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47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目的:探讨腰穿鞘内注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安全性和疗效并且分析腰穿治疗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技术 难题。方法:2008 年12 月至2011年5 月88 例伴有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给予鞘内注射干细胞治疗,并且评价其在治疗过程中的 技术难题,采用HAI评分系统对这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进行评估,定期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生物学指标和影像学检查观 察其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88 例患者中具有技术难题的患者有20 例,主要表现为在鞘内注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过程中需要 行全麻补充、腰穿定位困难等,18 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副作用(头痛、低热、腰痛和下肢痛),但这些副作用在48 小时内经过 系统治疗后完全缓解。随访1 年,50 例患者神经功能得到一定改善,包括15 例脊髓损伤患者、10 例脑瘫患者、10例脑外伤后综合 征患者、5 例脑梗死后综合征患者、5 例脊髓小脑共济失调患者和5 例运动神经元病患者。结论:鞘内注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 神经系统疾病是安全和有效的,由于随访时间较短,有必要对这种治疗模式进行扩大的、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来进一步推广其 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52.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入选标准①有明确的创伤(包括外伤、烧伤等)史.②4周以上未愈合的创面定为慢性皮肤创伤性溃疡.③无糖尿病、结核病和恶性肿瘤等病史.④来诊前1周未曾全身及局部用抗真菌药.临床特点 312例慢性下肢创伤性皮肤溃疡患者,其中男185例,女127例;年龄最小13岁,最大82岁,平均(47.7±2.64)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4.2a,平均(4.46±0.89)个月;溃疡发生于足部及小腿者227例(72.76%),下肢其他部位者85例(27.24%);单个溃疡者213例(68.27%),2个及以上者99例(31.73%);外伤后不同程度使用抗生素者282例(90.38%),平均使用抗菌素时间(28±2.35)d.  相似文献   
153.
李红  杨岚  向增旭 《西北植物学报》2012,32(8):1692-1697
用不同浓度秋水仙素溶液处理甜叶菊不定芽,诱导同源四倍体,并进行解剖学、染色体鉴定和流式细胞仪鉴定倍性。结果表明:(1)用0.20%的秋水仙素溶液浸泡甜叶菊不定芽12h,同源四倍体诱导率最高,可达32.14%。(2)同源四倍体植株与二倍体(对照)相比,其气孔、叶片等均表现巨大性,且叶片变厚、叶色浓绿、叶片皱缩。(3)对照植株染色体2n=2x=22,四倍体植株染色体2n=4x=44;流式细胞仪倍性鉴定结果显示,对照DNA相对含量为100,四倍体DNA相对含量为200。(4)该研究共鉴定出48株甜叶菊同源四倍体植株,为进行倍性植株的诱导奠定了技术基础,为进一步开展甜叶菊同源四倍体新品种的选育提供了实验材料。  相似文献   
154.
本文主要介绍MATLAB生物信息工具箱的数据聚类分析功能,该功能主要用于基因芯片数据的分析。将要分析的数据先转化成XLS格式的文件,通过函数xlsread读入MATLAB Workspace,存储为两个变量。对缺失数据进行估算,从而减小结果误差。函数clustergram对数据分级聚类,并产生数据的热红外分布图和树状图。通过更改相关参数可以改变其颜色配置,距离算法,并可做双向聚类。  相似文献   
155.
目的:探讨改良极化液治疗对体外循环(CPB)患者多脏器功能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40例心脏二尖瓣置换病人随机分为对照(CONTROL)组(19例)和改良极化液(GIK)治疗组(21例)。GIK组于麻醉诱导前经中心静脉给予改良极化液500ml,CON-TROL组给予相同量的平衡盐。分别于术前、术后12h、后24h测定心肌酶谱、肝功能、肾功能,并于术前、麻醉后、CPB15min、开放升主5min、CPB结束前、术后30min、6h、12h、24h采集血样,测定CRP、IL-1、IL-10、TNF-α、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结果:GIK组患者AST、CK、LDH、CK-MB、ALT、TBA、BUN、CR术后12、24h均低于CONTROL组;GIK组患者CRP、IL-1、TNF-α水平CPB期及术后均低于CONTROL组,IL-10水平高于CONTROL组;GIK组患者糖皮质激素水平在CPB结束及术后24h低于CONT-ROL组,GIK组患者肾上腺素水平高于CONTROL组。结论:围CPB期给予葡萄糖-胰岛素-氯化钾液(GIK)治疗可以提高患者早期多脏器功能,其机制可能与减轻了炎症反应及降低应激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156.
