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20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介绍了蜡革菌属Ceraceomyces及该属在中国的种类,其中北方蜡革菌Ceraceomyces borealis是中国新记录种,根据中国的材料对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显微结构绘图,同时给出了中国蜡革菌属5个种的检索表。  相似文献   
112.
报道了中国担子菌纲一新记录属——哈宁管菌属Henningsomyces,并对采集于云南省迪庆州香格里拉县千湖山冷杉倒木上的一新记录种雪白哈宁管菌Henningsomyces candidus进行了详细描述。该菌最典型的形态特征是担子果由许多白色小管直立排列而成,菌丝体为一体系,同时具有简单分隔和锁状联合,担孢子薄壁、光滑、近椭圆形,菌管口的菌丝呈明显的树状分枝。  相似文献   
113.
在对多孔菌发酵产物进行的活性筛选中,发现三色拟迷孔菌具有抗白假丝酵母、酿酒酵母、烟曲霉、黄曲霉等目标真菌活性。通过应用萃取、柱层析及HPLC等分离手段对其活性组分进行分离纯化,共获得3个化合物。根据波谱数据,化合物1-3的结构分别被鉴定为4-乙二醇基-8-羟基异香豆素、4-(2-羟乙酰基)-8-羟基异香豆素及4-乙二醇基-5,8-二羟基异香豆素。这3个异香豆素首次从拟迷孔菌属中分离得到,且化合物2为其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114.
目的探讨布拉酵母菌散联合非营养性吸吮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观察。方法选取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35例)和对照组(n=35例)。两组患儿喂养方案参照中国新生儿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指南进行。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加用布拉酵母菌散0.125 g/次,1次/d,鼻饲或奶瓶给药;并在喂奶前后予以早产儿型硅胶安抚奶嘴吸吮10~15 min。观察两组患儿症状消失时间、达全胃肠喂养时间及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并比较其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儿呕吐、腹胀消失时间、达全胃肠喂养时间及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7 d后,观察组患儿临床总有效率(94.29%)明显高于对照组(77.14%)(χ2=4.20,P0.05),观察组患儿总并发症的发生率(40.0%)明显低于对照组(65.7%)(χ2=4.20,P0.05)。结论布拉酵母菌散联合非营养性吸吮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较显著,能缩短患儿呕吐、腹胀消失时间,促进患儿体重增长,缩短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及达全胃肠喂养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15.
“亚东黑耳”是西藏近几年备受关注的一种特色野生珍稀食用菌,但对其分类学地位尚无定论。本文基于分子系统学和形态学研究了东亚、欧洲和北美洲与亚东黑耳相近的黑耳属标本,发现碟形黑耳Exidia recisa是个物种复合群,已知包括4个种,欧洲有碟形黑耳和浅波黑耳E. repanda两个种,北美洲有钝齿黑耳E. crenata,东亚的为1新种,本文将其描述为亚东黑耳Exidia yadongensis。这4个种在系统发育关系中相近,形态相似,但亚东黑耳的子实体边缘基本是全缘,担孢子大小为12-16×3-4μm (Q=3.62-3.83),而欧洲的碟形黑耳E. recisa和北美洲的钝齿黑耳E. crenata子实体边缘通常锯齿状,担孢子分别为13-15.5×2.8-3.8μm (Q=4.51)和12-14×3-4μm (Q=4.11),浅波黑耳E. repanda具有垫状至波浪状折叠的子实体,区别于其他3个种的盘状至耳状的子实体,其担孢子为12.7-15.7×2.8-3.7μm (Q=4.33-4.57)。此外,亚东黑耳具有树状分枝和叉形的子实层侧丝,但其他3个种只有树状分枝的子实层侧丝。尽管亚东黑耳广泛分布于东亚地区,但由于亚东黑耳的汉语名称已经在中国普遍使用,所以我们提出了上述拉丁学名。  相似文献   
116.
