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6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16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4篇
  1979年   3篇
  1962年   2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3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1 毫秒
51.
不同葡萄品种柱头、花柱发育与种子形成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京秀’、‘香妃’(二倍体)和‘黑奥林’、‘巨峰’(四倍体)葡萄品种的柱头、花柱发生发育以及花粉管在雌蕊中生长与坐果和果实中种子形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京秀’、‘香妃’的坐果率和果实中的种子数明显高于‘黑奥林’和‘巨峰’,而‘巨峰’葡萄的坐果率和种子数最低。开花期‘京秀’和‘香妃’的花柱直径略小于‘黑奥林’和‘巨峰’,但花柱中部引导组织的直径和引导组织所占花柱的比例却大于‘黑奥林’和‘巨峰’;半实心花柱的比例也高于‘黑奥林’和‘巨峰’,说明花柱中引导组织的结构和发育状况可能与坐果和果实中种子形成有关;人工授粉24 h后,在‘京秀’和‘香妃’雌蕊中花粉管的生长速度快于‘黑奥林’和‘巨峰’,授粉后48 h‘京秀’和‘香妃’雌蕊中到达各部位的花粉管数要多于‘黑奥林’和‘巨峰’,授粉后72 h各品种到达子房各部位的花粉管数开始减少。表明‘京秀’和‘香妃’花柱中引导组织较为发达,而且半实心花柱比例也较高,有利于花粉管在雌蕊中的生长和完成授粉受精,使‘京秀’和‘香妃’的坐果率和果实中种子的形成都较高。  相似文献   
52.
本文把上海沼蝦的Genarchopsis shanghaiensis n.sp.作一描述,并与Genarchopsis goppo,Genarchopsis anguillae和Genarchopsis chinensis互予比较。新种主要的特徵:(1)具有受精囊;(2)卵有1长丝;(3)排泄管较长,而在腹吸盤前缘分枝;(4)腸支短,而在腹吸盤前缘合併;(6)睾丸左右相对并列。另外对本蟲早熟现象提出问题,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53.
大豆蚜Aphis glycines Matsumura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豆蚜在我国主要大豆产地都有分布, 以吉、辽、黑和内蒙自治区的一部分为害最重, 为猖獗发生区。大豆蚜的寄主植物除大豆外, 还有野生大豆和鼠李, 由调查和接种试验的结果, 肯定了大量地分布在东北三省的鼠李为越冬寄主。 大豆蚜的全年发生周期和为害特点在大豆上共分三个阶段:1)从侵害豆苗起到7月中旬大豆盛花期止, 是大豆蚜的盛发时期, 占有总蚜量的50—70%, 群聚于豆株上部幼嫩的枝叶上, 这时期的为害, 对大豆的生长威胁最大;2)到7月下旬, 由于大豆生长点停止生长, 大豆蚜即从群聚于植株上部发生转移到分散在中、下部的叶片背面, 并同时出现小型蚜, 生长迟缓, 为田间大豆蚜为害的消退阶段;3)8月下旬结荚后期到9月上旬黄熟期, 重新开始了大豆蚜的后期繁殖阶段, 随即在秋末季迁回鼠李, 经雌雄交配产卵越冬, 秋季雄性蚜和雌性产卵蚜分别发生在不同的寄主上, 雌性发生在鼠李上, 雄性发生在大豆上。全年在大豆上共繁殖15代。 根据大豆蚜的生活规律和几年来田间消长规律并结合几年的气象资料综合分析的结果, 初步得出大豆蚜的发生消长规律和其影响因子:1)上年越冬量及早期田间蚜量大, 因而造成了苗期大发生;2)6月下旬至7月上旬的旬平均温度在22—25℃, 相对湿度在78%以下时, 则极有利于田间大豆蚜的发育和繁殖, 即使早期蚜量少, 由于繁殖快, 往往也能造成7月花期的大发生;3)7月底开始随着大豆生长点的停止生长, 由于营养条件的恶化, 造成了大豆蚜的消退阶段。 综合上述, 我们可以根据大豆蚜的越冬数量、气象预报、历年的蚜情资料和当年的蚜情调查, 做出长期或短期的蚜情预报。 防治方法, 从几年的室内外试验和大面积试验结果, 0.5%666、6%可湿性666300—400倍、E605 15000倍、烟草冰100倍液以及20% 666拌种都具有良好的毒杀作用, 其中0.5%666粉和20%666 以种子量的0.7%用药量拌种已广泛推广应用于生产。  相似文献   
54.
以花粉发育为单核期的花药接种,在MS附加IAA 4PPm、K 2PPm、BA 2m的培养基上诱导愈伤组织,并可直接分化出“沙尔普斯”、“红岗利德”、”春香“3个品种的花药植株。稍加调整附加激素成分和浓度,可在“索非亚”、“宝交早生”、“戈雷拉”、“红衣”、“丽红” 等品种的花药上直接经愈伤组织分化出植株。其中有“沙尔普斯”、“红岗利德”、“春香”、“宝交早生”、“索非亚”等5个品种的花药植株经过病毒检测确认不带SMoV、SCrV、SMYEV和SVBV 4种病毒。对无病毒植株进行了田间对比试验,植株生长势和果实产量都明显超过对照品种。  相似文献   
55.
