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9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杨应  何跃军  董鸣  王鹏鹏  司建朋  谢佩耘 《生态学报》2017,37(24):8477-8485
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能够通过菌丝体在不同的植物个体间形成公用菌根网(Common mycorrhizal networks,CMN)。针对喀斯特生境中不同植物个体间通过CMN调控营养分配和生物性状的问题,本研究选择了喀斯特生境3种不同的适生植物作为研究对象,模拟自然环境构建微生态系。试验设置同位素供体室和受体室,供体隔室种植香樟并进行同位素~(15)N标记,受体隔室种植不同生长型植物香樟、构树和鬼针草;利用20μm(M~+)和0.45μm尼龙网(M~-)对受体隔室进行处理,同位素~(15)N标记供体植物香樟根系,测定受体植物幼苗叶片δ~(15)N值、植株氮摄取量、生物量以及生长性状指标。试验结果表明:(1)M~+处理的3种受体植物叶片δ~(15)N值分别显著高于M~-处理;同时M~+处理显著提高了香樟幼苗地上、地下部分及植株总氮摄取量,构树和鬼针草的氮摄取量在不同处理间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2)M~+处理显著提高了香樟地上、地下和总生物量,但对构树没有显著影响;M~+处理下香樟幼苗株高、地径及叶面积和鬼针草幼苗株高、地径分别显著高于M~-处理,但构树在M~+和M~-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3)M~+处理的香樟幼苗根系平均直径、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分别显著高于M~-处理,但M~+处理的构树幼苗则显著降低。研究表明,微生态系中丛枝菌根网CMN非平衡性地影响了不同植物个体的氮摄取及植物生长性状,CMN更有利于提高与供体植株为同一物种的受体香樟叶片δ~(15)N、植株N摄取量以及促进其生物量积累和苗木根系生长。  相似文献   
72.
【目的】通过对杜氏盐藻的转录组进行测序和基因功能分析,阐明不同浓度盐胁迫对杜氏盐藻生长发育以及不同信号途径的影响。【方法】分别获取9%NaCl浓度和24%NaCl浓度培养下的杜氏盐藻转录组并通过Illumina平台进行测序。将所得的序列进行拼接、去冗余处理。【结果】获得40682个unigenes,其中注释到NR数据库的10905个,注释到NT数据库的2768个,注释到SWISS-PROT数据库的7261个,注释到COG/KOG数据库的6499个。受到高盐胁迫的杜氏盐藻细胞相比低盐环境下,有717个基因表达上调,1012个基因表达下调。进一步对60个显著差异基因进行了功能聚类,发现盐胁迫诱导了光合作用途径的基因表达。【结论】杜氏盐藻通过提高光合作用基因表达增强耐盐性。该研究最大范围上挖掘了杜氏盐藻在高盐和低盐环境的基因转录水平,为深入揭示杜氏盐藻盐胁迫下基因差异表达提供了平台,并为进一步研究杜氏盐藻耐盐机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3.
目的:探索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ICU院内感染的相关性。方法:根据2001年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筛选出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ICU住院发生院内感染的224例患者,与同期在ICU住院未发生院内感染的患者232例,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年龄、性别、既往合并高血压、冠心病史、慢性病(APACHEⅡ)评分、住院时间、预后]及RDW等实验室指标(连续收集入ICU前三天的实验指标取平均值),分析RDW与院内感染发生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RDW(12.18±1.08)%相比,院内感染组RDW(13.52±2.01)%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DW是院内感染的独立预测因素(OR=4.75,95%CI:3.27~6.91,P0.01)。RDW界值为12.81%,RDW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6±0.02)%,95%CI:0.71~0.80,诊断院内感染的敏感性为56.65%,特异性为85.75%。结论:RDW与ICU院内感染独立相关,是ICU院内感染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74.
