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78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2篇
  1974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6 毫秒
101.
开发、评价已筛选的铁皮石斛EST-SSR引物,并探讨其在遗传多样性、物种鉴定、遗传图谱构建、亲缘关系鉴定等方面应用。利用前期筛选的20对多态性较好的引物用于16份材料(15份铁皮石斛与1份串珠石斛)的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统计扩增条带。采用PopGen32软件进行Nei's基因多样度和Simpson指数等多态性指标的统计,分析单个引物和组合引物的区分率,之后采用NTSYSpc2.1软件计算遗传相似系数聚类图的构建。结果表明,引物DN4等16对引物多态性较高,而DN13、DN23、DN60和DN67多态性较低。单个引物均不能将所有供试样品区分开来,其中DN4、DN10、DN105、DN81、DN39和DN71区分率相对较高;利用组合引物能够将所有样品进行有效区分,其中DN4+DN10+DN105+DN39引物组合可作为核心引物予以使用,可用于铁皮石斛指纹图谱的构建和遗传多样性分析。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该20对引物可以较好地应用于铁皮石斛种内、种间亲缘关系的鉴定。此外,引物DN4、DN13、DN39、DN58、DN65、DN67、DN10和DN99可用于铁皮石斛与串珠石斛的鉴定。本研究开发的20对引物可较好地应用于铁皮石斛遗传多样性分析、种质鉴定、亲缘关系鉴定和遗传图谱构建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性。  相似文献   
102.
李文娆  李永竞  冯士珍 《生态学报》2017,37(20):6712-6723
研究了分根交替供水(APRI)条件下不同施氮量(高氮HN 200kg/hm~2、中氮MN 120kg/hm~2和低氮LN 80kg/hm~2)和分区氮肥施用比例(1:3,2:2和0:4)处理下,经历干旱胁迫后棉花幼苗(品种:汴棉5号)株高、茎粗、根冠生物量、气体交换参数、水分利用效率(WUE)、总根长和根系表面积以及根源脱落酸(ABA)含量的变化。以期进一步明确根源ABA对棉花幼苗生长和WUE调控的生理生态效应。结果表明:施氮量和氮肥分施显著增强了干旱条件下根源ABA对棉花幼苗生长和WUE的调控作用,但根源ABA对氮利用效率无显著影响。高氮处理下棉花幼苗生长受到干旱的影响最小,具有最好的生长状态和最大的根源ABA含量,但其WUE最低;而低氮处理下的棉花幼苗生长最弱但具有最大的WUE。无论施氮量为何,0:4施氮比例棉花幼苗在干旱条件下生长最弱,1:3施氮比例幼苗则生长最好,且具有最大的WUE和根源ABA含量、根系总长度和表面积;2:2和1:3施氮比例的棉花幼苗在根冠生长和叶面积上未表现出明显的差异;0:4和1:3施肥比例的棉花幼苗在气孔导度、蒸腾速率、WUE和根源ABA含量上差异不明显。因此,施用氮肥以及适当施肥比例能够诱导根源ABA产生更强的信号作用,调控棉花幼苗减少水分消耗、维持更好的根系形态(根长和表面积以及细根比例的维持和增长)和光合能力来维系干旱条件下植株更好的生长和更高的WUE,尤其1:3施肥比例下。虽然干旱条件下低氮耦合1:3施氮比例具有最大的WUE,但中氮耦合1:3施氮处理可以在得到最高生物量的同时得到较高的WUE,同时做到高产、省水和节约氮肥。  相似文献   
103.
目的:筛选高表达单克隆细胞株,并通过优化培养基及流加物,最终达到提高目的蛋白产量及质量的目的。方法:通过有限稀释法对转染目的蛋白的CHO-S细胞进行单克隆化,应用双抗夹心ELISA方法对单克隆细胞株抗体表达量进行初步评估,最后根据筛选细胞株的活率、密度、产量及代谢情况,选择2~3株单克隆细胞进行培养条件优化,并对获得的发酵液进行纯化捕获,根据抗体蛋白表达量、糖型、等电点、纯度、酸碱峰分布等进行相应的评估分析,筛选出最优细胞株及最优培养方案。结果:经过单克隆化处理以及培养条件优化,蛋白的表达量由初始的不到500mg/L提升到2 290mg/L,且抗体蛋白纯度高达97.48%。抗体蛋白质量分析结果显示B1方案为该实验最优培养方案。结论:通过细胞株筛选、培养基优化能显著提高抗体蛋白的产量及质量,同时对抗体蛋白糖型、等电点、纯度等均有一定程度的优化。因此工业生产中可以通过高表达克隆的筛选、培养工艺优化等对目的蛋白产量及质量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善与提高,对后期实验研究及工业化方案开发都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4.
据调查,江西遂川五斗江国家湿地公园共有野生维管束植物108科286属450种,以禾本科Gramineae、菊科Compositae等为优势科,悬钩子属Rubus为优势属。共有13个植物区系类型,以泛热带分布、世界广布和温带分布的比例最大,属的热温比(R/T值)为1.10,区系性质表现为隐域性和地带性共存的特点。有珍稀濒危植物21种,尤其是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和闽楠Phoebe bournei分布广泛,并有大量古树。植被类型可分为5个植被型组12个植被型58个群系,为典型的河岸带湿地植被。  相似文献   
105.
