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1篇
  1966年   2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5篇
  1963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4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1960年10月间,从四川省黑水地区采到古蚤属(Palaeopsylla Wagner,1903)两个新种。本文除对新种记述外,还对本属的特征加以补充和修订;在属下建立一个新的组(group);并对我国迄今已知的八种古蚤编订一个分类检索表。  相似文献   
42.
二毫新蚤(N.biseta Li & Hsieh,1964)据单个雄性标本描述以来,尚无雌性报告。本文,据近年采到的雌雄标本,首次记述雌性,并对雄性的某些形态作了补充。二毫新蚤Neopsylla biseta Li & HSieh,1964 Neopsylla biseta Li & Hsieh,1964.昆虫学报.13(2):210-230.(附图8)模式标本(1)采于云南中甸Apodemus agrarius(?)  相似文献   
43.
厉蚤属(Xcnodaeria Jordan,1932)的建立系根据从锡金的斑林狸(Prionodon paradicotor Hodgson)体上采到的一只雄蚤,描述为后厉蚤(Xenodaeria telios Jordan,1932)为模式种。迄今只有这一种。至1966年,Hopkins和Rothschild在《英国自然博物馆蚤类目录》第四卷86页脚注中提到,Traub在喜马拉雅山较低处,具有古北界动物区系的几个地方得到本种,由此证实了以前认为印度次大陆具有古北界动物地理特征的说法。并认为其真正宿主可能是鼩鼱。  相似文献   
44.
跳蚤     
一、引言跳蚤是多种哺乳动物和鸟类的体外寄生昆虫.在成虫时期它们是靠宿主的血液为生的;大多数的跳蚤可以离开原来的宿主,短时期地各处活动,或者更换到另一种类的动物身上寄生.它们所以能传播疾病主要是由于这个缘故.有少数种类的雌蚤,在成虫时期终生不离开宿主,利用发达的口器固定在宿主的皮肤上,或全身钻到皮肤下面,营固着的寄生生活,例如我国鼠身上的盲潜蚤(Tunga caecigena)原称  相似文献   
45.
本文记录了在云南凤仪采集的蝠蚤是短头怪蝠蚤(Thaumapsylla brevicepsRoths.1907)。虽然宿主未能订名,但因为这是食果蝠类的跳蚤,因此肯定了食果蝠在云南的存在。 因为这是短头怪蝠蚤在我国的第一次记录,所以对其鉴别特点加以技术。  相似文献   
46.
在从青海采来的标本中有两种新蚤,我们认为是新种,兹记述如下。 凸新蚤Neopsylla convexa,新种 鉴别特征 凸新蚤新种属于多毛组(setosa group),与阿巴盖替新蚤(N.abagaitui Ioff,1946)很接近。其主要区别是:雄性第Ⅷ腹板后突的背缘陡斜,并无弧形浅凹,后缘及亚后缘的鬃较多。第Ⅸ腹板后臂末端有尖而明显的背突,腹缘近末端有5根长而尖的刺形鬃;阿巴盖替新蚤则有7个末端钝的淡色刺形鬃。可动突前缘形成大而圆的弧形凸,本新种即依此而命名。可动突的后缴直,后下角不圆,而该种的后缘具有浅凹。雌性第Ⅶ  相似文献   
47.
西吉新北蚤Nearctopsylla(Neochinopsqlla)Xijiensis Wu,Chen et Li,1986的原描述发表在《中国动物志》昆虫纲,蚤目中,但无雌性。1982年夏作者在宁夏海原山门地区调查中获得一批本种标本。兹对雌,兹对雌作初次描述,并对雄性形态补充如下:鉴别特征西吉新北蚤与短指新北蚤Nearctopsylla(Neochinopsylla)brevidigita Wu,Wang et Liu,1965接近,但早蚤具下列特征可区别:(1)第7腹板弧形浅凹的上叶低于该种者,位于后缘中线以下,甚至在下2/3处。(2)第7腹板侧鬃5—6根分布于凹陷的前方,另前方小鬃2(0—3)根。(3)受精囊尾部仅略长于头部,末段圆钝…  相似文献   
48.
