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3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7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3篇
  1974年   2篇
  1963年   2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91.
采用清除二苯代苦味酰基(DPPH)自由基、清除[2,2-连氨-(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氨盐](ABTS)自由基和铁离子还原/抗氧化能力(FRAP)测定法对疏毛绣线菊总抗氧化活性行评价,将测定结果与阳性对照药物二丁基羟基甲苯(BHT)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发现疏毛绣线菊正丁醇部位具有较强的清除DPPH自由基(IC50=42.2μg/mL)和还原Fe3+的能力(TEAC=1052.46μmol/g),乙酸乙酯部位清除ABTS自由基能力(IC50=6.4μg/mL)较好,但均弱于阳性对照药物BHT(IC50和TEAC值分别为23μg/mL、2.3μg/mL和1532.7μmol/g)。实验证明疏毛绣线菊正丁醇部位体外抗氧化活性较强。  相似文献   
292.
在野外和标本研究的基础上, 描述了中国兰科石豆兰属的一新种,怒江石豆兰, 并提供彩色图片和线条图。 怒江石豆兰与大苞石豆兰很近,但这两个种在花的颜色、侧萼片合生程度、花瓣形状等性状上区别明显。  相似文献   
293.
鸭肝炎病毒新血清型基因组序列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为了揭示鸭肝炎病毒新血清型(DHV-N)G株的演化及其与DHV-1的基因序列差异.[方法]运用RT-PCR结合5'-/3'-RACE策略对DHV-N G株基因组进行扩增,克隆测序后进行序列分析.[结果]DHV-NG株全基因组序列除12 nt poly(A)尾外全长共7774 nt,含有一个大的开放阅读框,编码2251 aa的蛋白前体,其基因组结构:5'UTR-L-VP0-VP3-VP1-2A1-2A2-2B-2C-3A-3B-3C-3D-3'UTR;3'UTR长为366 nt,比1型鸭肝炎病毒C80株多52 nt;VP1蛋白与DHV-1相比发生较大的变异,特别在其第140~221位;其基因组与DHV-1、韩国DHV-N和台湾DHV-N的同源率分别为72.8%~73.4%、96.3%~96.5%和78.3%.[结论]DHV-N G株基因组结构与DHV-1存在明显差异,在DHV-N成员DHV-N G株与韩国DHV-N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294.
濒危物种杏黄兜兰的保育生态学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杏黄兜兰(Paphiopedilum armeniacum)是中国特有的兰科濒危物种。自2000年4月1日至2005年10月10日,在云南省怒山的落砂坡山选取66个调查点进行杏黄兜兰保育生态学研究:对443基株共1302分株进行了繁殖式样、物候和生命周期等主要生物学特性,以及对该物种的生境要求、群落结构特征等生态学习性进行了观察研究,并在广东省深圳进行迁地保护和迁地繁殖后重返原产地的试验,研究了原产地的气候、植被和其他环境因素与杏黄兜兰之间的关系以及杏黄兜兰迁地栽培和繁殖的无性后代重返原生长地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落砂坡山的杏黄兜兰在石灰岩上的次生灌木丛或草丛内生长良好;它兼具有性和无性繁殖,无性繁殖的目的就是实现有性繁殖和延长基株的寿命;无性繁殖有二种形式:产生分蘖或根茎;灌木丛或草丛的落叶为杏黄兜兰生长提供腐殖质,杏黄兜兰根茎繁殖是它对落叶等覆盖的一种适应;分株的开花率为7.39%±1.02%,开花分株的结果率为32.23%±12.08%;杏黄兜兰具有入侵适度破坏和正处于恢复初期的森林环境的能力,而在茂密连片的大树森林内不能生长。杏黄兜兰在深圳人工疏林下生长良好并繁殖许多无性的克隆分株,将繁殖的克隆分株重返原产地能正常开花和结实。试验结果显示,杏黄兜兰可以进行迁地保护以保存种质资源和迁地繁殖的植株回归原产地。基于杏黄兜兰濒危机制的分析,认为,杏黄兜兰生存所面临的威胁是生长空间被完全剥夺和人为灭绝性采集而不是其自身存在的生物学缺陷,为此,提出了相应的保育对策。  相似文献   
295.
抗真菌药物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真菌感染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由于近年来临床上广谱抗生素、化疗药物和免疫抑制剂大量应用,艾滋病的流行以及放射治疗和器官移植的广泛进行,真菌病发病率大幅上升。本文着重介绍当前临床上常用的抗真菌药物的应用情况以及当前有希望的新一代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以期对临床应用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96.
随着数字化医疗设备如CT、MR、DSA、DR在临床医学诊断中的大量采用,以及计算机技术在医院的广泛应用,医学影像数据正在里海量增长,现有的存储、图像处理及管理方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网络医学图像库的出现,给医学图像库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基础。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趋势是:开放、集成、高性能和智能化。它们渗透到网络自身、网络服务和网络应用的各个层次。基于医院现有影像数据系统,建立网络应用环境,来满足医学图像库发展的需要,为解决数字医学图像库所面临的问题提供一条很好的技术思路。  相似文献   
297.