小麦组织培养和基因枪轰击影响因素探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研究就基因枪法转化小麦过程中的组织培养和轰击参数等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 ,小麦幼胚是比幼穗或成熟胚更理想的转化受体。因供试小麦品种基因型不同 ,幼胚愈伤组织再生频率差异明显 ,辽 - 1 0为 7.84% ,91 B5 6 9为 1 3 .6 8% ,东农 7742为 5 4 .90 %。小麦本身对选择剂卡那霉素有较高的天然抗性 ,采用 G41 8对小麦幼胚愈伤组织进行筛选效果明显。G41 8的毒性作用有滞后特点 ,3个小麦品种对 G41 8的敏感性依次为辽 - 1 0 >91 B5 6 9>东农 7742。用 G41 8做选择剂筛选辽 - 1 0、91 B5 6 9和东农 7742抗性愈伤的适合浓度分别为2 5 mg/L、3 0 mg/L和 3 5 mg/L。此外 ,不同轰击参数影响金粉分布的范围和密度。轰击距离为 6 cm或 9cm时 ,内部金粉密度大而外围金粉密度小 ,差异极大。轰击距离为 1 2 cm时 ,内部和外围金粉密度差异小 ,均匀度好  相似文献   
106.
107.
甘薯丛枝病植原体的PCR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报道的植原体(Phytoplasma)16SrDNA基因保守序列为依据,设计合成了两对引物对R16mF2/R16mR2和R16F2/R16R2,以甘薯丛枝病(SPWB)带病植株的叶脉中提取的DNA为模板,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和巢式PCR(Nested-PCR)技术对甘薯丛枝病病原进行分子检测。结果表明PCR扩增出了1.5kb的特异片段,在PCB基础上的巢式PCR扩增出了1.2kb的特异片段,灵敏度实验显示该方法所需PCR模板DNA量为0.1073ng/ul在PCR的基础上的巢度PCR可以将灵敏度提高约10000倍,所需模板DNA仅为0.01073pg/ul,在甘薯丛枝病的检测中是一种快速,灵敏,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8.
109.
地层孢粉数据是古植被和古气候重建等古环境研究的重要基础。孢粉数据库推动古环境研究从点到区域和全球尺度,从定性到定量,从而实现在大空间尺度和长时间序列上探索植被、气候和人类干扰的相互关系,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系统的演变。该数据集整合了全国第四纪末期(5万年以来)共372个地层花粉序列,涵盖790个花粉类群,样点分布于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与领海。数据集包含地层花粉采样点的地名、经纬度坐标和海拔高度、数据来源、样品类型、沉积物长度、样品数量、测年方法及测年数量、时间跨度和参考文献,以及每个采样点的花粉含量百分比。数据主要来源于20世纪80年代至今。采样点集中分布在温带和亚热带森林、温带草原和荒漠以及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区域;在深海到青藏高原不同海拔高度都有分布,但集中在海拔2 000 m之下。按照数据来源区分,原始数据样点178个,占47.8%;数值化数据194个,占52.2%。按照样品类型分类,多数样点为湖泊样品(151个)、冲积物/洪积物样品(99个)与泥炭样品(67个),占总样点数的85.2%。年代测定的主要方法为放射性碳同位素手段(占样品总数的93.8%),大部分记录有2–10个测年数据。采...  相似文献   
110.
探究不同粒径(50 nm、200 nm和1 000 nm)、浓度(清水组、低浓度组、中浓度组和高浓度组)荧光聚苯乙烯微球溶液组合对37期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蝌蚪身体大小和脏器系数的影响,连续测定了暴露7 d时,之后清水清除饲养7 d(14 d时)和14 d(21 d时),其体重与体全长的比值(重长比)、小肠长度以及心、肝湿重的变化。重长比在200 nm粒径条件下不受聚苯乙烯微球暴露和清除影响(P > 0.05);50 nm清水组14 d时低于其他浓度组(P < 0.05);1 000 nm中浓度组7 d时和14 d时高于21 d时(P < 0.05),7 d时高浓度组低于其他浓度组(P < 0.05),21 d时清水组和低浓度组都高于中浓度组(P < 0.05)。小肠长度系数在200 nm高浓度组随时间而变化,7 d时至14 d时显著增加,21 d时陡降(P < 0.05),1 000 nm中浓度组7 d时和14 d时都显著高于21 d时(P < 0.05);7 d时,1 000 nm高浓度组显著低于其他浓度组(P < 0.05),50 nm、200 nm均无组间差异(P > 0.05)。心、肝湿重系数均不随处理时间而变化(P > 0.05);心湿重系数只在50 nm 14 d时变化显著,清水组最高,高、中浓度组其次,低浓度组最低(P < 0.05),肝湿重系数只在50 nm和200 nm 14 d时清水组低于其他浓度组(P < 0.05)。50 nm、200 nm和1 000 nm处理分别影响重长比、心和肝湿重系数,小肠长度系数和肝湿重系数,以及重长比和小肠长度系数,但与粒径和浓度均不呈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