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64篇
  免费   273篇
  国内免费   1081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85篇
  2022年   83篇
  2021年   77篇
  2020年   89篇
  2019年   110篇
  2018年   94篇
  2017年   77篇
  2016年   105篇
  2015年   97篇
  2014年   148篇
  2013年   110篇
  2012年   142篇
  2011年   153篇
  2010年   126篇
  2009年   146篇
  2008年   128篇
  2007年   141篇
  2006年   158篇
  2005年   166篇
  2004年   137篇
  2003年   95篇
  2002年   89篇
  2001年   97篇
  2000年   159篇
  1999年   111篇
  1998年   93篇
  1997年   80篇
  1996年   95篇
  1995年   73篇
  1994年   66篇
  1993年   54篇
  1992年   66篇
  1991年   47篇
  1990年   61篇
  1989年   52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21篇
  1984年   26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18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6篇
  1966年   5篇
  1963年   3篇
  1959年   4篇
  1958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1.
本文报道用静止期细菌吸附噬菌体速率常数测定(ARC),和细胞壁脂多糖(LPS)使50%噬菌体失活量测定(PhI_(50))的结果,以试图分析讨论存在于大肠埃希氏菌细胞壁上的噬菌体受体位置和数量。志贺氏菌噬菌体Sh的受体位置也一并于此进行试验和讨论。经试验可被噬菌体E-4(φ369)裂解的菌株9株,ARC试验K值为198~515,其中3株提取LPS测定PhI_(50)为<0.125-0.5μg/ml,证明这些细菌细胞壁上有大量E-4噬菌体的受体,而且这种受体就定位在LPS上。被噬菌体E-1(φ484)和Sh(φ62)裂解的许多R菌株,ARC试验获得很高的K值,但提取的LPS不能使这两株噬菌体失活,说明这些细菌细胞壁上虽有大量的相应受体,但受体位置不在LPS上,很可能在脂蛋白上,尚待实验证明。试验结果进一步推论两株噬菌体的受体是不相同的。被噬菌体E-2(φ466)裂解的菌株,ARC试验K值不超过100,说明在细菌细胞壁上相应受体数目较少,或噬菌体尾丝末端与受体的亲和力较低。单独的LPS不能作为噬菌体的受体,但O抗原的存在似乎对噬菌体的吸附有协同作用。噬菌体E-3(φ451)ARC试验K值很低,每个细菌细胞壁上的受体可能只有少数的几个。因此,从细胞外的裂解大概是不可能的,而是必须在细胞内复制,然后从细胞内裂解。  相似文献   
12.
13.
现代酵母菌分类鉴定方法与新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4.
15.
16.
丘华兴  陈秀香   《广西植物》1992,12(3):209-214
<正> 广西的大戟科植物种类众多。作者对广西中草药原植物研究过程,将已采集的标本及华南植物所标本室(SCBI)和广东、广西主要标本室(均有注明)收藏的广西及其邻近地区的大戟科标本进行整理;现报道(一)、三宝木属植物摘记;有5种和3个新变种,其中广西产5种、1变种。(二)、广西白大凤属植物;1种。  相似文献   
17.
松辽盆地白垩纪微体浮游植物群及其环境讨论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该文报道了松辽盆地白垩纪丰富的非海相微体浮游植物群,主要是沟鞭藻类及一些绿藻和疑源类;论述了藻类的生物地层特征,自下而上初步划分出10个组合带;结合微量元素和古地磁等资料,较详细地讨论了含微体浮游植物组段的沉积环境,认为松辽盆地在白垩纪至少遭受过两次重要的海侵(分别在青山口组一段及嫩江组一、二段沉积时期),导致古松辽湖泊五种不同水体环境的演替,指出微体浮游植物组合的变化是受古盐度、古温度和古水深等因素控制的。此外,对有关组段的地质时代也进行了讨论,进一步补充了新的浮游植物化石证据。  相似文献   
18.
19.
本文采用氯化铯密度梯度一步离心,直接从纯化包涵体抽提出均一、完整的AsGV(Agrotissegetum granulosis virus)DNA分子。电镜观察和限制性内切酶二种方法测得AsGV DNA基因组大小为112.Okb。  相似文献   
20.
绿尾虹雉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绿尾虹雉Lophophorus lhuysti生态和生物学研究是中国科学院重点科研课题——“中国珍稀濒危难类生态生物学”——部分工作。 本文为作者对绿尾虹雉所作的生态和生物学系统研究首次报道。绿尾虹雉主要牺息于海拔3,500—4,000米亚高山灌丛和草甸。杂食性鸟类,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亦食昆虫。营巢于岩洞或灌丛地面上,每窝产3—4,多达11枚卵。种群密度1.32—1.58只/km~2。目前数量急剧下降,处于濒危,急待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