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8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6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51.
磷肥对花生根系形态、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池栽, 测定不同施磷量对花生(Arachis hypogaea)根系性状、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1)结荚中期, 根系总长度、体积、表面积及根尖数量均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 在施磷30-90 kg·hm-2范围内, 施磷比不施磷4项指标分别增加3.5%-20.7%、9.3%-21.9%、9.7%-20.3%和12.6%-21.4%。特别是当施磷量超过60 kg·hm-2时, 上述4项指标均显著高于不施磷处理; 施磷可使根系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 3种酶活性分别提高12.7%-20.6%、14.8%-36.8%和17.0%-41.8%, 丙二醛(MDA)含量降低8.4%-19.5%, 根系活力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提高10.4%-25.0%、29.2%-53.5%; 同时, 施磷可使单株根瘤数量和鲜重分别增加10.7%-21.7%和22.6%-35.6%。(2)收获期, 除MDA含量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 SOD、POD和CAT活性, 根系活力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随施磷量增加而呈降低趋势, 但多数指标施磷与不施磷及不同施磷量之间差异不显著。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与施磷后花生荚果库容增大, 对光合产物需求量增加, 导致植株和根系营养不良, 加速衰老有关。(3)花生单株结果数、生物产量、经济系数、出米率及产量均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 其中产量的增加主要是通过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协同提高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52.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途径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对吗啡硬膜外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选择200例(ASAⅠ-Ⅱ)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腹式子宫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A、B、C、D四组(n=50),各组均给以硬膜外注射2.5 mg吗啡作为术后镇痛治疗的同时,A组静脉注射安慰剂(生理盐水),B组静脉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10 mg,C组静脉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5 mg,D组硬膜外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5 mg及静脉注射安慰剂(生理盐水),以上均以5 mL作为注射容积。观察和比较术后24 h内各组恶心和呕吐(PONV)、皮肤瘙痒、补救镇痛、呼吸抑制的发生率、排气时间和补救镇痛时间。结果:B、C、D三组的PONV总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P0.0083),而B、C、D三组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083);A、B、C、D四组间恶心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而D组呕吐的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P0.0083);B组皮肤瘙痒的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P0.0083);四组患者的VAS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均达到满意的镇痛效果(P0.05)。四组患者补救镇痛的发生率、补救镇痛药量和排气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而C、D组的补救镇痛时间明显比A组延长(P0.0083),四组患者均未出现呼吸抑制。结论:地塞米松磷酸钠可降低吗啡硬膜外术后恶心和呕吐的发生率,延长补救镇痛时间;硬膜外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对降低呕吐的发生率更有效;静脉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10 mg可降低瘙痒的发生率,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联合支架植入术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8年3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内分泌科接受治疗的2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足的患者36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19例)和对照组(17例)。观察组19例患者中,14例行PTA术,4例行PTA+腔内支架植入术,1例行截肢术;对照组17例患者,全部采用传统方法进行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特点、临床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19例患者,共40条靶血管,实施PTA手术的成功率为87.5%。采用两种治疗方法 2周或4周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均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且均未观察到明显的不良反应。与对照组相比,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其临床症状的缓解率明显升高,其中在2周时介入治疗对麻木和紫绀症状的缓解尤其显著,和对照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管成形术介入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治疗效果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4.
双色FISH和DNA纤维FISH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构建了含毛细胞白血病相关的结构性倒位inv (5) (p13.1q13.3)的细胞系后,为了确定该新建细胞系在建株过程中其倒位断裂点关键区遗传物质是否发生改变,以生物素或地高辛标记的cCI5-216 和cCI5-267黏粒DNA为探针,进行染色体中期、间期和DNA纤维3种双色荧光原位杂交的分析。结果表明:该新建细胞系的3种双色荧光原位杂交结果,均与该细胞系的原代细胞的完全相同,证实了该细胞系倒位断裂点关键区的遗传物质结构未发生改变。该细胞系是揭示毛细胞白血病发病的分子机理的重要研究材料。  相似文献   
55.
