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9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22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61.
从穿龙薯蓣Dioscorea nipponica中分离得到的一少根根霉原变种Rhizopus arrhizus var. arrhizus菌株,能实现薯蓣皂苷的生物转化。用该菌株发酵穿龙薯蓣D. nipponica生产薯蓣皂苷元,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薯蓣皂苷元的含量,其总得率可达3.00%。运用该菌株发酵制备薯蓣皂苷元,操作简单,环保,且得率高。  相似文献   
362.
孙金月  刘朴  李玉 《菌物学报》2011,30(3):497-500
为了了解网柄菌生活史循环的整个过程,显微观察了大网柄菌Dictyostelium magnum在双凹载玻片及水琼脂培养基上的完整生长循环,记录了大网柄菌生活史中各阶段,即孢子、黏变形体、集群、假原质团、拔顶、孢堆果及再次释放孢子的显著特征,整个生活循环历时2-3d。  相似文献   
363.
首次报道内蒙古大青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粘菌22种,它们分别属于无菌丝菌目、团网菌目、绒泡菌目和发网菌目。其中、小筛菌、孔膜菌、卵圆绒泡菌,全白绒泡菌、弧线亮皮菌、白柄菌和球形白柄菌等7种为内蒙古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364.
木霉属3个中国新记录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兆香  李玉 《菌物学报》2016,35(11):1406-1415
报道了采自我国黑龙江、吉林及西藏的木霉属Trichoderma 3个中国新记录种:内生木霉Trichoderma endophyticum、意大利木霉T. italicum和酒色木霉T. vinosum。首次发现近深绿木霉T. paratroviride的有性阶段,提供了上述种的详细描述及宏观和微观特征的图示,并探讨了其分类地位。  相似文献   
365.
时楚涵  图力古尔  李玉 《菌物学报》2016,35(11):1348-1356
吉林省盘菌标本的研究中发现1个中国新记录属:威氏盘菌属Wilcoxina,3个中国新记录种:威氏盘菌Wilcoxina mikolae,淡蓝盘菌Peziza saniosa及达德利肉杯菌Sarcoscypha dudleyi,并提供形态特征描述,生境照片、显微结构线条图以及ITS序列的GenBank号。  相似文献   
366.
蒋世翠  张波  李艳双  李玉 《菌物学报》2016,35(5):641-644
黄柄钙皮菌是黏菌中的一种重要模式生物,本文筛选了其无菌培养条件,比较了生活史不同阶段的发生时间,同时比较了生活史中孢子萌发、原质团生长及子实体形成3个阶段的培养条件。结果表明,黄柄钙皮菌适宜的培养条件为:在20%水琼脂上于28℃进行孢子萌发;在24–26℃下20%琼脂+40%燕麦培养基上进行原生质团的培养;在24–26℃下1 000Lx光照10–14h时形成子实体。  相似文献   
367.
以刺芹侧耳菌丝球为受体,潮霉素(Hyg)为筛选标记,应用农杆菌介导法对刺芹侧耳菌丝进行了遗传转化研究。潮霉素敏感性测试结果表明,刺芹侧耳Hyg耐受浓度为50mg/L。农杆菌介导的刺芹侧耳菌丝最佳遗传转化体系为:菌液浓度OD600=0.6-0.7,侵染时间30-35min,共培养时间2d,侵染液和共培养培养基中乙酰丁香酮(AS)浓度为1mg/mL;经潮霉素抗性筛选、PCR鉴定和GUS活性的组织化学分析,表明外源基因GUS已转入到刺芹侧耳菌丝中,并获得表达。本实验成功地建立了稳定的农杆菌介导的刺芹侧耳遗传转化体系。  相似文献   
368.
2012年在日照黄泥梁遗址的调查、试掘工作中共获得石制品75件,其中试掘出土者71件,地表采集者4件。试掘石制品埋藏于黄土地层的古土壤层中,石制品个体较小,原料以闪长玢岩和脉石英为主,类型包括石核、石片、石器、断块等,属石片石器工业组合;地表石制品原料主要为燧石,类型有细石核、细石叶、端刮器等,属细石器工业组合。本次的调查、试掘确认了黄泥梁遗址的原地埋藏属性,肯定了遗址的发掘潜力和研究价值。黄泥梁遗址的发现和研究将推动山东旧石器考古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369.
双孢蘑菇疣孢霉病的发病过程及病原菌的核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确定有害疣孢霉的传播途径,明确双孢蘑菇受有害疣孢霉侵染后发病症状和微观形态变化,以及有害疣孢霉的核相。【方法】将有害疣孢霉喷施于培养料及覆土材料的不同深度,观察记录双孢蘑菇的发病情况;将有害疣孢霉接种于不同生长阶段的双孢蘑菇子实体,观察记录其发病情况;使用光学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双孢蘑菇子实体受有害疣孢霉侵染前后的形态变化;通过DAPI(4′,6-二脒基-2-苯基吲哚)染色的方法对有害疣孢霉核相进行观察。【结果】将有害疣孢霉接种于培养料及覆土层的不同深度得到双孢蘑菇发病率如下:覆土层表面覆土层中间覆土与培养料交界处培养料中间层;有害疣孢霉可以侵染双孢蘑菇的任意阶段,将其接种于原基直径小于3 mm子实体表面时,得到不能正常分化的"马勃状"组织;对有害疣孢霉的侵染过程进行观察得到:其孢子可粘附于双孢蘑菇表面,并萌发长出芽管,接种处双孢蘑菇表面产生褐色病斑,双孢蘑菇菌丝体发生质壁分离,最后菌丝体膨大,细胞壁变薄甚至溢裂,菌丝体内部中空;有害疣孢霉产生两种类型的分生孢子,Ⅰ类无隔膜含1个细胞核;Ⅱ类具1隔膜含2个细胞核,2个细胞核被隔膜分开;细胞核的第1次有丝分裂发生于分生孢子母细胞中;厚垣孢子由上下2个细胞构成,上胞中含有2个细胞核。下胞含1–2个细胞核。有害疣孢霉的厚垣孢子萌发可产生1–2个芽管,芽管中细胞核的数目不断变化,一般0–2个细胞核。【结论】双孢蘑菇受其侵染后发生显著的细胞学变化;我们对有害疣孢霉做遗传分析时,进行单孢分离需挑取无隔膜的分生孢子为实验材料进行遗传分析。  相似文献   
370.
张璐  李卓识  李玉 《菌物学报》2018,37(5):559-564
本研究选取了《中国真菌志·第二十七卷·鹅膏科》中27个物种及变种,对这些分类单元的菌托形状、菌褶颜色、担子大小等形态学特征进行统计,依据这些形态学特征进行主成分和聚类分析,得到各物种及变种与各个形态学特征之间的关联程度。通过聚类分析将27个物种及变种分为四大类,最终结果与鹅膏属分类情况一致,验证了上述分析方法在鹅膏属分类研究领域具有可行性与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