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8篇
  免费   77篇
  国内免费   693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96篇
  2016年   100篇
  2015年   72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98篇
  2011年   75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77篇
  2008年   173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7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5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3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9篇
  1963年   6篇
  1962年   4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患病大鲵中嗜水气单孢菌的分离鉴定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5月,贵州省贵定县人工饲养的大鲵(娃娃鱼)发生了以四肢和腹侧的皮肤溃烂、口腔粘膜弥漫性出血以及肝脏肿大为临床病理特征的传染病。本研究对该传染病进行了病原分离、动物回归、菌株16S rRNA基因测序检测、药物敏感性、药物治疗及灭活乳化疫苗免疫保护方面的实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动物回归分离菌株与病原分离菌株其形态特征及理化特性一致,分离菌基因16S rRNA测序检测与嗜水气单胞菌的同源性达到99.57%以上,因此确诊该病为鱼类嗜水气单孢菌感染。致病株具有较强的耐药性,敏感药物治疗能抗菌,但皮肤溃烂组织、深部肌肉组织抗炎效果较差。经致病菌株灭活乳化免疫和免疫保护攻毒试验表明,灭活乳化疫苗免疫平均保护率达83.33%。  相似文献   
92.
苦荞地方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中国苦荞主产区陕西、云南、四川、西藏等地的82份苦荞地方种质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以揭示中国特有的作物种质--苦荞地方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促进苦荞优良品种的选育.结果显示:(1)所用25个SSR引物中有13个引物在苦荞地方品种中具有多态性,且扩增条带的稳定性较好,共扩增出208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200条,占总数的96.2%;(2)聚类分析结果显示,82份苦荞材料的遗传相似系数(GS)分布于0.52~0.85之间,平均值为0.69,在GS值为0.722的水平上,82份材料被聚为10大类群.研究表明82份苦荞品种间遗传多样性明显,具有丰富的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93.
94.
对达乌里秦艽3个自然居群和1个人工栽培居群进行了两年的传粉生态学研究.研究发现:(1)达乌里秦艽套袋花均不结实,说明雌雄异熟和雌雄异位这两种花部机制成功阻止了主动自交,且不存在无融合生殖现象.(2)隔离传粉昆虫导致花寿命明显延长,授粉会导致花冠提前闭合,说明达乌里秦艽的花寿命具有可塑性,可通过延长花寿命确保成功繁殖.(3)在一个自然居群中证明存在花粉限制,且该居群的花寿命显著长于另外两个没有花粉限制的自然居群.(4)在整个雌性持续期柱头都具有一定的可授性,且在第2天可授性最高,随后逐渐降低;开花后期柱头可授性降低,使植物维持花开放资源投入的产出将有可能降低.研究表明,达乌里秦艽在严重缺乏传粉者的情况下,延长花寿命仅能部分弥补传粉者的不足,该物种在部分居群中仍有可能存在花粉限制.  相似文献   
95.
007年春节前夕,我们的行程已经进入了通天河上游。河流封冻,使得我们有了近乎亡命的举动——直接在冰面上开车前进。由于海拔的持续攀升,气温变得更加寒冷,在夜里汽车也得盖上厚厚的棉被和羊皮以防风驱寒。即使这样,每天早上也得花上30分钟到1小时来发动汽车。  相似文献   
96.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 including selective cyclo-oxygenase-2 (COX-2) inhibitors, cause upper gastrointestinal (GI) symptoms that are relieved by treatment with esomeprazole. We assessed esomeprazole for maintaining long-term relief of such symptoms. Six hundred and ten patients with a chronic condition requiring anti-inflammatory therapy who achieved relief of NSAID-associated symptoms of pain, discomfort, or burning in the upper abdomen during two previous studies were enrolled and randomly assigned into two identical, multicentre, parallel-group, placebo-controlled studies of esomeprazole 20 mg or 40 mg treatment (NASA2 [Nexium Anti-inflammatory Symptom Amelioration] and SPACE2 [Symptom Prevention by Acid Control with Esomeprazole] studies; ClinicalTrials.gov identifiers NCT00241514 and NCT00241553, respectively) performed at various rheumatology, gastroenterology, and primary care clinics. Four hundred and twenty-six patients completed the 6-month treatment period. The primary measure was the proportion of patients with relapse of upper GI symptoms, recorded in daily diary cards, after 6 months. Relapse was defined as moderate-to-severe upper GI symptoms (a score of more than or equal to 3 on a 7-grade scale) for 3 days or more in any 7-day period. Esomeprazole was significantly more effective than placebo in maintaining relief of upper GI symptoms throughout 6 months of treatment. Life-table estimates (95% confidence intervals) of the proportion of patients with relapse at 6 months (pooled population) were placebo, 39.1% (32.2% to 46.0%); esomeprazole 20 mg, 29.3% (22.3% to 36.2%) (p = 0.006 versus placebo); and esomeprazole 40 mg, 26.1% (19.4% to 32.9%) (p = 0.001 versus placebo). Patients on either non-selective NSAIDs or selective COX-2 inhibitors appeared to benefit. The frequency of adverse events was similar in the three groups. Esomeprazole maintains relief of NSAID-associated upper GI symptoms in patients taking continuous NSAIDs, including selective COX-2 inhibitors.  相似文献   
97.
