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3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考察了外源添加中间代谢产物、维生素B1和硫酸镁对大肠杆菌发酵产L-苯丙氨酸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1g/L柠檬酸三钠、1g/Lα-酮戊二酸、150mg/L维生素B1及3g/L硫酸镁均对L-苯丙氨酸的合成有利。根据构建的大肠杆菌合成L-苯丙氨酸的生化反应网络,利用代谢通量分析其原因。结果表明,这些物质的添加均可以调节G6P和PEP节点处的代谢通量分布,为L-苯丙氨酸的合成提供更多的前体物质赤藓糖四磷酸(E4P)、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和还原力NADPH。通过补料分批发酵实验得出,优化后菌体对总葡萄糖的消耗提高了24.49%,菌体终浓度提高了23.50%,L-苯丙氨酸的终浓度提高了62.87%,L-苯丙氨酸的收率提高了30.88%,乙酸的合成降低了56.51%。  相似文献   
152.
本研究利用位于河北省保定市的7年田间定位试验,探讨了4个磷水平(不施磷、70%优化施磷、优化施磷、130%优化施磷)对玉米-小麦轮作系统作物产量的影响,分析了作物磷素吸收和磷肥利用效率以及土壤磷盈亏的变化。结果表明: 长期(7年)施磷能够显著提高玉米和小麦产量及磷素吸收量,且玉米和小麦产量与磷素吸收量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抛物线变化趋势。各施磷水平下玉米季磷肥利用率高于小麦季,小麦季磷肥累积利用率呈现下降趋势,下降速率表现为优化施磷>70%优化施磷>130%优化施磷;玉米季磷肥累积利用率均呈现上升趋势,上升速率表现为优化施磷>70%优化施磷>130%优化施磷。长期不施磷条件下土壤表观磷盈亏量和累积磷盈亏量都表现为亏缺状态,施磷条件下土壤磷表现为盈余,且施磷量越高,累积年限越长,土壤磷盈余量越高。河北潮土在秸秆还田条件下小麦施磷量在105~150 kg·hm-2,玉米施磷量在63~90 kg·hm-2时,既能保证作物高产,又能使磷肥利用率保持在较高水平,减少磷素在土壤中的累积,降低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153.
目的:探索帕金森病(PD)的磁敏感加权成像(SWI)的表现。方法:34例帕金森病患者作为病例组和3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采用GE1.5T磁共振成像系统,行常规的快速自旋回波T1、T2加权像后,加扫三维磁敏感加权成像覆盖基底节区及中脑。使用SWI后处理软件在校正相位图上两次测量双侧尾状核头、苍白球、壳核、黑质、红核的相位值,最终的相位值取两次测量的平均值。结果:病例组患者黑质、壳核的相位值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D患者黑质及壳核铁沉积增加。病例组壳核的相位值与PD病程之间存在负相关。对照组中尾状核头、壳核、黑质相位值左侧低于右侧。结论:SWI是显示PD患者脑内铁沉积的有效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4.
微生物代谢组学是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相互补充,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其主要对细胞生长或生长周期某一时刻细胞内外所有低分子量代谢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直接反映了细胞的生理状态,对理解细胞功能十分重要。由于代谢物的复杂性,研究者需根据不同的目的及对象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对微生物代谢组学近年来的研究方法进行综述,包括样品处理、分析手段、数据分析,并讨论了微生物代谢组学在工业中的应用及所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55.
目的:揭示维药罗补甫克比日丸对糖尿病(DM)性勃起功能障碍(ED)大鼠性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取50只SD雄性大鼠,从中随机取7只设为正常对照(A)组,余43只行腹腔注射链尿佐菌素(STZ)制造DM动物模型,未成模者为STZ组,成模者用阿朴吗啡(APO)筛选DM性ED模型,并将其随机分为DM性ED对照组、药罗补甫克比日丸(C)组、胰岛素(D)组、联用(E)组,未成ED模者为DM(F)组,共7组。药物干预6周后,检测外周血中性激素水平。结果:正常对照(A)组、DM性ED胰岛素(D)组、DM性ED联用(E)组、STZ(G)组睾酮(T)水平显著高于DM性ED对照(B)组、DM性ED伊木萨克(C)组、DM(F)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正常对照(A)组、STZ(G)组促黄体生成激素(LH)水平显著低于DM性ED伊木萨克(C)组、DM性ED联用(E)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DM性ED对照(B)组、DM性ED补甫克比日丸(C)组促卵泡刺激素(FSH)水平显著低于DM性ED胰岛素(D)组、DM性ED联用(E)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结论:维药罗补甫克比日丸可显著改善DM性ED大鼠睾酮水平,且与胰岛素联用优于单用,维药罗补甫克比日丸治疗DM性ED的作用机制可能与T、LH、FSH含量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56.
