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1篇
  免费   86篇
  国内免费   24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162篇
  2011年   172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19篇
  2007年   108篇
  2006年   120篇
  2005年   104篇
  2004年   106篇
  2003年   86篇
  2002年   74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64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8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42篇
  1985年   34篇
  1984年   5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4篇
  1959年   7篇
  1958年   7篇
  1956年   3篇
  1955年   4篇
  1954年   7篇
  1953年   3篇
  1951年   7篇
  194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21.
祁连山地区植被特征及其分布规律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分析和讨论了祁连山地区主要植被类型及其分布特征。祁连山地区随着青藏高原的强烈隆升表现为整体抬升,植被具有明显的生态地理边缘效应特征和高原地带性规律。该区植被虽然受到四周的较大影响,但各类高寒植被占有绝对优势,表现出与青藏高原植被整体明显的相似性和广泛的一致性。另一方面,本区植被也有其特殊性及与高原面存在一些差异。因此,建议把祁连山地区做为青藏高原植被区的次一级独立单元  相似文献   
22.
5mg/L—10mg/L的茶碱在0℃─10℃变温条件下诱导野生毛尖蘑形成了实体原基。分析证明,此条件下毛尖蘑菌丝体呼吸强度提高,体内可溶性蛋白质增加,而DNA与RNA总量却稍有下降之势。本研究为珍品毛尖蘑人工驯化做了先导性工作。  相似文献   
23.
麻皮蝽和茶翅蝽对枣树的危害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宏伟  王彩敏 《昆虫知识》1993,30(4):225-228
在河南新郑枣区麻皮蝽1年发生1代。茶翅蝽1年1代,少数1年2代。它们对枣树的危害主要是造成缩果和落果,危害程度以茶翅蝽成虫>茶翅蝽若虫>麻皮蝽若虫>麻皮蝽成虫,对不同枣树品种危害有很强的选择性。防治主要抓成虫群集越冬时消灭,秋季树干束草可诱杀越冬成虫。对发生量大的地块可在若虫发生高峰期喷施40%水胺硫磷乳剂1500倍稀释液防冶。  相似文献   
24.
本文报道了采自湖北省的藁本属Ligusticum L.植物(伞形科Umbelliferae)1新变种,命名为 水藁本L.sinense var.hupehense.细胞学研究结果表明,新变种为二倍体植物,其核型公式为 2n=22=14m+8sm。本文提供了体细胞染色体全员照片,染色体参数及染色体模式图,还提供了水藁本与藁本L. sinense Oliv.的臂比曲线(Arm ratio curve,ARC)图解比较。  相似文献   
25.
在大多数致病菌中都存在群体感应系统,而群体感应抑制剂就是以此系统作为靶点,在不影响细菌生长的情况下阻断细菌生物被膜形成或抑制毒力基因表达,不易导致耐药性的产生,是一种理想的抗菌增效剂。分子对接作为虚拟筛选技术之一,其目标具体、效率高、成本低,是药物研发的重要手段。本文重点介绍了分子对接的主要模块及其在研究群体感应抑制剂中的进展。  相似文献   
26.
27.
28.
正常人各年龄组染色体着丝粒点(Cd)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本文运用本室改良的Cd-NOR银染技术对80例4个年龄组的正常中国人的Cd变化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 结果表明:(1)正常人随年龄增加,Cd消失的频率、Cd变异及Cd-NOR融合频率也相应增加,特别是Ⅲ、Ⅳ组(中、老年组)增加的频率尤为显著;(2)首次对Cd消失的过程提出了独特的观点,即Cd消失首先表现为Cd变小, 随着变小程度的加大,最终导致Cd消失;(3)在本研究中首次观察到单个Cd的现象,作者认为是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着丝一分为二的延迟现象。各年龄组间单Cd出现频率无统计学差异,同一年龄组中,2号染色体和1号染色体上单Cd出现频率显著高于理论值;(4)随年龄增高,Cd各项观察值的增高在男性与女性间未见明显的差异。 Abstract:The Cd variation of human chromosome in four groups of different age has been investigated.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frequencies of Cd disappearing,size variation and Cd-NOR fusion increased with the age rising,especially in the group of aged people.We suggest that the variation of Cd shows the size changes first,and then disappears completely.We also observed some cells in which a few chromosomes shows only a single Cd in centromeric region.Cd variation in different age groups h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ale and the female.  相似文献   
29.
棒状类细菌电击转化中多种条件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质粒PXZl0145电击转化不同棒状类细菌菌株,研究了影响电击转化效率的诸个因素,在含4%甘氨酸的培养基中生长至对数前期的菌体最适用于电击转化,当以同源DNA进行电击转化时,1.μgDNA中转化效率最高可达到8×1O6转化子,但用异源DNA时,转化效率要比前者低102~103倍。  相似文献   
30.
前言近年来,国内外医学界较多采用的切除人体足部第二跖骨,游离移植到手拇指部位的矫、整形外科手术的开展,使伤残手的功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改善,但对供区足术后功能评价却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促使人们去加以探索和研究。以往的研究工作仅限于定性的认识和分析,随着生物力学这门学科的崛起,使人们能运用新的观点和现代检测手段获取定量或半定量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本文试图对跖骨在站立姿势和步行中某一瞬间的应力分布和模拟切除Ⅱ跖骨后的应力变化对游离移植Ⅱ跖骨后足的负重功能进行初步的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