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2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29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3篇
  1963年   1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1.
生态政策学及其评价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曹世雄  陈军  高旺盛 《生态学杂志》2006,25(12):1535-1539
生态政策学是研究国家机关、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目标所采取的生态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是政策学与生态学交叉学科。生态政策是服务于生态建设与管理的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和条例的总称,主要通过生态项目建设的形式来实施。生态政策可持续性评价不仅包括现状评价,更要研究政策变化的最佳动态效果,判断政策调整的最佳时间与调整内容。及时科学的调整是政策执行效果可持续性的保证前提。生态政策组合主要体现3个基本思想:利用政府的行政管理能力、利用市场机制和利用经济增长机遇造福环境。不管全球生态政策如何演变,其不懈努力的宗旨非常明确,理性利用资源,降低生态环境治理费用,加快生态环境达标速度。生态政策评价的主要方法包括生态健康评价、生态系统服务与评价、生态项目的经济分析(市场价值法、影子价格法、机会成本法和替代效益分析法等)、人文社会评价(项目对周围群众生计的影响、执行与受益群体对项目的判断等)等方法。  相似文献   
912.
2004年12月25日~2005年1月5日,在可可西里地区收集到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和藏原羚的新鲜粪便各36、16、13和20份带回实验室,利用漂浮法、沉淀法对其在冬季的寄生蠕虫卵进行检查。结果显示:藏羚羊、藏原羚粪便中均存在有细颈属线虫、马歇尔属线虫和莫尼茨属绦虫虫卵,藏羚羊的感染率在19.4%~94.4%之间,感染强度EPG分别为5.58、5.11和2.86;藏原羚感染率为15%~65%,感染强度EPG各自为11.1、2.45和12.65。野牦牛粪样有古柏属和毛圆属线虫卵,感染率在75%~87.5%之间,感染强度EPG为9.06和5.93;藏野驴粪样有裸头属绦虫卵和园形科线虫卵,感染率在31%~100%之间,感染强度EPG分别为3.77和104。粪检表明:冬季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和藏原羚的蠕虫感染率高、感染种类少和感染强度低,动物处于带虫免疫状态。  相似文献   
913.
采用RAPD技术分析了山西省菜粉蝶5个地域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关系,用筛选出的12对引物扩增共得到143条带,其中127(88.8%)条带具有多态性,5个种群变异程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大同的(76.3%)>太原的(74.7%)>长治的(74.5%)>代县的(73.7%)>夏县的(70.7%).Shannon's信息指数分析结果显示大多数变异发生在种群内(73.7%).种群间的Nei's遗传距离较低(均<0.1).用UPGMA和 Neighbor-joining做的基于RAPD标记的Nei's遗传距离的聚类图显示,各种群内的个体首先聚在一起,种群之间有一定分化,5个地域种群间较远距离的代县种群与夏县种群遗传关系最近并优先相聚.经过对试验结果的分析讨论认为:环境类型及其生态条件对山西省菜粉蝶地域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变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农药的施用对菜粉蝶种群遗传结构的影响有可能是深刻的.  相似文献   
914.
稻鸭共育稻田水体藻类动态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稻鸭共育技术作为稻田复合种养模式,是有效控制常规稻作生态污染的重要技术途径.通过对不同时期稻田藻类群落种类、密度、生物量及环境因子进行测定,研究稻鸭共育稻田水体藻类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稻田藻类群落包括蓝藻门、绿藻门、硅藻门、裸藻门,隐藻门及甲藻门共6门、38属、108种.随着水稻发育进程,藻类优势种单位生物量增加,前期皆以银灰平裂藻、栅藻等为优势种,后期对照以方鼓藻,灿烂颤藻,短小舟形藻等为优势种,而放鸭区优势种皆是裸藻门,包括绿色裸藻,尖尾裸藻,梭形裸藻等.稻鸭共育稻田水体藻类初期有个适应期,在放鸭后15d左右藻类密度及生物量显著下降,之后开始上升.与常规对照相比,稻鸭共育藻类密度及生物量较低,放鸭对稻田水体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放鸭45d以后,表现为水体全P增加,全N减少,藻类多样性下降,优势种发生变化.环境因子与藻类相关分析表明,全磷与裸藻生物及藻类总生物量存在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97、0.625,而全N与藻类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915.
