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背景】野生棘线鲬(Grammoplites scaber)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但关于其胃肠道微生物方面的研究较少。【目的】研究棘线鲬胃肠道微生物群落特征,以揭示其潜在的益生菌和致病菌,为其健康生长的微生物群落调控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免培养和纯培养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对来自珠江口的野生棘线鲬胃肠道样品进行了研究。【结果】通过对16S rRNA基因V3区高通量扩增测序,共得到456个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分析结果显示,在门水平上,棘线鲬胃肠道内的主要优势类群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在属级水平上,梭菌属(Clostridium)在棘线鲬胃肠道样品中普遍存在,综合占比为57.11%。基于16S rRNA基因进行表型和功能预测的结果表明,棘线鲬胃肠道内有益菌和潜在致病菌同时存在且有功能相互制约的趋势。纯培养实验采用12种不同的培养基进行选择性分离,共获得纯培养菌株99株,归类于3个门(ProteobacteriaFirmicutesActinobacteria) 4个纲10个目10个科13个属,其中优势类群为变形菌门(占比50.51%),实现纯培养最多的属级类群为嗜冷杆菌属(Psychrobacter)。【结论】揭示了野生棘线鲬胃肠道微环境微生物的物种组成与多样性,可以为硬骨鱼类核心肠道菌群的研究提供基础参考。此外,有益和有害菌群的揭示可为野生棘线鲬作为海洋食物资源利用的食品安全提供一定的借鉴,为发展海洋渔业养殖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32.
为探讨GPER基因的活化对人乳腺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F)有氧糖酵解的影响,本研究构建GPERsi RNA慢病毒,转染CAF细胞,以构建GPER敲低的稳定细胞系;对照组(CAF-shNC)和GPER-shRNA慢病毒感染组(CAF-shGPER组),经嘌呤霉素筛选后,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印迹法检测GPER的m RNA及蛋白的表达;用GPER特异性激动剂G1 (1μmol/L)处理以上两组细胞,得到G1+CAF-shNC和G1+CAFsh GPER,应用蛋白印迹法分别检测以上4组细胞中GPER下游基因p-PKA和p-CREB的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印迹法检测CREB糖酵解相关靶基因PDK4和LDHB的表达,应用葡萄糖、乳酸检测试剂盒检测4组细胞中葡萄糖消耗,乳酸生成情况。最终,成功构建GPER敲低的CAF稳定细胞系;GPER特异性激动剂G1可明显上调CAF-shNC组中GPER mRNA和蛋白水平;G1+CAF-shNC与CAF-shNC和G1+CAFsh GPER组相比,GPER下游基因PKA和CREB的磷酸化水平显著增加(p<0.05);CREB糖酵解相关靶基因PDK4和LDHB的mRNA和蛋白水平明显上调(p<0.05);葡萄糖消耗量和乳酸生成量明显增加(p<0.05)。由此可得,在人乳腺癌相关成纤维细胞中,GPER特异性激动剂G1活化GPER促进CAF的有氧糖酵解。  相似文献   
33.
百合病毒的DNA芯片检测技术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已知的黄瓜花叶病毒,百合无症病毒、百合斑驳病毒基因核苷酸序列,设计引物和探针,制备寡核苷酸芯片.用Cy3标记核苷酸引物,不对称RT-PCR扩增产物与芯片上的寡核苷酸探针杂交,荧光扫描仪检测并分析信号.研究制备的基因芯片能够检测侵染百合的3种重要病毒核酸的特异性荧光信号,该项技术具有特异、灵敏、快速的优点.  相似文献   
34.
低温条件下外源生理活性物质对棉铃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和4月20日(正常播期)、6月15日(晚播)两个播期条件下.对棉花1~4果枝1、2果节棉铃及其对位果枝叶于花后15d和30d涂抹外源生理活性物质:6%蔗糖和0.6%符氨酰胺混合溶液(C+N)、2%蔗糖和0.2%谷氨酰胺混合溶液(1/3C+1/3N)及12%蔗精和1.2%谷氨酰胺混合溶液(2C+2N).各浓度处理的C/N比值相同。统计正常播期铃龄50d和纤维加厚发育期(铃龄25~50d)日均温分别为28.5℃、28.1℃.晚播铃龄50d和纤维加厚发育期日均温分刖为22.9℃、21.4℃(超过了相应的临界温度21℃和18℃)。试验结果表明.晚播条件下,花后15dC+N处理以及花后30d 2C+2N处理促进了氮和可溶性糖的运转.均使铃重增加最大,分别达0.40g和0.58g。3种浓度外源生理活性物质均增加了纤维素的累积量.且于花后30d促进了螺旋角(φ)和取向分布角(ψ)的优化.提高了纤维比强度.其中以2C+2N处理提高纤维比强度幅度最大.达1.45cN/tex。花后15d以1/3C+1/3N处理对提高纤维比强度最有利.达2.10cN/tex。  相似文献   
35.
