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38篇
  2024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森林次生演替优势种苗木的光可塑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小波  王伯荪 《植物学报》1999,16(3):304-309
本文从研究苗木的叶绿素含量和RuBP羧化酶活性随着光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的规律出发,来探讨森林次生演替优势种苗木的光可塑性大小和对弱光环境的适应能力。各种苗木的叶绿素含量都随着光强度变弱而增加,但如果较长时间生长在弱光环境中,由于叶绿素的合成小于分解,其含量也会逐渐变小。不同的演替阶段优势种苗木的叶绿素含量的增加或减少在量上有一定的区别。以叶绿素含量随着光环境变化的测定值为指标,用模糊数学分析的结果表明,苗木的耐荫性大小顺序是演替后期种(黄果厚壳桂Cryptocarya concinna)>演替过渡种(藜蒴 Castanopsis fissa)>演替过渡种(荷木 Schima superba)>演替先锋树种(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且藜蒴和荷木很接近,稍靠近黄果厚壳桂。马尾松和荷木的RuBP羧化酶活性随着生长环境的光强度的增加,其活性有所增加;但黄果厚壳桂的相应值是在每日直照光1h的光环境中最高。除马尾松外,演替过渡种和后期种的苗木都是在每日直照光1 h的光环境中生长最好,这和每日短期照光提高RuBP羧化酶活性的(与没有直照光的环境相比较)同时又不分解叶绿素、不降低其含量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2.
为了解深圳大鹏半岛保护区内植物群落的多样性状况,在自然保护区内设置1个100 m×100 m固定样方,分析植物群落物种组成、群落垂直结构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经调查和统计,发现该群落共有植物175种,隶属于66科123属,其中以被子植物为主,共160种,蕨类植物共计12种,裸子植物3种。群落垂直结构分层明显,乔木层以山油柑(Acronychia pedunculata)、水竹果(Garcinia oblongifolia)和鼠刺(Itea chinensis)为主要优势种;灌木层以藤槐(Bowringia callicarpa)、金毛狗(Cibotium barometz)和九节(Psychotria asiatica)为主要优势种;幼苗层以团叶鳞始蕨(Lindsaea orbiculata)、思茅山橙(Melodinus cochinchinensis)和黑莎草(Gahnia tristis)为主要优势种。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方面,不同生长型的物种丰富度规律呈现乔木层>灌木层>幼苗层,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及Pielou均匀度指数则表现为灌木层&g...  相似文献   
53.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取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了样地取样技术和无样地取样技术在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应用。认为中心点四分法无样地取样技术具有较高的精度和效率,完全适用于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应用中心点四分法无样地取样技术所获得的能反映群落真实特征的中心点数目,称为“最小点数”。评定最小点数,可应用种类数目与中心点数目的相关曲线,即“种一点数曲线”;以及优势种重要值与中心点数的相关曲线,即“重要值一点数曲线’。据研究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最小点数为20—22点。 “重要值—面积曲线”与“重要值一点数曲线”是评定最小面积与最小点数的测度新方法,在某种意义上较“种一面积曲线”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54.
本文基于2×2联列表,应用联结系数、共同出现百分率、点相关系数以及x~2统计量度量等常用公式,测定了鼎湖山厚壳桂(Cryptocarya chinensis)群落的15个主要种群的种间联结性。并以半矩阵、全矩阵阳星座图等图形表达测定结果。研究结果表明,上述技术均适用于南亚热带常淋阔叶林的种间联结测定。但在一个群落内的种间联结测定是以联结系数和x~2统计量较佳,在多个群落间的种间联结测定,共同出现百分率的效果亦较理想。本文较完整地推导了x~2统计量度量公式。同时指出当某个种出现频率为100%时,应用某些测式如将b、d值加权为1,效果则更佳。  相似文献   
55.