摘要 目的:对麻醉诱导使用右美托咪啶和氢吗啡酮对比格犬术中痛阈和麻醉维持用药量进行比较研究。方法:实验分四组:低剂量右美托嘧啶组(low-dose dexamethymine,LDD)、高剂量右美托咪定(high-dose dexamethymine,HDD)、低剂量氢吗啡酮组(low-dose hydromorphone,LHD)、高剂量氢吗啡酮组(high-dose hydromorphone,HHD),采用对诱导麻醉手术期间的比格犬测定其热痛阈和电痛阈数值,抽取四组比格犬的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中疼痛介质和炎症因子的含量,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P物质(substance P,SP)、β-内啡肽(β-endorphin,β-EP),白介素-6(interleukin 6,IL-6)、单核细胞趋化因子蛋白(monocyte chemotactic factor protein,MCP-1)、高迁移率族蛋白(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HMGB-1),对麻醉诱导手术期间各组比格犬的心率(Heart rate,HR)、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平均值(mean blood pressure,MBP)和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进行监测;记录手术持续时间(从最初切口到最后缝合的放置的时间),麻醉持续时间和拔管时间。结果:高剂量右美托咪定(HDD)和高剂量氢吗啡酮组(HHD)可以降低麻醉诱导手术期间比格犬的热痛阈和电痛阈值,血清中疼痛介质和炎症因子的含量的测量结果显示高剂量麻醉诱导会降低相关因子介质的含量,相对于低剂量诱导比格犬的HR、舒张压(DBP)、平均值(MBP)和收缩压(SBP)值增加。结论:对麻醉诱导使用高剂量的右美托咪啶和氢吗啡酮会降低比格犬术中痛阈和延长麻醉维持时间。  相似文献   
75.
如何便捷准确地测量树高一直是林学及群落生态学所关心的问题。由于木材密度与树木生长密切相关, 因此基于木材密度建立树高曲线模型能够为测量树高提供新的方法。本文以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1.44 ha塔吊样地内119个物种的4,032个个体为研究对象, 利用树高、胸径和木材密度数据来探究基于枝条木材密度分级的树高曲线模型。首先, 对个体进行随机抽样, 将其划分为建模样本(占总样本量的70%)和检验样本(占总样本量的30%), 并通过聚类分析将所有个体的木材密度划分为4级。其次, 基于建模样本利用常见的5种理论生长方程(Richards、Korf、Logistic、Gompertz和Weibull方程)对不同分级建立树高-胸径模型; 基于检验样本检验模型精度, 并确定各分级的最适模型。最后, 构建基于物种分类的树高曲线模型, 并比较其与木材密度分级模型的差异。结果表明: 基于木材密度分级的模型, 各分级小组检验样本的平均绝对误差(MAE)和均方根误差(RMSE)最小值所对应的模型类型与建模样本结果一致, 确定Gompertz模型和Weibull模型为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最适树高模型类型。比较基于木材密度分级的模型与基于物种分类的模型, 发现二者的MAE、RMSE指数差异小。综上, 基于木材密度分级的树高曲线模型对树高估测精度高, 使用方便, 为树高预测提供了新方法, 可以更好服务森林调查等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76.
中国热带森林植被类型研究历史和划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热带森林是我国森林植被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其森林植被类型分类对于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研究和保护管理等都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中国热带森林植被分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通过阐述我国各省区植被类型分类的研究历史,在综合考虑多种生物和非生物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一个新的热带森林植被类型分类框架以供探讨。结果表明:(1)尽管针对我国热带森林的分布范围和群落特征等都已开展了诸多研究,但对我国热带森林植被类型的划分依据和分类体系仍存在争议。(2)尽管我国的热带森林都处于季风气候区带内,但许多热带地区的森林植被类型并不只是受季风影响,而是气候带、关键气候因子、地形、土壤反馈和物种适应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3)我国的热带森林植被包括5个植被型,即非典型性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热带山地雨林、热带山顶苔藓矮林(热带云雾林)和热带针叶林,其中热带季雨林植被型包含4种植被亚型[热带落叶季雨林、热带半落叶(半常绿)季雨林、热带常绿季雨林和热带石灰岩(石山)季雨林]。(4)阐明了上述热带森林植被型和植被亚型在我国各省区的分布情况,并提出未来有必要对人工恢复后的热带森林进行评估和植被类型划分。综上所述,该文提出一个新的热带森林植被类型分类框架,以期为今后基于不同地区开展热带森林比较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7.
