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4篇
  免费   77篇
  国内免费   17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65年   3篇
  1964年   3篇
  1963年   3篇
  1958年   2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51.
草害和虫害是造成水稻减产的两个重要因素,培育转基因抗除草剂、抗虫水稻是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分子鉴定结果表明,以恢复系R608为受体的遗传转化获得了3个独立转基因事件,其中1个为单拷贝转化体,命名为E1C608-3。用ELISA方法检测外源抗草甘膦和抗螟虫蛋白含量的结果表明,E1C608-3的T_2代分蘖期的根、茎、叶中EPSPS蛋白含量为120. 16~1 223. 28μg/g,CRY1C蛋白含量为1. 23~8. 72μg/g,且两个外源蛋白在不同器官中的表达量均表现为叶茎根(P 0. 01)。T_3代测定结果显示,E1C608-3转化体在秧苗期草甘膦的耐受浓度至少为16g/L,其耐受浓度至少是转化受体R608的16倍。T_3代抗虫实验结果显示,E1C608-3对稻纵卷叶螟幼虫平均致死率为95. 56%,表现出良好的螟虫抗性。T_4代农艺性状测定结果显示,E1C608-3与转化受体存在较大差异,但都处在水稻天然种质资源的变异范围之内。以上结果表明,E1C608-3是一个抗除草剂、抗螟虫的水稻新种质。  相似文献   
652.
1植物名称红斑秋海棠(Begonia rubropunctata S. H.Huang et Shui)。2材料类别初展幼叶、叶柄切段。3培养条件丛芽和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1)MS 6-BA 0.5 mg.L~(-1)(单位下同):(2)MS 6-BA 0.5 NAA 0.5;(3)MS 6-BA 2.0 NAA 0.5;(4)MS 6-BA 2.0 NAA 2.0:(5)MS 6-BA 5.0 NAA 0.5。增殖  相似文献   
653.
转录因子PU.1和KLF7在脂肪形成、造血分化、肿瘤发生和机体免疫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是两者在功能上是否具有相关性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研究PU.l和KLF7在小鼠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及相关性.利用RT-qPCR检测PU.1和KLF7在小鼠胃、肝脏、空肠、肺、腿肌、心脏、脂肪、胸肌、脾脏、肾脏和脑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表达相关性.结果显示,KLF7在肺、胃和脂肪中的表达量较高,PU.1在肺、肝脏和脾脏中的表达量较高;两个基因的表达呈极显著正相关(r=0.857,P=0.001).生物信息学预测显示,在KLF7的5'侧翼区共存在5个PU.1的结合位点,PU.1可能正调控KLF7基因的表达.本研究为深入研究PU.1和KLF7的功能及相互作用机制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654.
树皮是木本植物茎干最外层结构,具有保护茎干、养分储存与运输等重要作用。因此,树皮厚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功能性状,其变异不仅影响树皮的各种生态功能,还能影响群落构建与物种共存。然而,以往对树皮厚度的研究集中于火灾易发生态系统,对火灾不易发生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研究仍较缺乏。测量了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内树种的树皮厚度,并检验了总树皮厚度、内树皮厚度与外树皮厚度在各分类群间以及功能群间的差异。结果发现:1)39个树种807个个体的总树皮厚度、内树皮厚度与外树皮厚度均值分别为1.90 mm、1.38 mm和0.54 mm。漆树科(Anacardiaceae)、杨梅科(Myricaceae)以及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代表类群壳斗科(Fagaceae)、山茶科(Theaceae)的树皮厚度较大。短柄枹(Quercus serrata)、木荷(Schima superba)、小叶青冈(Cyclobalanopsis myrsinifolia)等树种的树皮厚度较大。2)种间、科间的各树皮厚度差异均显著。不同功能类群间,乔木类群的各树皮厚度均较灌木类群大,常绿类群的各树皮厚度均较落叶类群大(内树皮厚度除外)。本次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火灾易发生态系统中的树皮厚度,古田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内的树皮厚度相对较薄,表明这些森林树种对当地湿润气候的适应性。同时,树皮厚度在各种分类水平与功能群水平间的显著变异,反映了群落内不同生态策略的共存。  相似文献   
655.
Angucycline/angucyclinone类天然产物是Ⅱ型聚酮类化合物中一个庞大的家族,其产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由于这类化合物具有丰富的生物活性和独特的化学结构,吸引了众多科学家的浓厚兴趣。随着合成生物学的发展和特殊环境来源放线菌资源的开发,不断有新骨架的angucycline/angucyclinone类天然产物被发现,极大地丰富了这一家族天然产物的结构多样性。本文对2010–2020年期间,利用改变培养条件、基因改造、基因组挖掘、活性导向、特殊环境来源放线菌培养等不同策略从放线菌中所发现的新型angucycline/angucyclinone类化合物进行综述,并对合成生物学方法在这类化合物的发现和开发中的作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56.
