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3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11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341.
中华甲虫蒲螨寄生双条杉天牛幼虫血淋巴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中华甲虫蒲螨Pyemotes zhonghuajia Yu and Zhang对双条杉天牛Semanotus bifasciatus(Motschulsky)的致死过程,将已发育成熟的中华甲虫蒲螨膨腹体移入放有双条杉天牛2龄幼虫的玻璃指形管中,在蒲螨的一个生活史60h内,观察其取食行为,并在移入后每隔12h用考马斯亮蓝法分别测定天牛幼虫和蒲螨血淋巴中总蛋白质含量。结果显示,蒲螨蛋白含量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在36~48h上升幅度最大,达61.78%;而天牛幼虫血淋巴总蛋白质含量则呈总体下降趋势,与对照相比,在36~48h之间下降最为明显;蒲螨总蛋白质含量在24h后处理组与对照组差异均为极显著,天牛幼虫总蛋白质含量在48h后处理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这表明蒲螨在24h已搜寻到寄主开始取食,且取食效果明显,而天牛幼虫在48h后表现为麻痹致死,36~48h蒲螨取食对天牛致死起关键作用。12h时处理组的双条杉天牛幼虫总蛋白质含量比对照组略高,推测是由于幼虫对外寄生物蒲螨具有一定的免疫防御反应。  相似文献   
342.
目的模拟HIV性传播感染特点进行中国恒河猴阴道黏膜小剂量多次感染研究,为我国艾滋病疫苗有效性评价提供新的模型构建思路。方法选用20-30TCID50剂量的SHIVSF162p3病毒阴道黏膜途径感染六只成年雌性中国恒河猴,共感染13次,每次攻毒间隔4~7 d。采取测定血浆病毒载量和外周血CD4+∶CD8+。结果 6只中国恒河猴经13次病毒攻击后,经检测均建立系统性感染,血浆病毒载量呈阳性;CD4+∶CD8+均有下降。结论成功建立了中国恒河猴阴道黏膜小剂量多次感染模型,为艾滋病研究提供了新的更接近于自然感染状态的模型建立模式。  相似文献   
343.
【背景】乳酸乳球菌作为食品行业的代表性菌株,如何通过双组分系统响应环境因子与代谢调控的分子机制研究,对发酵食品产业和益生菌制剂行业有着重要的意义。【目的】探究乳酸乳球菌双组分系统对有氧呼吸代谢调控的相关网络,为乳酸菌适应性代谢研究提供新思路。【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系统性地分析乳酸乳球菌双组分系统组氨酸激酶和反应调节因子的结构域组成及预测双组分系统功能,筛选出与有氧呼吸有潜在联系的双组分,并进一步通过基因转录表达和非靶向代谢组学验证。【结果】以乳酸乳球菌的代表菌株NZ9000为例构建相互作用蛋白网络,显示双组分系统与丙酮酸代谢网络关键连接点为丙酮酸铁氧还蛋白氧化还原酶(nifJ)。在不同的生长时期,Lactococcus lactis NZ9000双组分转录表达在延滞期变化显著。与厌氧培养相比,有氧培养和有氧呼吸培养的菌体双组分呈现下调趋势。双组分系统参与乳酸菌氧化应激和血红素胁迫过程。【结论】明确乳酸乳球菌参与有氧呼吸的双组分系统以及代谢通路,有助于提高发酵剂、益生菌剂的存活率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344.
目的:探讨干扰素介导的跨膜蛋白1(Interferon-induced transmembrane protein 1,IFITM1)基因在卵巢上皮性癌中表达的相关性及其意义。方法:应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正常卵巢、卵巢良性肿瘤、卵巢交界性肿瘤和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IFITM1蛋白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检测12例正常卵巢、21例卵巢良性肿瘤、18例卵巢交界性肿瘤和85例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IFITM1的蛋白表达,同时分析IFITM1表达状况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Western blotting显示卵巢上皮性癌和卵巢交界性肿瘤中IFITM1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卵巢组织和卵巢良性肿瘤。免疫组化显示在正常卵巢组织中IFITM1阳性表达率为41.7%(5/12),在卵巢良性肿瘤组织中71.4%(15/21),在卵巢交界性肿瘤组织中为72.2%(13/18),在卵巢上皮性癌中为77.6%(66/85),IFITM1蛋白表达强度在正常卵巢、良性卵巢肿瘤、交界性卵巢肿瘤、上皮性卵巢癌间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IFITM1蛋白表达与病理类型、肿瘤分化程度、肿瘤FIGO分期有关(P0.05),与淋巴结转移、腹水无明显相关性。化疗敏感组和耐药组的IFITM1表达强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FITM1在正常卵巢、卵巢良性肿瘤、卵巢交界性肿瘤和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的表达依次升高,并与卵巢癌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耐药性产生有相关性,为进一步研究IFITM1在卵巢癌诊治及化疗中的应用前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45.
