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4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61.
目的:观察吉西他滨与顺铂联合以及吉西他滨与紫杉醇联合治疗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本研究收集65例女性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分别应用吉西他滨与顺铂(GP方案组)、吉西他滨与紫杉醇(GT方案组)联合进行治疗。GP方案组患者有30例,第1天、第8天用吉西他滨800mg~1000mg/m2溶于0.9%的100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第1天~第3天,21天重复用顺铂30mg/m2溶于0.9%的250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GT方案组患者有35例,吉西他滨的使用方法与GP方案组相同,第2天,21重复用紫杉醇135mg/m2溶于0.9%的500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对化疗时产生的不良反应进行对症处理。结果 :GP方案组化疗有效率为46.67%,疾病控制率为70.00%;GT方案组化疗有效率为42.86%,疾病控制率为68.57%,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GT组脱发的发生率为62.86%,明显高于GP组的10.00%(P0.001),其他不良反应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P方案和GT方案在治疗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有较好的疗效,不良反应较轻,可作为复方转移性乳腺的一种化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2.
印度野牡丹茎段的培养与快速繁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植物名称印度野牡丹(MelastomamalabathricumLinn.)。2材料类别带节茎段。3培养条件以MS为基本培养基。诱导芽萌发及分化培养基:(1)MS+NAA0.1mg·L-1(单位下同)+6-BA2.0;芽的生长增殖培养基:(2)MS+NAA0.01+6-BA0.5;生根培养基:(3)MS。所有培养基均含3%蔗糖和0.51%卡拉胶,pH5.8。培养温度为(26±1)℃,光强为16.2μmol·m-2·s-1,光照时间10h·d-1。4生长与分化情况4.1无菌材料的获得5~6月,取当年生半木质化枝条,剪除叶片(保留叶柄)后置于烧杯中,用自来水冲冼30min,再加洗洁精液清洗10min,然后用70%酒精消毒10s,无菌水冲洗2次,再用…  相似文献   
163.
目的:铝毒害在酸性土壤中普遍存在,已经成为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因此小麦铝毒害与耐铝分子机制的研究逐渐成为了小麦抗逆研究的热点内容之一。从细胞水平上阐明铝毒害的机理。方法:设置了3种铝浓度梯度(100、200 300μmol/1),通过组织培养及透射电镜的方法观察了铝对铝敏感材料Scout66,耐铝材料Adas66及湖北主栽品种EM12胚发生阶段及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铝降低了胚的诱导率,抑制了胚的进一步分化,其中幼胚的诱导率从对照的94.0%降到了25.3% (300μmaol/1),成熟胚的诱导率从对照的75.0%降到了17.3%(300μtmol/1);铝严重破坏了小麦根尖的超微结构,与对照相比,最明显的变化是细胞核结构变得不完整,同时空泡增多,线粒体数量增加,脊的结构变模糊甚至消失。结论:以上结果说明铝破坏了细胞的超微结构,特别是细胞核和线粒体结构的破坏阻止了细胞的进一步分裂和分化。  相似文献   
164.
蛋白质组学是现代生命科学领域一个新的发展迅速的带头学科,其研究成果为药物筛选、新药开发、临床诊断及新陈代谢途径研究等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基础。该文就蛋白质组学在基础生物学、药物开发、医学、农业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65.
银染增强的纳米金标记探针对微量核酸的检测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本研究利用银染增强的纳米金技术建立了一种简单快速的核酸定量方法.该方法基于纳米金与烷巯基修饰的寡核苷酸分子共价键合作用,将纳米微粒报告基团标记在与靶核酸一端序列互补的寡核苷酸上,同时生物素化修饰另一端互补序列.靶核酸与两段寡核苷酸探针杂交后,借亲和素固定在酶标板孔内,通过纳米金催化的银染放大效应产生高灵敏的识别信号,适时记录其吸光度值从而实现核酸分子的定量.该检测方法检测单链核酸分子的灵敏度达0.1 fM,双链分子为10 fM.  相似文献   
166.
TaPSG719基因是从小麦中分离的花粉特异性表达基因,其功能未知.克隆和分析该基因的启动子有助于研究该基因的功能,解析小麦花器官的发育调控机制.本研究根据已报道的TaPSG719基因cDNA序列为基础设计引物,经过两次反向PCR获得了该基因起始密码子上游1776 bp的调控序列.应用PLACE和PlantCARE数据库系统对该序列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其具有启动子的基本元件TATA-box和CAAT-box、两种花粉特异性调控元件AGAAA和GTGA及光反应和激素响应元件.  相似文献   
167.