白眉长臂猿鸣叫的时间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滇西白眉长臂猿(Hylobateshoolock)鸣叫主要发生在上午,最早开始于黎明时分,最晚则在下午16:30以后。平均开始时间为09:05,SD=1095min(N=70,范围07:12~16:30),持续时间为197min,SD=934min(N=55,R=4~50)。多数鸣叫发生在07:00~10:00之间(80%)。不同季节鸣叫发生时间有显著差异,可能与黎明时间(光亮度)不同有关,但持续时间无差异。同一季节异地间鸣叫持续时间差异显著。气候、猿群密度、栖息地状态对鸣叫有一定影响,但未见明显相关性。与黑长臂猿的种间比较表明,白眉长臂猿的鸣叫声在时间分布上有较大的散开度,持续时间也较长,二者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6.
57.
鼩鼱类动物多样性丰富,但因体型小、外形相似使其物种鉴定比较难。本文利用数码互动显微系统,对鼩形目鼩鼱科6 个物种背部针毛的鳞片和髓质微观结构进行比较。结果表明,6 种鼩鼱鳞片结构类型分为花瓣型、椭圆型、斜长方型、长戟型、竹节型、草芽型、波浪型、平滑型、锯齿型9 种类型,具有种的特异性,能 够用来鉴定这6 个鼩鼱物种;而髓质结构类型多数表现为条纹型,不能单独用来鉴定物种。鼩鼱针毛的鳞片微观结构作为鼩鼱科动物的分类指标,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58.
初步研究了外源β-胡萝卜素和光照对青霉PT95菌株菌核分化和类胡萝卜素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培养基中加入外源β-胡萝卜素后,PT95菌株渗出液出现的时间、菌核出现的时间延迟了,但菌核成熟的时间没变。培养基中的外源β胡萝卜素浓度越大,其渗出液、菌核出现的时间越迟。外源β胡萝卜素亦能降低PT95菌株的脂质过氧化水平和菌核中的类胡萝卜素含量。高氧胁迫的光照培养条件有利于PT95菌株的菌核分化和色素在菌核中的积累;与低氧胁迫的黑暗培养条件相比,其菌核生物量和类胡萝卜素产率分别增加了18.7%和101%。以上实验结果表明,若想获得高的菌核生物量和类胡萝卜素产率,应该尽可能在高氧胁迫、无抗氧化剂存在的条件下培养PT95菌株。  相似文献   
59.
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是青藏高原特有林线树种。对白马雪山阴坡海拔4 400 m以上林线0.8 hm2样地长苞冷杉种群进行每木调查,分析其种群结构、数量特征及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结构呈典型金字塔型,幼苗和幼树在种群中所占比重大,表现为增长型种群,种群个体数随径级的增加而减少,密度为幼苗>幼树>成年树;(2)存活曲线接近Deevy-III型,高径级种群趋于稳定,种群具两个死亡高峰,低径级种群尤其幼苗死亡率高达90%,这是林线区的气候条件如低温、强光照、积雪及冬季冻害等综合作用的结果,种群另一死亡高峰出现于V~VI龄级,种内和种间对空间、光照和养分等生存因子的激烈竞争引起自疏,导致死亡率再度上升;(3)长苞冷杉种群各龄级空间点格局在不同尺度上表现为聚集、随机和均匀分布,以聚集分布为主,由于幼苗来源于种子库且依赖成年树的微生境,幼苗聚集强度和尺度都最大;各龄级关系密切,在不同尺度上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0.
氮、磷、钾营养对冬小麦光合作用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中国科学院封丘农业生态实验站长期肥料实验的基础上,选择氮磷(T1)、氮钾(T2)、磷钾(T3)和氮磷钾(T4)4个肥料处理,以不施肥为对照(CK),研究了长期施用氮、磷、钾肥对小麦抽穗期和灌浆期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水分利用效率(WUE)日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抽穗期和灌浆期T4处理的Pn日变化值显著高于CK,其他处理与CK未达到显著性差异,各处理Pn日积累量大小为T4>T1>T2>T3>CK;缺氮、缺磷和缺钾均降低了叶片Pn,影响大小依次为缺氮>缺磷>缺钾;小麦抽穗期和灌浆期Tr日变化曲线呈单峰型,处理间日变化值差异不显著;缺氮、缺磷和缺钾均降低了叶片WUE,抽穗期,T1、T4处理的WUE日变化值显著高于CK,而T3、T2与CK差异不显著,说明缺氮、缺磷对WUE的影响最大,灌浆期,T4处理的WUE日变化值显著高于CK;不同肥料处理仅改变了小麦光合日变化的幅度,而未改变其变化规律,氮、磷、钾复合施肥有效地提高了小麦的光合生产和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