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5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多粘类芽孢杆菌HY96—2发酵液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多粘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 HY96-2)的发酵液中分离得到了12个化合物,其结构通过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苯甲酸(1)、对羟基苯甲酸(2)、对羟基苯丙酸(3)、2-苯基乳酸(4)、3-苯基乳酸(5)、琥珀酸(6)、棕榈酸甲酯(7)、大豆甙元(8)、环(甘氨酸-L-丙氨酸)二肽(9)、吲哚-3-乙酸(10)、L-苯丙氨酸(11)和2R,3R-丁二醇(12),其中化合物1~9均为首次从该菌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5和6对青枯劳尔氏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为1、3、2和3 mg/mL.  相似文献   
22.
产1,3-丙二醇菌株的诱变和筛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提高克雷伯氏肺炎杆菌产1,3-丙二醇的能力,以离子束、紫外线和氯化锂为复合诱变法,建立了产酸圈和产物耐受相结合的平板筛选方法,获得可耐受高浓度1,3-丙二醇并且副产物中乙醇含量较少的优良突变菌株2株。与出发菌株相比,两株高产突变菌株Klebsiella pneumoniae LM 03和Klebsiella pneumoniae LM05的1,3-丙二醇产量分别提高了33% 和30% ,达到66.74 g/L和65.12 g/L;乙醇产量分别降低了38% 和24% ,降低为6.59 g/L和8.05 g/L。同时测定了诱变前后还原途径中甘油脱水酶(GDHt)和1,3-丙二醇氧化还原酶(PDOR)的酶活变化,研究表明诱变对GDHt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对PDOR的影响不明显。该诱变和筛选方法目标明确、易操作、效率高,在1,3-PD工业规模的生物法生产中将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而且对于其他具有工业应用价值的菌株筛选工作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3.
微生物法生产1,3-丙二醇的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基因工程研究在生物法生产化工产品的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生物法生产1,3-丙二醇研究中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对于菌体以及代谢途径进行改造的研究进行了考察,综述了其最新应用情况及其进展,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4.
分析了十三碳二元酸发酵过程中产酸期的代谢特点,对产酸期四相体系发酵动力学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菌体生长、产物形成及底物消耗的动力学模型,对模型参数进行了回归估值,并对产酸期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模型的计算值和实测值较为吻合,平均相对偏差为3.6%。利用所建模型对产酸期进行了多种操作条件下的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提高进入产酸期的菌体浓度、缩短菌体生长期时间及降低发酵液中产物浓度具有提高产物形成速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5.
热带假丝酵母转化烷烃过程中P450酶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a-、ω-长链二元酸(α-、ω-Long Chin Dicarboxylic Acid,DCA)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是合成工程塑料、香料、耐寒性增塑剂、涂料和液晶等物质的主要原料.目前,人们主要通过热带假丝酵母(Candidatropicalis)代谢烷烃来生产从DCA11到DCA18等不同碳链长的二元酸[1,2].多年来在各种微生物,尤其是假丝酵母的烷烃氧化途径方面有大量的研究[3,4].在假丝酵母转化烷烃生成长链二元酸的代谢过程中[5-7],烷烃被吸引进入细胞后,首先经过细胞色素P450酶(Cy-tochrome P450)氧化生成a-一元醇,再进一步被氧化生成a-一元酸,引过程称为a-氧化.  相似文献   
26.
集胞藻6803的混合培养——光照强度和葡萄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摇瓶研究了混合营养条件下单细胞蓝藻集胞藻6803(Synechocystissp.PCC6803)的生长特性,以及葡萄糖和光照强度对集胞藻6803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葡萄糖消耗完之前,集胞藻6803的混合营养型生长处于对数生长期,且葡萄糖浓度及光照强度都对集胞藻6803的混合营养型生长有显著影响:在初始葡萄糖浓度097~480g/L范围内,同一光照强度培养下藻细胞的比生长速率随葡萄糖浓度的增大而降低;而在光照强度15~55μE·m-2·s-1范围内,初始葡萄糖浓度相同条件下藻细胞的比生长速率及对葡萄糖的藻体得率都随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增大,但当光照强度在55~96μE·m-2·s-1时,集胞藻6803混合培养的比生长速率基本不变,出现了光饱和现象。  相似文献   
27.
用PAM叶绿素荧光仪测定了饥饿细胞、光自养细胞和混合营养细胞的叶绿素荧光 ,并对 3种类型细胞的荧光参数 :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 φⅡ和还原型质醌Q-A 进行了比较。用双重转盘磷光机测定了光自养细胞和混合营养细胞的毫秒延迟发光。根据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分析和毫秒延迟发光的结果及光合电子传递抑制剂 3,4_二氯苯基二甲脲 (DCMU)、二溴百里香醌 (DBMIB)对集胞藻 6 80 3(Synechocystissp .PCC 6 80 3)混合营养生长影响进行了分析 ,集胞藻 6 80 3混合营养培养的生长速率显著高于光自养培养的原因可能在于一是外源葡萄糖没有抑制反而是促进了混合营养细胞的光自养生长 ,二是呼吸基质向质醌库提供电子 ,使光合机构的能量转化加强 ,从而促进了集胞藻6 80 3细胞的利用葡萄糖的合成代谢。  相似文献   
28.
微生物诱导子对诺卡氏菌属N(o)5205菌株发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培养基中分别添加从深红酵母(Rhodotorla rubra)、紫红红球菌(Rhodococcusrhodochrous ATCC13808)、深红诺卡氏菌(N.rubropertincta)制备的诱导子,诺卡氏菌属No5205菌株的生物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均有所提高,其中在含深红诺卡氏菌诱导子(添加量为120μg/ml)的分批发酵中,No5205菌株的生物量可达13.7mg/ml;类胡萝卜素含量可达633.5μg/g干菌体,分别比对照提高了39.8%和16.8%。  相似文献   
29.
生物法生产2,3-T二醇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3-丁二醇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二战期间由于合成橡胶需要大量1,3-丁二烯,2,3-丁二醇生产空前发展.近年来,由于聚对苯二甲酸丁烯树脂、γ-丁内酯,Spandex弹性纤维及其前体的需求增长,2,3-丁二醇的需求和产量也稳步增长.多年来,生物法生产2,3-丁二醇虽然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但一直没有实现工业化.从产生2,3-丁二醇的菌种及2,3-丁二醇的生理意义、代谢途径、旋光异构体的形成机理、影响发酵的因素与产物的提纯等方面对生物法生产2,3-丁二醇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生物法生产2,3-丁二醇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30.
工业生物催化技术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以蛋白质酶的工程应用为核心的工业生物催化技术,被认为是生物技术继生物医药和转基因植物之后的第三次浪潮。它的发展与应用将对人类的工业化学过程带来根本的变革。工业生物催化的兴起与以下的两个关键技术因素有密切的关系:(1)蛋白质定向进化技术的出现,(2)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发展。探讨了工业生物催化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对我国如何发展该领域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提出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