汽车排气污染物的形成及危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汽车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造成汽车尾气对环境污染问题,研究表明:汽车所排放出的尾气成分非常复杂,其中主要污染物包括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它对人类健康及环境造成严重威胁,控制并降低汽车尾气的污染已成为世界性课题。  相似文献   
56.
老年人心血管系统的老化是很明显的,动脉硬化改变了后负荷以及左心室的形状.尽管左心室的心脏收缩功能仍然能够维持,但是左心室的舒张功能则大大改变.运动时老年人的心血管功能产生明显的改变,老年人可以通过运动训练改善心血管功能.老化引起心血管结构和功能改变,从而降低心脏疾病出现的阈值.对老年人在运动或休息时心血管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7.
ASB11参与胚胎神经祖细胞的发育、再生性肌发生以及泛素化等过程,但其机制仍不清楚。为了进一步研究斑马鱼Asb11基因的作用机制,本研究采用DNA免疫技术制备了ASB11多克隆抗体;利用斑马鱼Asb11的c DNA构建p CAGGS-P7/ASB11重组表达质粒,肌肉注射入6-8周龄的BALB/c小鼠体内,诱导抗原蛋白的表达和免疫应答的发生。结果显示,制备的p CAGGS-P7/ASB11重组质粒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将提取的抗血清进行Western-blot和免疫荧光检测,显示所制备的多克隆抗体抗体效价为1∶400,抗血清抗体能特异的结合ASB11蛋白。本研究为后续的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8.
转录因子GATA1对正常红系细胞的分化起着关键作用,其缺失导致原成红细胞的凋亡,其过表达则能抑制红系细胞晚期的分化。本研究为了进一步利用斑马鱼研究gata1基因在血液血管发育过程中的功能,通过反转录PCR(RT-PCR)扩增了斑马鱼gata1基因编码区序列,构建了真核表达质粒pCAGGS-P7/gata1,采用质粒DNA免疫技术的方法免疫了BALB/c小鼠,制备了斑马鱼GATA1蛋白多克隆抗体。实验结果表明:构建的真核表达重组质粒pCAGGS-P7/gata1 DNA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在免疫小鼠后所获得的抗血清抗体效价达1∶500。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检测表明,抗血清能特异型地识别GATA1蛋白。斑马鱼GATA1抗体成功制备为进一步的功能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59.
利用RT-PCR扩增获得拟南芥At RALF1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将其构建入携带His标签的原核表达载体p ET28b中,获得重组表达载体p ET28b-At RALF1,并将其转入到大肠杆菌BL21(DE3)中。随后在不同的IPTG浓度、温度和诱导时间条件下,进行At RALF1蛋白的表达研究,建立了At RALF1融合蛋白的高效表达体系。结果表明,在30℃、1 mmol/L IPTG的条件下诱导4 h,At RALF1融合蛋白的表达量最大。进一步用获得的At RALF1融合蛋白处理苗龄5 d的野生型拟南芥(Col-0)植株,发现其根的生长受到了抑制,表明我们获得了具有活性的At RALF1小肽,为进一步研究该小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0.
中国海岸带围垦遥感分析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吴文挺  田波  周云轩  舒敏彦  戚纤云  胥为 《生态学报》2016,36(16):5007-5016
海岸带围垦是沿海区域缓解人口增长与城镇扩张所带来土地压力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建国以来,中国大陆沿海围垦大量滨海湿地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所导致的土地需求,对滨海湿地的资源、生态和环境造成影响和胁迫。为掌握近35年来中国大陆沿海地区的围填海状况,以5a为间隔,选取1985—2010年间Landsat系列卫星影像数据,基于遥感与GIS技术,解译6个年份的围垦岸线,计算分析围垦面积,研究并提出围垦强度系数。结果表明,1985—2010年,中国大陆沿海共围垦土地755183 hm~2,年均围垦30207 hm~2,围垦强度达到1.7 hm~2a~(-1)km~(-1),围垦总量趋势表现先减少后增加。环渤海经济圈与长三角经济圈围垦强度最大,其围垦总量占到全国总体的85.7%。围垦的时空分布及其利用形式受沿海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和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