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2篇
  1966年   1篇
  1964年   3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1.
为探究人类不同发育时期巨核细胞的分子特征,基于人类胚胎期卵黄囊、胎肝和成年骨髓巨核细胞的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数据,从分子特征、基因调控网络等方面分别对其分子差异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胚胎期巨核细胞具有较强的增殖特征,高表达细胞增殖相关的转录因子;而成年期巨核细胞具有较强的血小板生成特征,高表达与巨核细胞分化成熟相关的转录因子。研究结果为研究不同发育阶段巨核细胞及其子代血小板的功能差异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报道几种寄生于蛙及蟾蜍的复殖吸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引言 两栖类动物,特别是无尾两栖类,由于能适应陆地和水域的不同生存条件,加以生活环境的多变,使其感染寄生虫可能性的幅度亦相应扩大。国外从事研究两栖类寄生虫,尤其是吸虫类的学者甚多。过去国内对两栖类的复殖吸虫研究不多,仅有熊大仕(1934)、吴光(1937)、李来荣(1937、1938)、金大雄(1940、1941)、陈心陶(1944、1948)、江静波(1951)、唐崇惕等(1959)、森川义金(1938)、小黑善雄(1940)、Yamaguti et Mitunaga(1943)及Wallace(1936)等曾有过报道,共记载有吸虫29种,包括5个未定名种,分隶于8科、14属。 1963年3—4月间,解剖金线蛙Rana plancyi Lataste 49只(产自济南)、黑龙江林蛙  相似文献   
13.
真杯科(Eucorylidae Skrijabin,1924)顿水属吸虫,迄今共记载了35种,系世界广布的种类,分布于亚洲、欧洲、非洲、美洲等地。以巴西记述的最多,东亚较少,尤其在我国记述更少。我们于1964年4—8月和1965年3—5月在云南省的芒线、四方井、蚂蝗菁、勐止、腾冲、大塘、盈江等地区,进行了鸟类吸虫的调查。在7种鸟类(隶属于4目、4科、6属)的肾脏输尿管中,检得顿水吸虫5种,其中包括1个新种及3个我国新纪录,7种鸟类系不同种虫的宿主新纪录。  相似文献   
14.
西双版纳山地雨林乔木层树种20年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高磊  杜凡  王欢  李敏敏  孟凡荣 《生态学报》2015,35(12):4053-4062
热带雨林中乔木层树种对群落的结构和功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监测乔木树种的动态,能更好的了解群落的演替。基于西双版纳地区5块共1.25 hm2山地雨林固定样地20年的监测资料,从物种组成、多样性指数、个体数量、主要树种组成和径级结构等方面分析树种动态。研究对象为近成熟的山地雨林,1992—1994年初测时样地中记录到乔木层树种215种,隶属于61科128属;到2012年,乔木层树种增加到239种,隶属于62科148属。分析表明,20年来样地中乔木层树种在科、属、种三级组成水平上均呈缓慢增加趋势,增加率分别为1.64%、15.63%、11.16%。退出乔木层和新进入乔木层的树种主要是偶见种。20年来,样地乔木层总株数从1464株增加至1478株,累计死亡620株,总死亡率29.55%,年均死亡率1.48%;累计进界634株,总进界率30.22%,年均进界率1.51%;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在小幅度波动中略有增加,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增加率分别为0.28%、2.69%、0.55%;乔木层的径级组成未有明显变化,不同径级的死亡和进阶基本处于持平状态。  相似文献   
15.
