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5篇
  免费   80篇
  国内免费   37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55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61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3篇
  1963年   1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971.
目的:检测鞘氨醇激酶1 (SphK1)和1-磷酸鞘氨醇受体2 (S1PR2) 在癫痫大鼠海马中的表达,探讨SphK1和S1PR2在癫痫中的作用机制。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108只,随机分为对照(Control)组(n=48)和癫痫(PILO)组(n=60)。癫痫组腹腔注射氯化锂(127 mg/kg),18~20 h后注射匹罗卡品,首剂量为30 mg/kg,发作<IV级的大鼠重复注射匹罗卡品(10 mg/kg);对照组给予等剂量的生理盐水代替匹罗卡品。根据造模后观察时间和行为学改变,随机分为3个大组,6个亚组:急性期组(E6 h、E1 d、E3 d)、潜伏期组(E7 d)和慢性期组(E30 d、E56 d),每个亚组中对照大鼠和癫痫大鼠各8只。每组取4只大鼠麻醉取海马,另4只取大脑组织。运用Western blot检测SphK1、S1PR2在大鼠海马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免疫荧光检测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增生情况及SphK1、S1PR2在星形胶质细胞中的定位表达。结果:与Control组比较,SphK1在造模后急性期(E3 d)、潜伏期(E7 d)和慢性期(E30 d、E56 d)海马中的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S1PR2在急性期(E3 d)、潜伏期(E7 d)和慢性期(E30 d、E56 d)海马组织中的表达均明显下降(P<0.05或P<0.01);癫痫大鼠(E7 d)海马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增生明显(P<0.05),SphK1和S1PR2在E7d的表达到位为海马星形胶质细胞中。结论:SphK1和S1PR2可能通过调控海马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增生和影响神经元兴奋性参与了癫痫的发病。  相似文献   
972.
生境片段化对蜘蛛群落有着重要影响,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较少,多集中于不同植被类型间蜘蛛群落的比较研究。在千岛湖片段化景观中选取16个陆桥岛屿,从2010年春季到2011年秋季,按季度(春、夏、秋季)6次采用Winkler法收集蜘蛛标本,分析其物种多度、多样性、季节动态和功能群差异,并对不同大小岛屿上蜘蛛的功能群的多度以及功能群比例差异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共收集到蜘蛛标本3503头,用于统计分析的成蛛1438头,归属于30科82种,其中幽灵蛛科(Spermophora)、管巢蛛科(Clubionidae)、螲蟷科(Ctenizidae)、蟹蛛科(Thomisidae)分别占总数的7.37%、6.61%、5.84%、5.29%,螲蟷科(Ctenizidae)在16个岛屿上均有分布。Shannon-Wiener指数在不同季节间差异显著(P0.05),物种丰富度在秋季最高。在功能群上,伏击型蜘蛛的多度最高,其次为游猎型蜘蛛,结圆网型蜘蛛多度最低,穴居型蜘蛛的多度与其他各功能群呈显著差异(P0.05);游猎型蜘蛛与伏击型蜘蛛的多度均显著高于结皿网型蜘蛛与结圆网型蜘蛛(P0.05);蜘蛛的各功能群数量在小岛与大岛这两种不同的岛屿类型上表现出显著差异,小岛上伏击型蜘蛛的物种数显著高于大岛上的物种数;比例上,结皿网型蜘蛛和伏击型蜘蛛在小岛上占功能群总体数目的比例显著低于大岛上的比例(P0.05),小岛上的游猎型蜘蛛占功能群总体数目的比例显著高于大岛上的比例(P0.05),结圆网型蜘蛛与穴居型蜘蛛在不同类型的岛屿间不存在显著差异。总体而言,秋季蜘蛛物种丰富度最高,蜘蛛的多样性与季节相关;生境片段化对蜘蛛功能群的分布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973.