南亚热带森林群落演替过程中林下土壤的呼吸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CI-310便携式光合作用系统及其附件,测定了广东省黑石顶自然保护区南亚热带森林演替系列中的马尾松林和松阔混交林林下土壤的呼吸速率。测定结果显示:在自然条件下,马尾松林土壤呼吸速率在1.650~4.0μmolCO2m-2s-1,松阔混交林土壤呼吸速率在1.70~3.950μmolCO2m-2s-1之间。林下土壤呼吸速率与温度和土壤空气相对湿度可用拟合,据此并结合当地气象资料推算出马尾松林和松阔混交林的年均土壤呼吸量分别为31.027、36.629 tCO2hm-2,后者高于前者。  相似文献   
56.
深圳湾红树林引种海桑、无瓣海桑的生态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深圳湾红树林引种的外来种海桑(Sonneratia caseolaris (L.) Engl.)和无瓣海桑(S.apetala B.Ham.)的生态适应性、扩散现状及生态入侵的可能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海桑和无瓣海桑对深圳湾的气温、盐度、潮滩与土壤等基本适应,虽然极端低温是其生长定居的限制因子,但其子代的抗寒性逐渐增强,在局部区域有一定的繁殖力和扩散力,生态效益明显。从种群生物生态学特性、生态位理论、群落更新理论等方面分析认为,海桑和无瓣海桑在深圳湾造成生态入侵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57.
外来杂草薇甘菊在不同群落中的种子生产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对3个群落花甘菊种群种子生产的3个特征即花序特征、种子产量和种子干粒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群中小花数、结实率、种子产量和种子干粒重存在显著差异,小花数变异范围为93281.6-154698.0朵/0.25m^2;平均结实率为25.75%一34.58%;平均种子产量的变异范围为23673.40—52616.71粒/0.25m^2;干粒重为0.0880—0.10208。在以有性生殖为主的种群和以无性生殖为主的种群中,前者的种子较大。结合薇甘菊种群对环境的适应对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8.
利用TM数据提取粤西地区的森林生物量   总被引:49,自引:2,他引:47  
郭志华  彭少麟  王伯荪 《生态学报》2002,22(11):1832-1839
通过样方调查获取森林材积 ,借助于 GPS技术为调查样方准确定位。通过研究针叶林和阔叶林材积与 Landsat TM数据各波段及 NDVI和 RVI等指数的相关性 ,筛选出估算针叶林和阔叶林材积的光谱因子。根据 TM数据 7个波段信息及其线形与非线形组合 ,应用逐步回归技术分别建立估算针叶林和阔叶林材积的最优光谱模型。进而研究了粤西及附近地区的森林生物量和森林覆盖。结果表明 :若不计少量云层及地形影响 ,粤西及附近地区的森林覆盖率约为 47.8%。西江干流以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明显高于西江以南 ,阔叶林主要分布在西江以北 ,西江以南主要为针叶林。粤西及附近地区的森林生物量多介于 2 3~ 45 1 t· hm- 2之间 ;在约 1 90 5 0 km2范围内 ,森林生物量共计 9.2 2× 1 0 7t左右。西江以北地区的森林生物量较高 ,西江以南的森林生物量较低。生物量 >40 0 t· hm- 2的森林主要分布在黑石顶自然保护区及附近、鼎湖山及附近、德庆东北部和广宁东部。  相似文献   
59.
海南岛热带森林植被的类群及其特征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王伯荪  张炜银 《广西植物》2002,22(2):107-115
对海南岛热带森林植被的历史变迁进行了回顾。讨论了海南岛热带森林植被类型的分类单位与等级 ,提出了海南岛热带森林的植被分类系统 ,海南岛热带森林植被可分为 2个植被型组 ,7个植被型 ,4个植被亚型 ,35个群系 ,2 1个亚群系 ,1 0 9个群丛组或群丛 ;并对代表类群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60.
海南岛热带山地雨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的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海南岛四大林区的热带山地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分析表明,(1)林区间的乔木层和草木层物种多样性在从东到西(即吊罗山-五指山-坝王岭-尖峰岭)的群落中依次减少,灌木层和层间植物则增加,层间植物和乔木层在物种多样性的空间波动比灌木层和草本层有较高的稳定性;(2)林区内群落乔,灌、草及层间植物各层的物种多样性在海拔梯度上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3)林区内群落各层的物种多样性在不同坡向上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