在广东省海南岛与云南省西部鸟类肝脏的胆道与胆囊中共采得双腔科(Dicrocoeli-idae)吸虫共25种,分隶于9属,其种类与我国北京、江苏、山东、福建、湖南、贵阳等省市的种类几无相同。且这些种类均为国内初次发现,宿主也为新纪录。其中云南省采得的短盘属Brachydistomum的3个新种与平形属*Ptatynotrema的1个新种已先行发表(李敏敏等,1978)。本文将提及17个已知种的名录(表1)及描述4个新种。器官测量以毫米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乌鹳(Ciconia nigra Linnaeus)的肠内找到三种棘口类吸虫,为乌鹳异棘口吸虫、新种(Allechinostomum nigriconiatum sp.nov.),中国肿头吸虫、新种(Chaunocephalus sinensis sp.nov.),肿头吸虫(Chaunocephalus ferox Dietz,1909)。对两个新种作了描述。 乌鹳异棘口吸虫、新种与该属的其他各种主要区别在具有卵巢后子宫环盘曲。中国肿头吸虫、新种与肿头吸虫的区别主要在卵黄腺滤泡呈横行排列,分布向后达体后部、角棘较小等特征,并与该属的其他种也作了比较。肿头吸虫属种的发现不但在我国而且在东亚均为首次。 文内对异棘口吸虫属(Allechinostomum Odhner,1910) 与肿头吸虫属(Chaunocephalus Dietz,1909)的分类位置各作了论述,并均列有种的检索表。  相似文献   
17.
研究天津鸟类的吸虫,发现属于粗盘科Eumegacetidae的两个新种:燕鸻粗盘吸虫Eumegacetes(Anterovitellum)glareolae,新种和三宝鸟粗盘吸虫Eumegacetes(Posthovi-tellum)eurystomi,新种。异形科Heterophyidae乳体亚科Galactomatinae的一个新种:东方蚴形吸虫Cercarioides(Cercarioides)orientalis,新种。  相似文献   
18.
澜沧黄杉(Pseudotsuga forrestiiCraib)为中国特有珍稀濒危植物,野外种群个体数量少,分布范围狭窄,研究其种群结构及动态特征可以量化种群未来发展趋势,并为科学合理保护该物种提供依据。通过对云南省迪庆州德钦县不同群落类型下澜沧黄杉种群的调查及数据收集,编制澜沧黄杉静态生命表,绘制存活曲线和生存分析函数曲线,并采用时间序列模型对种群的数量动态进行预测,以揭示不同群落环境下澜沧黄杉的种群结构和动态特征。结果表明:德钦县澜沧黄杉种群主要分布在海拔2200-3300m的区域,栖息地群落类型为澜沧黄杉林、冷杉林与云南松林,三种群落澜沧黄杉种群均属增长型,数量变化动态指数VpiVpi''都大于0,但对外界干扰比较敏感,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Ⅱ型,表明种群各龄级的死亡率基本接近。不同群落类型下种群大小依次为澜沧黄杉林 > 冷杉林 > 云南松林,结合种群动态分析表明,澜沧黄杉林更适宜种群的生存;生存分析和时间序列预测表明幼龄个体的缺乏、死亡率高,是导致种群野外更新困难的主要原因。野外调查发现澜沧黄杉天然种群受到人类砍伐、放牧、开荒等因素的影响,严重影响了种群的生存,因此未来在加大科学研究力度进一步探究该物种濒危影响因素的同时,还要加大保护宣传力度,并扩大建立保护区以实现对该物种的多方位保护。  相似文献   
19.
白洋淀夏季鸟类的几种后睾科吸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3年6—7月间调查河北省白洋淀地区夏季鸟类的吸虫类区系中,获得后睾科Opisthorchiidae吸虫共4种,经鉴定,其中 1种为新种,1种为地区新纪录,2种为宿主新纪录。 黑水鸡对体吸虫,新种Amphimerus gallinulae sp.nov.(图1)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人工感染获得的纤细背孔吸虫Notocotylus attenuatus(Rud.,1809)成虫的体被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发现虫体不同部位的体被有着不同的被式。口吸盘处为放射状条索;虫体腹面口吸盘后至中列第一腹腺前为无棘区,呈石板条块状,其余部分均为银杏叶和尖叶形体棘所覆盖。虫体背面边缘一圈为有棘区,其圈内为珠状突起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