生石灰和钙镁磷肥对酸化川党参土壤的改良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解决川党参生产过程中土壤酸化的问题,研究不同用量生石灰和钙镁磷肥处理酸化土壤后川党参的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土壤交换性酸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生石灰和钙镁磷肥处理酸化土壤后显著提高了川党参种子的成苗率,增幅分别为147.7%~326.7%和270.1%~311.2%,川党参幼苗的株高最大增幅分别为516.7%和546.3%,根长最大增幅分别为798.0%和679.2%.生石灰和钙镁磷肥用量为1‰~4‰时,川党参幼苗的叶绿素相对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显著提高,丙二醛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含量显著降低,土壤pH分别提高0.88~2.02个单位和0.23~1.19个单位,土壤交换性铝含量分别下降53.0%~95.3%和17.6%~81.3%.生石灰和钙镁磷肥用量为2‰~4‰时,土壤中细菌和放线菌的丰度显著增加;2‰生石灰和4‰钙镁磷肥处理显著降低土壤中真菌的丰度.盆栽试验显示,生石灰和钙镁磷肥用量分别为1‰~4‰时,川党参根茎鲜重分别提高40.5%~78.5%和28.4%~78.8%.综上,生石灰和钙镁磷肥改良酸化川党参土壤(pH 4.12,土壤容重1.15 g·cm-3,耕作层厚度15 cm)的适宜施用量分别为1.73~3.45 t·hm-2和3.45~6.90 t·hm-2;酸化土壤经处理后可达到川党参幼苗生长的适宜土壤pH(5.5~6.5).  相似文献   
974.
迷蛱蝶属Mimathyma隶属于蛱蝶科Nymphalidae闪蛱蝶亚科Apaturinae,该属所包含的种类复杂,其分类学地位存在争议.本文对迷蛱蝶属、闪蛱蝶属Apatura和带蛱蝶属Athyma7个种共19个个体的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部分序列进行测定分析,并以花斑螯蛱蝶Charaxes kahruba (Moore)作为外群用PAUP软件构建MP和NJ分子系统树.结果显示迷蛱蝶Mimathyma chevana(Moore)、夜迷蛱蝶Mimathyma nycteis(Ménétriès)、白斑迷蛱蝶Mimathyma schrenckii (Ménétriès)和环带迷蛱蝶Mimathyma ambica Kollar形成1个聚类簇,支持Moore将这4个种由闪蛱蝶属移出并建立迷蛱蝶属的观点.同时,尽管迷蛱蝶在形态上与该属其余3种相似,但研究发现聚类簇Ⅰ中夜迷蛱蝶、白斑迷蛱蝶和环带迷蛱蝶首先相聚,然后再与迷蛱蝶聚在一起,表明迷蛱蝶与这3种亲缘关系较远.此外,本文的研究结果还显示迷蛱蝶属与闪蛱蝶属关系密切,而与带蛱蝶属的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975.
根据硫色曲霉木聚糖酶基因xynA和xynB序列设计引物,PCR扩增获得574bp、594bp的目的基因片段.两段DNA分别用EcoRⅠ/BamHⅠ、BglⅡ/HindⅢ酶切后,连接到载体pET-28a( )的多克隆位点,构建了xynA和xynB融合表达载体pET-xynAB,即在木聚糖酶A和B之间引入了7个氨基酸的寡肽序列(GlyGlyGlySerGlyGlyGly).将pET-xynAB转化大肠杆菌BL21,经IPTG诱导,SDS-PAGE检测到了一条约50ku的特异性表达条带.Ni-NTA柱纯化后的特异性蛋白经8mol/L脲素变性,梯度透析使蛋白质复性.酶学性质分析表明,该重组木聚糖酶的最适催化温度为50℃,最适pH值为4.4.在pH2.4~5.4范围内,酶的相对活性都在75%以上,重组酶在80℃保温30min还有近50%的残余酶活.不同种类的金属离子对重组酶的活力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976.
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引起的戊型肝炎在临床症状上与甲肝相似,但病死率更高,妊娠晚期病死率可高达15%~25%[1].近年来,戊肝在世界各地暴发不断;而我国戊肝发病迅速增长,已经成为普遍流行、危害严重的疾病之一[2].  相似文献   
977.