苦皮藤素V是一种对昆虫具有毒杀活性的化合物,从植物苦皮藤(Celastrus angulatus Max)中分离出来。目前,已发现苦皮藤素V可与粘虫中肠液泡型ATP酶(V-ATPase)的H、B和a亚基结合,但是其具体作用机理还尚不清楚。本研究将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中表达得到的东方粘虫中肠V-ATPase A亚基突变体TSCA和V-ATPase B亚基包涵体洗涤、溶解后进行复性,获得可溶性AB亚基复合物后采用亲和层析纯化。将纯化好的AB亚基复合物测定H+K+-ATPase活性,证明其有ATP水解活性。随后,测定苦皮藤素V对复合物ATPase的抑制活性,发现加入苦皮藤素后,复合物ATPase活性降低。因此,其可能是通过抑制了AB亚基复合物的ATPase活性,从而产生了杀虫效果,证明AB亚基复合物为苦皮藤素V的潜在靶点之一。这为了解苦皮藤素与V ATPase相互作用机制打下了基础,也为进一步开发新型杀虫药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6.
高秆隐性恢复系(eR系)同原恢复系(R系)相比,分蘖力下降、生育期缩短,株高、穗颈、叶片长、倒一节间和倒二节间都显增长,使得eR系在制种时不必施用赤霉素。利用eR系组配的e-杂交稻同其不舍eui基因的原杂交稻相比,只有一个eui隐性单基因的差异,使e-杂交稻的株叶形态和构成产量因素同原杂交稻十分相似,且具有千粒重增大以及植株速生、快长、早熟等特点,使利用eR系组配的e-杂交稻具有一定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37.
RNA 肿瘤病毒,现在一般称之为反转录病毒,是一组动物病毒的总称。自1908年首先发现鸡白血病病毒,1911年发现鸡肉瘤病毒以后,RNA肿瘤病毒一直被认为是某些小鼠与禽类白血病和肉瘤的病因。最近几年,还发现反转录病毒在一些家养动物及猴子中也可引起肿瘤。反转录病毒分布广泛,不仅分布于不同的动物肿瘤中,而且也分布于正常的鸡与小鼠中。与大多数其它类型的动物病毒不同,反转录病毒的感染很少导致细胞的破坏。一般认为,病毒感染引起细胞的死亡,是细胞对外源性毒性因子的敏感性增高所致。然而肉瘤病毒感染的细胞转化为恶性细胞,可以传代,同时产生  相似文献   
38.
人降钙素受体胞外域是降钙素受体的药物靶点区域.本研究截取降钙素受体的N端胞外域22~140氨基酸残基区域,依据大肠杆菌偏爱密码子优化并人工合成基因,克隆至pET22b(+)载体,构建的表达质粒转入大肠杆菌BL21(DE3)中表达.表达产物经复性、纯化后进行受体-配体结合实验.结果表明,目的蛋白质绝大部分以包涵体形式存在.本研究探索出了一套高效的复性方法,经SDS-PAGE鉴定,纯化蛋白质为单一条带,质谱测定蛋白质分子量与理论分子量一致.复性后的蛋白质采用新的体外活性测定方法证实,有较强的结合鲑鱼降钙素(salmon calcitonin,sCT)的能力.这为其进一步的结构与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胃癌在体外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和与P-糖蛋白(P-glycoprotein Pgp)、谷胱甘肽S转移酶π(glutathione-S-transferase GST-π)和拓扑异构酶Ⅱ(topoisomeraseⅡ TopoⅡ)表达的关系。方法收集81例手术切除胃癌标本,制备单细胞悬液,分别加入HCPT、CDDP、ADM、5-Fu和MMC培养48h,用MTT比色法检测胃癌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免疫组化技术检测Pgp、GST-π和TopoⅡ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胃癌细胞对不同化疗药物敏感性不同:5-Fu(43.4±9.2)、CDDP(41.9±8.7)和HCPT(40.6±8.3)对胃癌细胞的抑制率与ADM(31.6±7.8)和MMC(28.7±7.3)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织中Pgp、GST-π和TopoⅡ蛋白的阳性率分别为61.33%、65.33%和68.00%。Pgp阳性者显示对ADM、HCPT有明显的体外耐药性(P0.05),GST-π在5-Fu、CDDP和MMC耐药组阳性率显著高于敏感组(P0.05),而TopoⅡ在HCPT、ADM和MMC耐药组中的表达显著低于敏感组(P0.05)。结论 Pgp、GST-π和TopoⅡ可以作为胃癌对化疗药物原发性耐药的标志,结合MTT药敏检测,有助于筛选有效化疗药物。  相似文献   
40.
宋圆圆  黄珂  石木标  陈敏  曾任森 《生态学杂志》2012,23(10):2728-2736
链霉菌属是绝大多数已知抗生素和一些重要活性物质的产生菌,它对高等植物是否具有化感作用尚缺乏研究. 从土壤中分离获得7个放线菌菌株,研究其对植物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 链霉菌6803菌株在固体和液体发酵培养时均强烈抑制油菜根和稗草根的生长, 其液体发酵液的5倍稀释液对油菜和稗草苗生长的抑制分别达到60.7%和61.3%. 常规形态与生理生化试验表明,该菌株属于链霉菌属金色类群; 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表明,该菌株为沙场链霉菌,基因序列相似性达到99.28%. 此菌株经过80~100 s紫外线照射筛选出的正突变菌株UV8024和UV100-2的10倍稀释发酵液对油菜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比原始菌株分别提高了37.5%和38.1%, 经过1%硫酸二乙酯诱变50 min筛选出的正突变菌株D507的10倍稀释发酵液对油菜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比原始菌株提高了29.8%. 链霉菌6803菌株对高等植物具有化感作用, 并可通过诱变育种提高其化感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