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探索长链非编码RNA BANCR与食管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ESCC)临床病理特征以及预后的关系,以及对于ESCC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技术检测ESCC组织及多个细胞系中BANCR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联,用小干扰RNA(si RNA)干扰BANCR后用CCK8法检测其对ESCC细胞生长的影响,使用transwell法检测对细胞侵袭和转移能力的影响。结果:相对于癌旁组织,有86%(123/142)的癌组织中BANCR表达量升高,BANCR在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水平与肿瘤的组织学分级、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数量相关(P均0.05)。BANCR在本文涉及的八株ESCC细胞中的表达量均高于正常食管上皮细胞(Het1A)。在TE10和KYSE30细胞中敲降BANCR后可明显降低细胞生长速率,并抑制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P0.01)。结论:BANCR在ESCC组织和细胞中表达显著上调。并能增强ESCC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有希望成为一种新的辅助ESCC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的肿瘤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12.
王冬冬  曹秀峰  吕进  朱斌  李苏卿 《生物磁学》2011,(3):452-455,492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活度的125I粒子以及联合TACE治疗兔VX2肝移植癌的疗效及其病理基础,探讨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肝癌的有效性。方法:建立兔VX2肝癌模型。60只肝癌模型兔随机分成5组,对照组(A组)植入空白剂量(0mCi)125I粒子,B组植入1.0mCi125I粒子,C组植入0.7mCi125I粒子,D组植入0.4mCi125I粒子,E组植入0.7mCi125I粒子+TACE。观察植入前后各组肿瘤体积并计算抑瘤率,切除肿瘤组织及周围正常组织进行常规病理检查。结果:各治疗组肿瘤大小在治疗前后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均小于同期对照组(A组)(P〈0.01)。在不同观察时期抑瘤率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个组间抑瘤率差异在治疗后2周最为明显(P〈0.01),但均高于D组(P〈0.01)。治疗后6周病理提示D组部分组织内仍可见少量肿瘤细胞,而其余各治疗组均未见明显的肿瘤细胞残存,B组对周围肝组织损伤较大,C组、E组适中。总体疗效E组优于其余各治疗组。结论:125I粒子联合TACE治疗肝癌效果明显优于单一的治疗方案,是肝癌目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案,其中单个粒子活度以0.7mCi左右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3.
食管鳞癌是一种多因素的疾病,除了环境因素可以影响食管癌发生和发展,分子水平的基因改变是近年研究的热点。近年基因芯片技术的发展,已发现众多基因,如β-catenin、wnt1、p53、cyclinD1以及EGFR等基因表达的改变与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或预后相关,从而可更好地寻找判断预后的分子指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其与影响食管鳞癌预后的众多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以及应用,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为了明确褐飞虱Nilaparva talugens(Stl)与灰飞虱Laodelphgax striatellus(Fallén)经寄主植物而诱导引起的间接种间效应,在人工气候室内以健康植株为对照,研究了2种飞虱在事先分别经一种稻飞虱危害的汕优63和秀水11上的表现,比较由同种或异种诱导的间接种内和种间效应对该2种稻飞虱主要生物学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每2株稻苗接20头高龄单一种飞虱若虫危害2d的条件下,褐飞虱存在一定的间接种内竞争,主要表现为在事先由同种危害的寄主上若虫存活率显著下降,但未发现灰飞虱对褐飞虱的正面或负面的间接种间效应。但是,在试验条件下灰飞虱并不存在间接种内竞争,而存在着显著的褐飞虱对灰飞虱诱导的间接种间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在事先经褐飞虱取食危害的寄主植物上灰飞虱若虫的历期缩短、存活率提高、雌成虫寿命延长、每雌产卵量增加。同时,褐飞虱对灰飞虱所表现的间接诱导种间促进效应与寄主品种有显著互作关系,在中抗灰飞虱的汕优63品种上,间接诱导种间促进效应较在感灰飞虱品种秀水10上更为明显。本文对稻飞虱间接诱导种内和种间效应的机制和进化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本文重点探讨血清细胞质胸苷激酶(TK1)在甲状腺癌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CIS-1型印迹免疫-增强发光检测系统检测55例甲状腺癌患者(恶性肿瘤组)血清TK1的含量,同时检测55例甲状腺良性肿瘤患者(良性肿瘤组)中的TK1含量。结果:甲状腺癌组TK1平均浓度为(3.82±3.73pmol/L),显著高于良性肿瘤组的(2.04±1.01pmol/L),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36)。结论:血清TKl检测在甲状腺癌早期诊断、疗效监测、预后判断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