目的研究小麦PGPR(植物根际促生菌)菌株的个体生态学及其在小麦根圈的定植动态。方法采用三亲本杂交法将发光酶基因luxAB转人具有固氮能力的小麦根际促生菌Azotobacter N2106菌株中,获得标记菌株N2106-L,将标记菌株接种到灭菌和非灭菌的黄褐土、红壤和黄潮土中研究其存活状况,采用根盒试验追踪标记菌株在小麦根圈的定植动态。结果标记菌株N2106-L具有发光活性和对km、str、tet三种抗生素的抗性,且具有较好的遗传稳定性。N2106-L在灭菌土壤中的数量稍高于非灭菌土壤;在3种土壤中的数量依次为:黄褐土〉黄潮土〉红壤。N2106-L在小麦根表定植密度大于根际定植密度;在小麦根际,小麦播种10d时标记菌株在0-2cm深度根际土壤定植达到最大值(2.17±0.25)×10^6CFU/g土,20d时在2-4cm深度的根际土壤中达到最高定植水平(3.92±0.47)×10^5CFU/g土;在小麦根表,标记菌株在小麦播种10d时在所有深度的根段均达到最高定植水平,0-2cm根段定植密度为(3.60±0.60)×10^6CFU/g鲜根,12cm以下根段达到(2.78±0.56)×10^4CFU/g鲜根。结论标记菌株随着根的伸长不断向根尖方向扩散,且较为稳定地在小麦根圈定植,研究结果为小麦PGPR菌株的应用提供了可靠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916.
本文主要介绍对生物技术专业高年级学生或研究生开设的环境微生物学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方面的改革,主要包括制定新教学大纲、选择新版中英文教材、引用创新成果更新授课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注重能力考核等方面。  相似文献   
917.
稀土钕元素的生物学效应及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主要就稀土钕元素的生物学效应及机制研究所取得的一些结果进行了讨论,对钕在植物体内的含量和分布,钕对植物种子萌发和生长发育、植物的矿质营养代谢、抗逆性和光合作用的影响等诸方面以及对微生物和动物影响的研究进行了总结,为其在农业上的广泛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18.
曹墨菊  荣廷昭  朱英国 《遗传》2005,27(5):747-752
利用3对线粒体引物对玉米同核异质和同质异核不育系的基因组总DNA进行PCR扩增;对检测到多态性的引物,再分别对供试材料小孢子发育至四分体、单核期和双核期的花药总RNA进行差异显示分析。结果表明:以基因组总DNA为模板,引物P1-P2在所有供试不育材料都有一相同的特异扩增带,而在保持系中均无扩增;引物P3-P4在所有供试材料中均无扩增;引物P5-P6仅在保持系黄早四中有扩增,而在其他供试材料中无扩增。这一结果说明以P1-P2为引物所检测到的特异扩增带为所有供试不育细胞质所特有,且不受供试材料不同核背景的影响。对于在不育材料基因组总DNA中具有特异扩增的引物P1-P2,进一步以c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RT-PCR),所有不育材料在小孢子发育的3个时期均有一相同的特异扩增带,而保持系在小孢子发育的相应时期均无扩增,说明以P1-P2为引物所检测到的转录本的大小和数目,在同核异质及同质异核不育材料间均表现一致,且不受小孢子发育时期的影响。这说明以P1-P2为引物所检测到的不育材料DNA水平的共同结构特点在小孢子发育中具有转录上的一致性,因此可以认为供试不育细胞质DNA水平的这一特异序列结构与雄性不育性状的表现有关。  相似文献   
919.
高原鼠兔间断性移动模式与反捕食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采用直接观测法, 测定了高原鼠兔地面移动频率及每次移动距离。结果表明, 高原鼠兔地面移动频率和每次移动距离依繁殖时期、年龄及性别而存在极显著的差异。繁殖早期, 成年雄体地面活动频率大于成年雌体。繁殖后期, 第1 胎雄性幼体大于同年龄的雌体。繁殖早期, 成年雌体地面活动频率高于繁殖后期, 而幼体与成体之间无显著的差异。繁殖初期雄体每次移动距离大于雌体, 其它时期雌、雄体之间则无明显的差别。雄体每次移动距离逐月降低。雌体每次移动距离无显著的季节性差异。研究结果进一步验证了暴露于风险环境中的植食性小哺乳动物, 主要采取间断性移动模式, 增加反捕食时间投入, 降低风险的假设。  相似文献   
920.
隐藏在基因组中的遗传信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曹更生  柳爱莲  李宁 《遗传》2004,26(5):714-72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