巴山木竹发笋和大熊猫取食的时空格局及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巴山木竹(Bashania fargesii)是秦岭大熊猫冬季和春季主要食物来源。秦岭地区巴山木竹的更新是保护大熊猫和评价其生境质量的一个重要因子, 而发笋是巴山木竹更新的主要方式。揭示巴山木竹发笋和大熊猫取食的时空格局以及二者空间和数量上的相关性对保护和恢复大熊猫栖息地具有重要意义。运用单变量和双变量Ripley K函数点格局方法, 对秦岭南坡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0×40 m永久样地竹子发笋和大熊猫取食情况连续6年(2002–2008年, 2007年除外)研究表明, 由于自身克隆生长、资源异质性、大熊猫取食和践踏等因素, 巴山木竹发笋呈现聚集分布格局; 而大熊猫取食的聚集格局可能归因于食物聚集分布、自身取食习惯和取食地段小地形特征。大熊猫取食和巴山木竹发笋空间上呈现正相关, 显示出巴山木竹为秦岭大熊猫食物主要来源。同时, 线性回归结果显示, 大熊猫取食强度与巴山木竹发笋产量之间相关性不显著, 说明该地区还存在其他竹子提供食物来源, 大熊猫对巴山木竹不是完全依赖。  相似文献   
157.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联合放射线照射对鼻咽癌细胞CNE-1增殖的影响。方法:分别给予鼻咽癌细胞CNE-1二甲双胍(5m M)、2Gy放射线照射、二甲双胍(5 m M)联合2Gy放射线照射处理后,采用MTT实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和比较其细胞增殖抑制率和克隆形成抑制率。结果:MTT实验结果显示:与二甲双胍组或2Gy放射线照射组相比,二甲双胍联合放射线照射组细胞增殖抑制率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与二甲双胍组或2Gy放射线照射组相比,二甲双胍联合放射线照射组细胞克隆形成抑制率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甲双胍联合放射线照射能够有效的抑制鼻咽癌细胞CNE-1的增殖。  相似文献   
158.
Sindbis病毒经蔗糖密度梯度离心纯化后,用SDS/酚/氯仿/异戊醇处理和乙醇沉淀,制得的基因组RNA具有典型核酸紫外吸收光谱的特征:最大吸收在260nm,最小在235nm。沉降系数为45S。沉降扫描图表明,RNA样品均一,分子完整。 用高渗法在原代鸡胚纤维母细胞测定了基因组RNA的感染性,空斑滴度为5.9×10~4pFU(空斑形成单位)/ml,空斑形态和大小与完整病毒颗粒相同。经核糖核酸酶处理,基因组RNA即丧失感染性,说明了这种生物活性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59.
迄今,医学上重要病毒病的诊断和流行病学的研究,仍依赖血清学和生物学(表型特征) 的检测方法。由于这些方法主要是针对一小部分病毒蛋白或少数基因功能的;加之有些病毒易发生抗原漂移,表型标志不稳定,因此,对亲缘关系较近毒株的鉴别,对探讨病毒(型或亚型内)遗传学和流行病学关系,推断病毒流行传播途径等几乎是不可能的。因而给病毒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60.
以E.coli和耐辐射微球菌(Deinococcusradiodurans)为试材,研究了N+离子注入对其SOD、CAT和POD活性的影响及其对自由基的清除。结果表明:D.radiodurans经N+离子注入后SOD和CAT酶活高于E.coli的,而POD酶活不仅很低也低于E.coli的;随剂量的增大,两者SOD和CAT酶活均为先增后减,只是其SOD酶活的变化峰值对应剂量分别为6×1015N+/cm2和2×1015N+/cm2,而CAT的则均为4×1015N+/cm2;它们的POD酶活变化则不同,各处理耐辐射微球菌POD酶活保持低而恒定的水平,而大肠杆菌的则是中低剂量较恒定,较高剂量逐渐增大;对1016N+/cm2注入的细胞培养到后对数期,再测其自由基ESR波谱信号强度,发现比同剂量注入、未进行培养的要弱的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