1.本文描述了在云南弥渡、大理、昆明发现的新种潜蚤,订名为后潜蚤Tunga cal-lida sp.nov.并且还获有雄性标本1个。 2.本种和我国已有的盲潜蚤(T.caecigena)不同之处即在: (1)后头鬃只有3—5个,少于盲潜蚤的8—10个。 (2)下颚内叶长于下颚鬃,为其1.5倍,盲潜蚤的二者约同长。 (3)雄性柄状突为可动指长之倍。盲潜蚤的二者同长。 (4)雌性后胸后侧板鬃一般为1个,盲潜蚤者为2个。 (5)妊娠雌性外形为正圆形,背面突出较腹面为多,腹部第5节从后成钮扣状;盲潜蚤的外形为卵圆形,前端大,后端渐小,第5节以后呈长宽相等的锥形。 (6)寄生部位以宿主的身体后端为主,尤以肛门周围为最多;盲潜蚤则以耳翼边缘为主。 3.后潜蚤的主要宿主是沟鼠(Rattus norvegicus),黄胸鼠(R.flavipectus)和斯氏家鼠(R.sladeni),另外也寄生于长尾鼷鼠(Mus bactrianus),薛氏姬鼠(Apodemus agrariuschevrieri)和绒鼠(Eothenomys sp.)。 4.后潜蚤在每一宿主上可能多至45个,但以1—10个者为最常见(100例中有81例)。 5.我们采集的时间是1951年11月至1952年3月,因此可能它和盲潜蚤有相同的季节性。 6.四川五通桥市寄来潜蚤标本经鉴定为盲潜蚤,因此盲潜蚤的分布范围有进一步了解的必要。 7.1956年2—3月自贵阳的黄胸鼠和沟鼠体上获得后潜蚤,由于各仅  相似文献   
49.
本文报告荷币蚤属在我国初次的发现,包括3种,其中有一新种和一新亚种: 1.野生荷币蚤Stivalius ferinus(Roths.1908),采自云南芒市的鼩鼱Suncus sp.及黄胸鼠Rattus flavipectus。与Jordan及Rothschild二氏1922年原图及描述比较,云南的标本与南印度的标本在可动指上略有差异。另外根据二氏同年鉴别荷币蚤属及相近的4个属的检索表,本属应有前胸背板鬃两列以上,但云南的野生荷币蚤只有一列前胸背板鬃。 2.客氏荷币蚤二刺形亚种Stivalius klossi bispiniformis subsp.nov.采自福建顺昌及邵武的Rattus fulvescens huang、R.flavipectus及R.edwardsi edwardsi。与Jordan及Ro-thschild二氏在1922年,根据越南南部的标本描述的客氏荷币蚤Stivalius klossi(J.et R.,1922)比较,在可动指上有显著差异。认为这些是不同地区的变异,因此列为两个亚种:越南南部的标本为客氏荷币蚤客氏亚种,福建的标本均客氏荷氏荷币蚤二刺形亚种。雄性可动指的区别为:二刺形亚种者较狭而长,在曲折之前较狭窄,在曲折之后显然为削尖形。可动指背缘的骨化区较腹面者厚,在客氏亚种中则窄于腹面者。背缘在曲折处有较大的刺形鬃2个,客氏亚种则有3个较小的。 3.直指荷币蛋Stivalius rectodigitus sp.nov.,采自云南弥渡的黄胸鼠R.flavipectus,是与  相似文献   
50.
这里报告的7种新种革螨是自1951年冬季至1952年春季采自云南以及1958年之后采自福建的各种寄主体上及窝巢内,分属于厉螨科(Laelaptidae)的厉螨属(Laelaps)和阳厉螨属(Androlaelaps)以及血革螨科(Haemogamasidae)的血革螨属(Haemogamasu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