本文旨在研究氯胺酮、丙咪嗪或两者联合用药对Wistar Kyoto(WKY)大鼠抑郁样行为的治疗效果和机制。取6周龄Wistar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给同龄WKY大鼠(抑郁症模型)腹腔注氯胺酮(给药1周,停药1周)、丙咪嗪(给药2周)或氯胺酮联合丙咪嗪。行糖水偏好及强迫游泳实验观察各组大鼠抑郁样行为的变化,用Western blot检测大鼠缰核β钙/钙调素依赖蛋白激酶II(βform of calcium/calmodulin-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type II,βCa MKII)和膜谷氨酸受体1(glutamate receptor 1,Glu R1)蛋白表达,以及前额叶皮质的膜Glu R1蛋白表达。结果显示,与Wistar大鼠相比,WKY大鼠糖水偏好程度显著降低,强迫游泳实验中不动时间显著增加;单独氯胺酮治疗对WKY大鼠的抑郁样行为没有显著作用,而丙咪嗪或氯胺酮联合丙咪嗪治疗可显著减少WKY大鼠不动时间。与Wistar大鼠相比,WKY大鼠缰核βCa MKII和膜Glu R1蛋白表达显著上调,前额叶皮质的膜Glu R1蛋白表达显著下调;单独氯胺酮治疗对WKY大鼠缰核βCa MKII和膜Glu R1蛋白表达没有显著作用,但可上调前额叶皮质的膜GluR1蛋白表达;丙咪嗪或氯胺酮联合丙咪嗪治疗均可显著下调WKY大鼠缰核βCa MKII和膜Glu R1蛋白表达,上调前额叶皮质的膜Glu R1蛋白表达,丙咪嗪对上述蛋白表达的作用和联合用药之间无显著差异。以上结果提示,丙咪嗪治疗2周显著改善了WKY大鼠的抑郁样行为,联合使用氯胺酮不能增强丙咪嗪的疗效;丙咪嗪的抗抑郁机制可能与缰核中βCa MKII及膜Glu R1表达下调以及前额叶皮质的膜GluR1表达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78.
目的:比较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和传统开胸肺癌根治术治疗肺癌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5年3月于本院进行肺癌根治术的1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胸腔镜手术组)60例与对照组(开胸手术组)60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和引流管留置时间;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1 d及术后1 d、3 d、7 d的血清炎症因子和疼痛物质水平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和术后引流等临床指标方面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肺癌患者术前1 d的血清炎症因子和疼痛物质水平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 d、3 d及7 d胸腔镜手术组的细胞炎症因子及疼痛物质血清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血液流变指标较小,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相较于传统开胸根治术,胸腔镜肺癌根治术不仅减少了患者体表创口,亦减小了患者的炎症反应和应激反应,且对血液循环的影响亦较小。  相似文献   
79.
探究功能性状沿着环境梯度如何变化一直以来是基于性状的群落生态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尽管功能性状存在种内和种间变异, 但种内变异沿环境梯度如何变化仍有待探究。本文以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1.44 ha塔吊样地内16个树种的2,820个个体为研究对象, 探究4种叶功能性状(比叶面积、叶干物质含量、叶厚度和叶面积)沿群落垂直层次的种内变异。首先, 利用随机效应线性模型量化塔吊样地内的种内变异和种间变异; 其次, 利用Kmeans函数将森林的垂直层次划分为灌木层、亚冠层和林冠层, 并通过构建回归模型探究叶功能性状在群落垂直层次中的种内变异格局。最后, 应用混合线性模型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探究叶功能性状沿垂直层次的种内变异是否具有物种依赖性。结果表明: 在局域群落中, 并非所有叶功能性状的种内变异都低于种间变异; 叶功能性状在不同垂直层次的种内变异格局存在显著差异, 且种内变异与垂直范围呈正相关; 叶功能性状的种内变异具有较强的物种依赖性, 因此树种差异相对于小环境解释了更多的性状变异; 此外, 不同叶功能性状的种内变异沿垂直层次的变化趋势并不一致。本研究发现种内变异对于物种共存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0.
群落结构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 其构建机制一直是森林生态学的研究核心。群落结构不仅包括水平方向上的物种分布格局, 还包括垂直方向上的物种分层结构。本文基于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塔吊样地, 利用林冠塔吊和测高杆精准测量样地内每个个体(胸径大于1 cm)的树高, 并划分群落的垂直层次, 研究了每层的群落多样性特征(α多样性)和林层间的群落多样性变化特征(β多样性)。结果表明: (1)样地群落垂直层次由下至上分为5层: 灌木层、亚冠层、林冠下层、林冠中层和林冠上层。(2)随林层向上, 物种丰富度、多度和Shannon-Wiener指数均下降, Pielou均匀度指数在林冠下层最大。(3)利用POD法计算并分解β多样性, 发现随林层向上, β多样性在灌木层与其他各层间呈递增趋势, 在相邻林层间呈单峰型, 不同林层间的物种组成差异主要由丰富度差异造成。 但在林冠下层与林冠中层间丰富度差异较小, 物种替换组分增大, 可能与林冠下层所处特殊位置有关。(4)各林层内微环境从灌木层向上, 趋于高温、强光照和低空气相对湿度, 但林冠下层平均日光强最低。综上, 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冠下层可能存在强烈的环境筛选作用, 且光照可能是影响群落垂直结构形成的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