一株苯胺降解菌的分离及其苯胺降解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筛选高效苯胺降解菌并研究其降解特性,为利用微生物进行苯胺环境污染物修复奠定基础.方法:利用含苯胺的A15培养基分离筛选苯胺降解菌,探讨苯胺降解最佳条件、降解代谢途径,利用16S rDNA基因扩增测序法对株菌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获得了一株以苯胺为惟一碳源、氮源生长的高效苯胺降解菌AN6-4.该菌降解苯胺的最高浓度为2500mg/L,降解苯胺的最适温度和pH值分别为30℃、7.0;该菌在60h内可以将1500mg/L浓度的苯胺完全降解;重金属离子对该菌株降解苯胺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代谢机制研究表明,该菌株可以诱导合成邻苯二酚-2,3-双加氧酶并分泌到胞外降解苯胺;16S rDNA基因序列同源性比较结果表明该菌属芽孢杆菌的一种.结论:所获得的苯胺降解菌对于研究苯胺降解机制和苯胺环境污染物的生物修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8.
非嗜食植物次生物质对小菜蛾产卵驱避和拒食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基于植物与昆虫的协同进化理论,利用25科37种小菜蛾非嗜食植物的茎、叶、花或根的乙醇提取物,研究其对小菜蛾成虫的产卵驱避作用和对幼虫的拒食作用。结果表明,供试植物提取物对小菜蛾有不同程度的产卵驱避和拒食效果,羊蹄甲、细叶桉、飞扬草、假连翘、花椒、荷花玉兰、烟草的乙醇提取物对小菜蛾成虫产卵有较好的驱避效果,驱避率均达80%以上,一品红、构树、艾蒿、茶枯、垂柳、飞扬草、羊蹄甲、狗尾草的乙醇提取物对小菜蛾幼虫有较好的拒食作用,48h的拒食率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169.
"在南澳,如果渔民出问题,我们可以先停止工作,把减压舱给渔民用,无论如何,人的生命都是第一位的。"南澳I号的水下考古领队崔勇说。水下作业必须遵循严格的操作规程,潜水者在连续作业后必须接受一次减压舱治疗,以便释放出人体各器官内的氮气,如此来保障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170.
【目的】茶小绿叶蝉Empoasca onukii体表覆盖的网粒体具有超疏水性,杀虫剂喷雾触碰虫体后药滴动态是否受网粒体影响尚未完全清楚。本研究旨在明确网粒体在茶小绿叶蝉成虫抵御杀虫剂雾滴渗透的屏障作用。【方法】以罗丹明B(RhB)作为指示剂添加到测试的杀虫剂(联苯菊酯和茚虫威)中,利用可拍照显微镜观察记录联苯菊酯(1.25 mg/L和0.05 mg/L)和茚虫威(0.006 mg/L和0.0009 mg/L)喷雾处理后24 h,茶小绿叶蝉成虫翅面药滴滚落、蒸发、被抖动扫除等行为动态,分析翅面药滴大小与蒸发后固化形态的关系;测定网粒体移除前后药滴与翅面的接触角,统计不同疏水性翅面上的网粒体分布密度;收集并利用扫描电镜分析叶蝉体表抖落的药滴及药剂颗粒是否含有网粒体,同时观察网粒体与翅面残留溶质接触的显微形态。【结果】药滴动态观察显示,圆球状药滴在茶小绿叶蝉成虫翅面不会自行滚落,72.0%成虫静止等待翅面药滴蒸发,蒸发后形成药剂颗粒或不规则药斑与药滴大小无关,而与虫体翅面的疏水类型有关,蒸发后24 h内翅面的药剂颗粒都被叶蝉抖动扫除;在叶蝉疏水性强翅面上,药滴的静态接触角为141.63±8.06°,药滴蒸发后形成药剂颗粒,网粒体分布密度为6.1±1.2粒/μm2,而疏水性弱的翅面上药滴蒸发形成药斑,网粒体分布密度为2.2±0.9粒/μm2;SEM图片显示被茶小绿叶蝉抖落的药滴和药剂颗粒表面均带有网粒体,药斑和药剂颗粒的显微结构显示网粒体出现聚集并与残留溶质相融合。【结论】超疏水性网粒体的均匀分布决定药滴触碰茶小绿叶蝉成虫翅面后形成圆球状,网粒体的亲油性及团聚性促使药滴蒸发后形成药剂颗粒,网粒体的脱落性使药剂颗粒可被茶小绿叶蝉成虫抖动扫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