为探究羊肚菌继代培养代数同菌种退化的关系,对梯棱羊肚菌菌丝体进行继代培养,并对各代菌丝显微形态、菌落形态、菌丝生长速度和胞外酶活性进行观察和测定,以揭示母种的频繁继代与菌种退化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继代培养代数的增加,菌丝生长速度、菌丝显微形态、菌落形态以及酶活性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要保持菌种的优良性状及活性,继代代数少于6代为宜.其中,继代1代(G1代)在22℃条件下,菌丝体的生长速度呈稳定上升趋势,菌丝浓密度均一,主干菌丝与侧生菌丝间的分叉约为45°,可以形成大量的菌核,且酶活力最强.  相似文献   
657.
658.
小泡运输介导的先天免疫在植物防卫中起重要作用。采用定量PCR和生物信息学的方法,该研究揭示两种不同的小泡运输类型分别在花生黄曲霉抗性品种C20R和敏感品种TFR发育的种子中起主要作用。VAMP726和RMR是黄曲霉抗性品种C20R中主要的小泡运输组分,VSRs VTI1a,b是黄曲霉敏感品种TFR中主要的小泡运输组分。在果实发育过程中,这些小泡运输组分的转录动态在整体转录组水平分别与相应的花生黄曲霉抗性品种C20R和敏感品种TFR差异表达的一系列基因表达趋势一致。因此,我们认为两类不同组合的小泡运输分别在黄曲霉抗性品种C20R和敏感品种TFR果实发育中起着主要运输作用,与发育中转录组水平基因表达的差异一致。这种差异早在蛋白质合成结束和运输起始阶段就已经显示,导致果实代谢和发育方向的差异,造就黄曲霉抗性的不同。  相似文献   
659.
为探讨水稻(Oryza sativa)组蛋白脱乙酰化酶基因HDA705的功能和表达特性,根据NCBI上登录的水稻HDA705基因(GenBank登录号:AK111861)的序列,克隆了5′端2 kb的启动子片段proHDA705,并构建了proHDA705:GUS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化水稻,并获得了转基因株系。GUS检测结果表明,proHDA705仅在水稻的根、茎、叶及部分颖壳的表皮毛等器官中表达,而在花器官中不表达,这表明HDA705具有组织表达特异性。  相似文献   
660.
目的:TGF-β3广泛存在于骨组织、软骨组织中,能诱导体外培养的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分化、生长。TIMP-2能抑制MMP对软骨基质的降解,保护新生软骨组织。本实验探讨单纯TGF-β3和TGF-β3,TIMP-2联合转染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丝素蛋白壳聚糖/(silk fibrin/chitosan,SF/CS)生物支架植入动物体内修复兔膝关节软骨缺损的可行性及效果差异。方法:将新西兰大白兔20只分为4组,每组5只(支架组、未转染组、reAAV-TGF-β3转染组、reAAV-TGF-β3,reAAV-TIMP-2联合转染组)。在无菌条件下取兔第三代对数生长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用携带目的基因的重组腺相关病毒进行转染,将转染成功的BMSCs与SF-CS生物支架复合,分别植入兔膝关节软骨缺损处:未转染组植入SF-CS生物支架,未转染组植入未转染的BMSCs复合SF-CS生物支架,reAAV-TGF-β3转染组植入reAAV-TGF-β3转染的BMSCs复合SF-CS生物支架,reAAV-TGF-β3,TIMP-2联合转染组植入reAAV-TGF-β3,TIMP-2联合转染的BMSCs复合SF-CS生物支架。两月后处死家兔,肉眼观察以及HE染色评定缺损软骨修复情况。并进行软骨细胞特征性染色即甲苯胺蓝染色及II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鉴定。结果:两个月后除支架组外各实验组兔膝关节软骨缺损处均有软骨样物质形成,且联合转染组诱导的新生成分更接近缺损处周围正常软骨。联合转染组与reAAV-TGF-β3转染组;联合转染组与未转染组;reAAV-TGF-β3转染组与未转染组的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结果提示联合转染组软骨修复效果较单纯TGF-β3转染组更好。结论:单纯TGF-β3转染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兔膝关节软骨缺损有修复作用,TGF-β3与TIMP-2联合转染组修复缺损效果更明显,提示TIMP-2与TGF-β3具有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