对腐解3个月后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 Hook.〕枯枝落叶及腐殖土中的化感成分进行了提取分离,并用杉木种子进行了生物检测。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杉木枯枝落叶中的极性和弱极性化感成分以及腐殖土中的弱极性化感成分对杉木种子的绝对发芽率、绝对发芽势、胚根长和胚轴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对幼苗干质量的抑制作用不明显。随浓度的提高,杉木枯枝落叶中的弱极性化感成分对杉木种子的绝对发芽势和胚轴长的抑制作用明显提高,极性化感成分对胚根长的抑制作用不断减小。随腐殖土中弱极性化感成分浓度的提高,对杉木种子绝对发芽率的抑制作用增加;腐殖土中的极性化感成分对杉木种子的绝对发芽率、绝对发芽势及胚轴长的抑制作用均随着浓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978.
对疾病高发组织器官的区域免疫特性了解不足限制了对相关疾病病理机制的阐释以及对新的治疗方案的探索.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组织器官区域免疫特性与疾病"的资助下,近年来,我国科学家通过对肝、肠、肺、蜕膜等不同组织器官中新的免疫细胞亚群的发现以及分子调控网络的揭示,重新阐释了各组织器官的免疫属性并揭示了相关疾病的病理机制,有望促进新的诊断与治疗策略的发展.  相似文献   
979.
【目的】探讨以减毒沙门氏菌为载体,进行TGEV DNA疫苗口服免疫可行性。【方法】通过RT-PCR扩增TGEV四川株(SC-H)S基因5’端约2.1 kb的主要抗原位点片段,将其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VAX1,构建重组质粒pVAX-S,体外转染COS7细胞,间接免疫荧光检测S基因表达。通过电转化将pVAX-S转入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SL7207,构建SL7207(pVAX-S)重组菌,并在体外感染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以RT-PCR、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细胞内S基因的转录与表达情况。将SL7207(pVAX-S)重组菌以5×108、1×109、2×109CFU剂量口服接种BALB/c小鼠,分析其安全性,并以1×109CFU剂量的重组菌3次免疫BALB/c小鼠,通过间接ELISA检测免疫小鼠的血清IgG与肠道粘膜IgA抗体。【结果】成功构建重组质粒pVAX-S,且重组质粒能在COS7细胞中表达。重组菌SL7207(pVAX-S)感染巨噬细胞后检测到目的基因的转录、表达。小鼠口服接种不同剂量重组菌,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免疫小鼠于二免后两周可检测到针对TGEV S蛋白的特异性血清IgG与肠道粘膜IgA抗体,且三免后两周与SL7207(pVAX1)空载体免疫组间分别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和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携带TGEV DNA疫苗的减毒沙门氏菌小鼠试验显示了良好的免疫原性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980.
紫菜外生细菌抑菌活性及其多聚酮合酶(PKS I) 基因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目的】:基于紫菜外生细菌抑菌活性的研究,本文对具有广谱抑菌活性的菌株进行了多聚酮合酶(Polyketide synthase I, PKS I)基因的筛选,以期获得PKS I 阳性菌株及探讨紫菜藻际微生物区系细菌的拮抗机制与PKS I 途径的关系。【方法】:利用琼脂柱法筛选出具广谱抑菌活性的菌株31株,以其基因组DNA 为模板,设计引物扩增酮基合成酶(Ketosynthase, KS) 片段基因并将其克隆到 pMD19-T Vector,筛选出PKS I 阳性菌,进行16S rDNA 测序分析。【结果】:紫菜外生细菌表现出广谱抑菌性。从温州病烂紫菜外生菌中筛选出3株具强抑菌活性的PKS I 阳性菌,BLAST 比对结果显示:菌株WPhG3、WPySw1和WPySw2 扩增得到PKS I 的KS 结构域核苷酸序列所对应的氨基酸序列与Bacillus subtilis subsp. subtilis str. 168(NP_389602)、Bacillus subtilis (ABR19776)和Aspergillus carbonarius (AAZ99721) 的PKS I 的KS 结构域的同源性分别达到98%、99%和98%;16S rDNA 系统发生学分析显示它们均与Bacillus 的同源性最高。【结论】:紫菜藻际微生物群落组成复杂,通过多条途径调节藻际微生物区系的平衡。PKS I 途径可能是温州病烂紫菜外生菌Bacillus 表现抑菌活性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