比不施肥处理增产457.90kg/667m^2,增产率达36.06%;施用氮、磷、钾肥对黄花菜产量影响的大小顺序为氮>磷>钾,氮肥增产效果最显著,磷肥次之,钾肥最差。一元二次肥效方程推荐的氮、磷、钾施肥量与本实验设计的最适施肥量相似,可以用于黄花菜实际生产施肥指导。综合考虑,在海螺沟地区推荐的氮、磷、钾肥最佳施用量分别为13.69kg/667m^2、31.53kg/667m^2和26.40kg/667m^2,获得的产量为1678.98~1763.31kg/667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