目的:探讨复方利多海浮膏用于治疗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肛缘疼痛和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 年7月-2014 年12 月在我院接受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治疗的患者70 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 例。治疗组采用复方利多海浮膏外敷换 药治疗,对照组采用黄连膏换药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肛缘疼痛和水肿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疼痛评分 及肛缘水肿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1 天、2 天、3 天、5 天的疼痛评分和肛缘水肿得分均显著低于对 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利多海 浮膏外敷换药用于治疗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肛缘疼痛和水肿方面的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346.
目的观察树鼩不同肠道部位菌群的多样性及构成。方法采集3只雄性树鼩回肠、盲肠、结肠内容物,提取DNA,利用Illumina PE250高通量测序平台扩增肠道菌16S rDNA V4区域,分析菌群结构和丰富度。结果树鼩回肠、盲肠、结肠菌群的优化序列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α多样性分析,树鼩肠道3个部位菌群的Chao1指数、PD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对于回肠,盲肠与结肠菌群多样性的相似性较高。Rank-Abundance曲线显示,回肠菌群的丰富度较高且分布较均匀。β多样性分析,树鼩回肠菌群结构差异性较小,盲肠与结肠菌群结构差异较大。树鼩肠道菌群共检出26个门,17个门在3个组共存。互养菌门(Synergistetes)、Rokubacteria门、奇古菌门(Thaumarchaeota)、TA06门仅见于回肠;衣原体门(Chlamydiae)为盲肠中特有;迷踪菌门(Elusimicrobia)仅在结肠中发现。共获得414个属,结肠、盲肠、回肠中独有属分别为15个、7个、3个。共发现530个种,其中唾液乳杆菌(Lactobacillus salivarius)丰富度最高。Random Forest分析结果显示,在树鼩回肠、盲肠、结肠中发现7个生物标记物。结论树鼩回肠、盲肠、结肠肠道菌群多样性差异无显著性,但相对于结肠与盲肠,回肠菌群丰富度较高且分布较均匀。树鼩3个肠道部位具有各自独特的菌群。  相似文献   
347.
内皮活性氧主要来源于线粒体、内皮一氧化氮合成酶和NADPH氧化酶4。过量活性氧是氧化应激的主要原因,也是内皮衰老及相关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但细胞已经进化出合适的抗氧化信号通路及时清除过量活性氧,如Nrf2/Keap1-ARE、PPARγ、SIRT和FOXO等。其中,Nrf2/Keap1-ARE信号通路是目前已知的最强大内源性抗氧化信号通路。而且,这些通路之间可以协同作用抵抗氧应激损伤并促进细胞存活。对内皮衰老和氧化应激之间的关系理解有助于提供防治氧化应激相关疾病有用信息。  相似文献   
348.
近年来,随着基因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为心肌缺血的治疗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途径,并取得了一些令人鼓舞的进展。基因治疗主要包括治疗基因、基因转移载体以及基因导入途径三个方面。基因转移载体又在治疗基因和基因表达之间起着桥梁作用,因此,发展安全、高效的基因转移系统是基因治疗的关键之一。目前用于基因治疗心肌缺血基因转移的载体主要有病毒载体和非病毒载体。下面将就不同载体在心肌缺血的基因治疗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简要的总结。  相似文献   
349.
目的:研究江苏省结直肠癌发病与hMSH2基因IVS12(-6)T>C多态及饮食习惯的相关性。方法:对江苏省金坛、泰兴和淮安地区近2年来新发结直肠癌患者共计108例以及配对180例健康体检者的饮食等生活习惯因素进行调查,提取外周血DNA,应用PCR-DHPLC和DNA序列分析的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结合现场收集的流行病学资料统计分hMSH2基因IVS12(-6)T>C与结直肠癌发病的关系。结果:hMSH2基因IVS12(-6)T>C在家族性结直肠癌患者中检出率较高,且与散发性结直肠癌病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喜食油炸和腌渍食物组,hMSH2基因IVS12(-6)T>CC突变与正常人群之间也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hMSH2基因IVS12(-6)T>C突变,通过遗传性和后天获得性等多重因素影响,使得该突变的携带者有更高的结直肠癌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350.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刺激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stem cells,MSCs)的作用机制。方法:采取大鼠骨髓,以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出单个核细胞(MNCs),于体外培养并由牛垂体提取物(PEX)诱导扩增传代培养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经形态学和流式细胞仪检测MSCs表面标志物鉴定后,用TNF-α刺激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观察比较不同组别细胞的生长因子分泌和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来观察细胞中蛋白的变化。结果:①经形态学观察和流式细胞仪检测MSCs表面标志物鉴定,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成功。②无TNF-α刺激组与TNF-α刺激组比较,TNF-α刺激组的生长因子分泌显著性增加,而通过磷酸化IκB的表达量显著性增加提示NF-κB被激活(P<0.05);同时TNF-α刺激组与TNF-α+NF-κB抑制剂组比较,TNF-α+NF-κB抑制剂组的生长因子分泌显著降低,而通过磷酸化IκB的表达量显著减少提示NF-κB的活性被抑制(P<0.05)。结论:NF-κB对TNF-α刺激下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生长因子有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