同号文 《化石》2015,(2):15-18
<正>德日进(Pierre Teilhard de Chardin,1881~1955)是法国哲学家、神学家、古生物学家及地质学家,但他却将人生的最美好年华贡献给了中国的古生物学及史前考古学事业;在1923至1946年期间,他累计在中国工作了17年;他在中国的研究工作主要涉及古生物学、地质学及史  相似文献   
98.
依据GCP药物临床试验管理规范,分析我国药物临床试验伦理审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如何保障受试者知情同意、加强伦理委员伦理知识培训、全程伦理监督及引入伦理验收、加强监管力度和完善监督体制等4个方面对药物临床试验伦理审查工作提出针对性建议,以逐步完善我国药物临床试验伦理审查工作。  相似文献   
99.
鄱阳湖溶解态重金属空间分布格局及风险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大文  张莉  何俊海  罗林广  魏益华 《生态学报》2015,35(24):8028-8035
采用ICP-MS定量研究了鄱阳湖溶解态重金属As、Cd、Cr、Cu、Pb和Zn空间分布特征,并对其引起的健康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鄱阳湖溶解态As、Cd、Cr、Cu、Pb和Zn的水平均符合国家Ⅰ、Ⅱ类饮用水质标准;鄱阳湖溶解态重金属的空间分布格局为As和Cr在整体上呈现北部大于南部,Cu为北部和南部高,中部低,Pb和Zn均呈现南部大于北部,而Cd的空间分布规律不明显。风险评估结果显示,鄱阳湖As、Cd、Cu、Pb和Zn的风险水平小于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Radiation Protection;ICRP)的推荐值(5×10~(-5)a~(-1)),但是Cr的风险水平(4.74×10~(-5)a~(-1))接近了ICRP推荐值,且由As、Cd、Cr、Cu、Pb和Zn引起的健康总风险达到了5.88×10~(-5)a~(-1),超过了ICRP推荐值。鄱阳湖由Cr和As引起的健康风险之和占总风险比例达到99.72%,是主要的健康污染物,需引起风险决策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0.
东北地区高温对玉米生产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极端高温是制约东北农作区玉米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本文通过研究气候变暖背景下玉米不同生育时期内日最高温度大于30℃的积温(AT)和日最高温度大于30℃的天数(AD)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了极端高温对东北农作区不同地区玉米生产的影响,并探讨了应对高温的对策.结果表明:1961—2010年,东北农作区玉米生育期内温度显著升高,开花期(花前花后20 d)最高温度明显大于其他生育时期,玉米全生育期、营养生长期(播种到开花前11 d)、花期和生育后期(开花后11 d到收获)4个时期日最高温度的气候趋向率分别为0.16、0.14、0.06和0.23℃·10 a-1.近50年东北农作区玉米全生育期AT明显增加,西南部地区的AT明显高于其他区域,营养生长期AT的增加趋势明显大于其他两个时期.玉米全生育期AD明显增加,高值区也主要集中在西南部地区,生育后期的AD的增加趋势大于其他两个生育时期.东北农作区玉米生育期内极端高温显著影响玉米生产,其中营养生长期的极端高温对玉米产量的不利影响十分显著,松辽平原地区玉米生产的高温风险明显大于其他地区.优化作物布局,培育耐高温品种,调整玉米生产管理措施,构建防灾减灾玉米生产体系是东北农作区玉米生产应对高温风险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