目的:揭示维药罗补甫克比日丸对糖尿病(DM)性勃起功能障碍(ED)大鼠阴茎组织中一氧化氮合酶(NOS)含量的影响。方法:取50只SD雄性大鼠,从中随机取7只设为正常对照(A)组,余43只行腹腔注射链尿佐菌素(STZ)制造DM动物模型,未成模者为STZ(G)组,成模者用阿朴吗啡(APO)筛选DM性ED模型,并将其随机分为DM性ED对照(B)组、罗补甫克比日丸(C)组、胰岛素(D)组、联用(E)组,未成ED模者为DM(F)组,共7组。药物干预6周后,检测阴茎组织中NOS含量及外周血中睾酮(T)水平,并显微镜下观察大鼠阴茎组织结构的变化。结果:正常对照(A)组、DM性ED胰岛素(D)组、DM性ED联用(E)组、STZ(G)组NOS、T水平显著高于DM性ED对照(B)组、DM性ED罗补甫克比日丸(C)组、DM(F)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HE染色,正常对照(A)组、DM性ED胰岛素(D)组、DM性ED联用(E)组、STZ(G)组大鼠阴茎海绵体结构正常;DM性ED对照(B)组、DM性ED罗补甫克比日丸(C)组、DM(F)组阴茎平滑肌细胞数量减少,平滑肌细胞分布杂乱,内皮细胞明显破坏,胶原纤维大量增生,阴茎间质组织内微小血管管壁变厚,血管管腔不规则、狭窄或闭塞。结论:维药罗补甫克比日丸与胰岛素联用可显著改善DM性ED大鼠NOS、T水平。  相似文献   
157.
RNA沉默技术作为探索基因功能的实验手段应用于多种生物.以编码酿酒酵母NADPH依赖型醛糖还原酶的GRE3基因为对象,检测酿酒酵母双链RNA介导的基因沉默效应.以pESC-LEU为骨架,构建重组质粒psiLENT-GRE3并用于转化酿酒酵母YPH499.用RT-PCR检测到诱导1 kb RNA双螺旋和136 bp loop结构引起的GRE3基因表达下调.结果表明,双链RNA介导的基因沉默技术,能够用作降低酿酒酵母某一特定基因表达水平的工具.并有助于理解芽殖酵母的RNA干扰现象.  相似文献   
158.
目的:实现重组牛促卵泡激素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方法:依据毕赤酵母的密码子偏爱性设计并利用PCR方法合成了牛促卵泡激素的α亚基和带有6×his-tag的β亚基相应的DNA序列,构建表达载体pHIL-S-bFSH,转化毕赤酵母,表达蛋白进行ELISA定量和Western blot鉴定。结果:重组牛促卵泡激素的表达量为0.26mg/L,Western blot鉴定分子量为35kDa。结论:在毕赤酵母中实现了具有免疫源活性的重组牛促卵泡激素的表达。  相似文献   
159.
目的:获得白地霉脂肪酶发酵的最优条件。方法:采用摇床培养的方法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筛选,结果:最适产酶条件为:豆油作碳源,蛋白胨作氮源,PEG600为表面活性剂,添加MgSO4、FeSO4、ZnSO4,pH8.7培养48h。采用双水相萃取和凝胶过滤两步纯化得到电泳均一的脂肪酶,纯化倍数达到72.2倍,其相对分子量约为38±1kDa。结论:得出采用双水相萃取脂肪酶的方法比较理想,该研究为新疆天山一号冰川白地霉脂肪酶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0.
马兜铃酸类物质(aristolochic acids, AAs)由于具有不可逆转的肾脏毒性被列为I级致癌物,主要来自马兜铃属、细辛属等马兜铃科植物.目前,一些含AAs植物仍作为传统药物使用,甚至用于食品行业,对公众健康的利益-风险评估值得关注.本文综述了AAs的基本化学结构、含AAs中药及其基原物种鉴定、AAs含量检测方法及生物合成调控等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提出控制AAs的方案和建议:对潜在含AAs中药进行系统性质量评价研究;强化流行病学调查,指导公众健康生活;寻找含AAs药材的替代品;深入研究AAs生物合成途径,降低中药材和中成药AAs含量等.本文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制定政策提供依据,为科研人员进行新药和食品研发提供参考,对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