杜萍  吴翠萍  周丽伟  吴芳  戴玉成 《菌物学报》2020,39(8):1603-1606
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中包括了3种木材腐朽病原真菌,即松干基褐腐病菌Inonotus weirii (Murrill) Kotlaba et Pouzar、木层孔褐根腐病菌Phellinus noxius (Corner) G.H. Cunn.和橡胶白根病菌Rigidoporus lignosus (Klotzsch) Imaz.。基于国内外最新分子系统学研究,上述3种名称均发生了较大变化,为了适应进境林木检疫的需要及为今后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的更新做好技术储备,我们对这3种重要的对外检疫性林木病原菌的名称说明和更改如下:松干基褐腐病菌Inonotus weirii (Murrill) Kotlaba et Pouzar的拉丁学名应改为Coniferiporia weirii (Murrill) L.W. Zhou & Y.C. Dai,相应的汉语学名也应改为韦氏松柏卧孔菌;木层孔褐根腐病菌Phellinus noxius (Corner) G.H. Cunn.的拉丁学名应改为Pyrrhoderma noxium (Corner) L.W. Zhou & Y.C. Dai,相应的汉语学名也应改为有害红皮孔菌;橡胶白根病菌Rigidoporus lignosus (Klotzsch) Imaz.是小孔硬孔菌Rigidoporus microporus (Sw.) Overeem的同物异名,因此其名称应叫做小孔硬孔菌Rigidoporus microporus (Sw.) Overeem。另外,有害红皮孔菌 Pyrrhoderma noxium和小孔硬孔菌Rigidoporus microporus已经在我国广泛分布,因此今后在修订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时对有关有害生物种类进行增删应予以考虑。  相似文献   
117.
吴声华  戴玉成 《菌物学报》2020,39(5):781-794
桑黄的药用记载源自两千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中的「桑耳」,桑黄名称最早出自唐初甄权所著《药性论》。桑黄异于其他药用真菌之处是外观相似的种类多。两千年来多本古籍所记载之桑黄,乃不同人对于不同真菌种类的阐述,因为古代无能力研究显微特征以区分种类,亦无分子手段进行种类鉴定。现代桑黄的研究起于1968年日本学者发现桑黄的卓越抗癌能力。日、韩过去普遍以Phellinus linteus当作桑黄的拉丁学名。然而,中国学者在1998年发现P. linteus是中美洲的种类,亚洲并无分布。2012年发表真正的桑黄为新种Inonotus sanghuang,只长在桑树上。2016年发表桑黄及其相近种类属于新属:桑黄孔菌属Sanghuangporus,桑黄的拉丁学名因此改为Sanghuangporus sanghuang。桑黄孔菌属目前所知有14种,与生长的树种常具有专一性,只有桑树桑黄这一种长在桑树上。桑树桑黄的药理活性优于市售常见的杨树桑黄S. vaninii及暴马桑黄S. baumii。在中、日、韩广泛栽培的所谓桑黄子实体并非桑树桑黄,而是杨树桑黄(简称杨黄)。有鉴于桑树桑黄及杨树桑黄的优良保健功效及安全性,建议政府部门应尽早研究将这两种药用真菌收录于中国药典,纳入食品原料以及中药品,以促进民众健康和桑黄产业发展;并且应该明确规范这两种药用真菌产品的正确拉丁学名及中文名称。  相似文献   
118.
本文对世界范围内的软齿菌属种类进行了研究,并发现无囊软齿菌Dentipellis acystidiatata为一新种,且对该种进行了详细描述。该种的主要特征是子实层体齿状、单系菌丝系统、无囊状体和胶化菌丝、担孢子小(4.1-5.2×2.4-3.2μm)、表面粗糙、具淀粉质反应。对软齿菌属的种类进行了总结,并给出了该属所有种类的检索表。  相似文献   
119.
自1978年以来作者比较系统的进行了中国灵芝科(Ganodermataceae)的分类研究。于1981年“中国灵芝”一书中报道了53种1变种和l变型。除前两个种下分类单位已承认为种 外,后又陆续报道了30种。目前共报道了中国灵芝科85种。随着各国专家对灵芝科分类研究的不断进展,对于过去记载的种类,其中一部分种类已进行了考证,重新作了订正,作者也正在对中国灵芝科的种类进行订正。参考了Steyaert(1980)和Corner 1983)以及其他作者的重要文献,对现有8种进行了订正。本文共报道11种,其中有3新种。它们是坝王岭灵芝(Ganoderma bawanglingense Zhao et X. Q. Zhang),江西假芝(Amauroderma jiangxiense Zhao et X.Q.Zhang)和五指山假芝(A. wuzhishanense Zhao)。本文研究标本全部保藏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室。  相似文献   
120.
本文是作者中国灵芝科的分类研究 V 的续篇。在过去作者除已报道了中国灵芝科71种和1变型外,本文又报道了4个新种。它们是:吊罗山树舌Ganoderma diaoluoshanense Zhao et x.Q Zhang;三明树舌 G.sanmi-ngense Zhao et x.Q.Zhang;桂南灵芝 G.guinanense Zhao et X.Q.Zhang;大瑶山假芝 Amauroderma dayaoshanense Zhao et x.Q.Zhang以上所引证的标本都保藏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