对采自中国云南省高海拔地区-稀有低额溞-喜马拉雅低额溞(Simocephalus himalayensis)在低海拔地区实验室内不同温度梯度下的生长及生殖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海拔地区生活的低额溞在低海拔地区的相应环境中同样生长繁殖良好,其繁殖率、最大生殖量及种群的增长能力不受海拔高度及不同环境条件的影响.在一定温度条件下(15-31℃,误差为±1℃),喜马拉雅低额溞的发育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但在32℃时减慢.在通常培养条件下,喜马拉雅低额溞一般有4个幼龄期(15℃时部分溞体有5个幼龄),16-19个成龄,平均寿命通常为74d(15℃)、54d(20℃)、39d(25℃)和24d(30℃).平均总产仔量在15-25℃最高,分别为449个(15℃)、482个(20℃)和447个(25℃).各温度梯度下的体长增长模型都表明,其体长与龄期之间存在显著的对数关系.每溞平均生殖量以20℃时最高,种群的内禀增长率(rm)和一生的生殖次数都以25℃时最高,净增殖率(R0)以20℃最高.喜马拉雅低额溞最适合的繁殖温度范围在15-25℃.研究还对该种与相应种类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生殖量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298.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疾病,全世界约有1%的人患有这种疾病。以往的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脑容量比正常人小,且一些精神分裂症易感的DNA序列多态性也同时与脑的结构异常有关,这与精神分裂症的神经发育假说是吻合的。最近研究发现人的GULP1基因的两个SNP(rs2004888和rs4522565)与精神分裂症显著相关。为了研究这两个精神分裂症易感的SNP是否也符合神经发育假说,我们检测了791个正常人的这两个SNP的基因型并测量它们的脑容量,相关性分析发现这两个SNP和脑容量无关,说明GULP1的精神分裂症易感性存在更加复杂的机制。  相似文献   
299.
使用图像特征构建快速有效的蛋白质折叠识别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蛋白质结构自动分类是探索蛋白质结构- 功能关系的一种重要研究手段。首先将蛋白质折叠子三维空间结构映射成为二维距离矩阵,并将距离矩阵视作灰度图像。然后基于灰度直方图和灰度共生矩阵提出了一种计算简单的折叠子结构特征提取方法,得到了低维且能够反映折叠结构特点的特征,并进一步阐明了直方图中零灰度孤峰形成原因,深入分析了共生矩阵特征中灰度分布、不同角度和像素距离对应的结构意义。最后应用于27类折叠子分类,对独立集测试的精度达到了71.95 %,对所有数据进行10 交叉验证的精度为78.94 %。与多个基于序列和结构的折叠识别方法的对比结果表明,此方法不仅具有低维和简洁的特征,而且无需复杂的分类系统,能够有效和高效地实现多类折叠子识别。  相似文献   
300.
番鸭源H6N6亚型禽流感病毒全基因组的分子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了丰富水禽源禽流感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资料,明确我国国内首次分离的番鸭源H6N6亚型禽流感(Avian influenza virus,AIV)病毒A/Muscovy Duck/Fujian/FZ01/2008(H6N6)(以下简称MD/FJ/F1/08)全基因组的分子特征,弄清该病毒的遗传进化特点。【方法】对其8个基因片段分别进行扩增和序列测定,并利用分子生物学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序列分析。【结果】MD/FJ/F1/08的HA裂解位点附近的氨基酸序列为PSMKVIV↓GL,为非连续的碱性氨基酸,其静脉接种指数(the intravenoys pathogenicity index,IVPI)为0.15,推测其为一株低致病力AIV。其HA基因、NP基因、M基因和PB2基因均与我国台湾分离株A/duck/Kingmen/E322/04(H6N2)该基因的核苷酸同源性最高,分别高达94.2%、95.7%、97.2%和95.6%,均处于同一遗传进化分支。其NA基因和我国远东分离株A/duck/Eastern China/01/2007(H4N6)同源性最高,达97.1%;其颈部有11个氨基酸的缺失(TNSTTTIINNN),为N6亚型神经氨酸酶基因中首次报道,在遗传进化上和H4N6亚型AIV的NA基因处于相同的分支。NS基因和香港地区分离株A/duck/HongKong/3600/99(H6N2)同源性最高,达96.1%;PB1和PA均与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株A/duck/HongKong/140/1998(H5N1)同源性最高,达95.6%和96.7%。且MD/FJ/F1/08的8基因与H6N6亚型流感病毒北美洲分离代表株均不处在同一遗传进化分支上,相互之间遗传关系较远。【结论】MD/FJ/F1/08可能是由H6N2、H4N6和H5N1等多亚型AIV基因重组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