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38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91.
记述中国卷甲螨科Phthiracaridae1新纪录属,霍卷甲螨属HoplophthiracarusJacot,1933以及3新纪录种,坑霍卷甲螨H.foveolatusAoki,1980,伊利诺斯霍卷甲螨H.illinoisensis(Ewing,1909)和热带霍卷甲螨H.tropicusMondal et Kundu,1988,附详细描述及特征图。研究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国家动物博物馆。  相似文献   
92.
对中国巢针蓟马属Caliothrips Daniel进行了分类记述,描述了1个中国新纪录种——海岛巢针蓟马Caliothrips insularis(Hood)。文中提供了该属属征及种检索表、地理分布及生物学;新纪录种的形态描述、寄主植物、分布、形态特征图和形态照片。研究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国家动物博物馆。  相似文献   
93.
过柱纯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玉米黄曲霉毒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硅镁净化柱纯化,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玉米(Zea mays)中的黄曲霉毒素,在短时间(10min)内实现了黄曲霉毒素主要组分B1、G1、B2和G2的分离,确定了它们的回归方程和检测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目前研究现状,分析了该方法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讨论了B1、G1、B2和G24种主要组分的出峰顺序。该试验结果将有助于高效液相色谱法在检测黄曲霉毒素应用中的日臻完善。  相似文献   
94.
记述了中国蚜科Aphididae长管蚜亚科Macrosiphinae 1新纪录属及1新纪录种,即水蚜属Hydaphias B(o)rner,1930,蓬子菜水蚜Hydaphias hofmanni B(o)rner,1950.提供了形态描述、寄主植物、分布及形态特征图.研究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动物标本馆.  相似文献   
95.
中国蚜科一新纪录属四新纪录种(同翅目,蚜总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中国蚜科Aphididae 1新纪录属4新纪录种,包括蚜亚科Aphidinae蚜属Aphis 2新纪录种:番樱桃蚜Aphis eugeniae van der Goot,1917和粉蚜居梨亚种Aphis farinosa yanagicola Matsumura,1917;长管蚜亚科Macrosiphinae 1新纪录属:微小瘤蚜属Micromyzella Eastop,1955;2新纪录种:犹太微小瘤蚜Micromyzella judenkoi (Carver,1965)和香蕉交脉蚜卡拉第亚种Pentalonia nigronervosa caladii van der Goot,1917.提供了形态记述、寄主植物、分布及形态特征图.研究标本保存在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  相似文献   
96.
扁蚜亚科(同翅目,扁蚜科)蚜虫地理分布格局初探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研究了扁蚜亚科Hormaphidinae(同翅目,扁蚜科)蚜虫的地理分布特点和现代分布格局.同时利用蚜虫与寄主植物的协同进化关系,结合古地理和古生物学等方面的资料,探讨了扁蚜亚科现代分布格局形成的可能原因.现代扁蚜亚科间断分布于欧亚大陆(欧洲与东亚)和北美.造成这种现代分布格局的可能原因是地球的构造运动和第四纪冰川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7.
蚜虫类昆虫生物学特性及蚜虫学研究现状(1)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形态特征、生活周期、食性、行为等角度系统介绍了蚜虫类昆虫的生物学特性:并从系统分类、物种多样性、生物地理学、分子系统学、行为学等方面报道了蚜虫学研究的现状。  相似文献   
98.
乔格侠  张广学 《昆虫学报》2003,46(3):345-350
提供了世界蚜科Aphididae蚜亚科Aphidinae缢管蚜亚族Rhopalosiphina 10个属的检索表。记述一个中国新记录种-超管二叉蚜Schizaphis hypersiphonata Basu, (1969) 1970。研究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动物标本馆、伊利诺伊大学Illinois Nature History Survey、美国农业部系统昆虫学实验室标本馆和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  相似文献   
99.
中国长角斑蚜族Calaphidini已知10属,桦斑蚜属Betacallis Matsumura,桦蚜属Betulaphis Glendennig,长角斑蚜属Calaphis Walsh,带斑蚜属Callipterinella van der Goot,刻斑蚜属Clethrobius Mordvilko,绵斑蚜属Eu-ceraphis Walker,单斑蚜属Monaphis Walker,新桦斑蚜属Neobetulaphis Basu,毛斑蚜属Symydobius Mordvilko,陶斑蚜属Taoia Quednau;2亚属,拟毛斑蚜亚属Symydobius(Antisymydobius),毛斑蚜亚属(指名亚属)Symydobius (s.str.);25种,桤木桦斑蚜Betacallis alnicolens Matsumura,光皮桦斑蚜B.luminiferus Zhang,四川桦斑蚜B.prunicola Basu,Ghosh et Raychaudhuri,栎桦斑蚜B.querciphaga Basu,Ghosh et Raychaudhuri,四瘤桦蚜Betu-laphis quadrituberculata (Kaltenbach)中国新纪录,光腹桦蚜B.pelei Hille Ris Lambers中国新纪录,居桦长角斑蚜Calaphis betulicola (Kaltenbaeh),相似长角斑蚜C.similis Quednau,带斑蚜Callipterinella calliptera (Hartig)中国新纪录,瘤带斑蚜Callipterinella tuberculata(von Heyden),毛刻斑蚜Clethrobius comes(Walker),赤杨刻斑蚜C.dryobius Chakrabarti et Raychaudhuri),短绵斑蚜Euceraphis betulae(Koch),桦绵斑蚜E.punctipennis (Zetterst-edt),触角单斑蚜Monaphis antennata (Kaltenbach),白新桦斑蚜Nebetulaphis alba Higuchi,河北新桦斑蚜N.hebeiensis(Zhang,Zhang et Zhong),裸新桦斑蚜N.pusilla Basu,缺带毛斑蚜Symydobius carefasciatus Qiao et Zhang,黑桦毛斑蚜S.kabae(Matsumura),少圈毛斑蚜S.paucisensorius Zhang,Zhang et Zhong,短毛毛斑蚜S.brevicapillus Qiao et Zhang,昙毛毛斑蚜S.fumus Qiao et Zhang,川西陶斑蚜Taoia chuansiensis(Tao),桤木陶斑蚜T.indica (Ghosh et Raychaudhuri)。提供了分属、分亚属及分种检索表,各属提供了鉴别特征,所有分类单元具有文献引证、寄主植物、地理分布和检视标本的记录。新纪录种有具体的形态记述和特征图。所有研究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动物标本馆。  相似文献   
100.
中国斑蚜科物种多样性及地理分布格局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从分类群的多样性、寄主植物多样性和地理分布多样性3个方面系统研究了中国斑蚜科蚜虫的物种多样性。分类群的多样性从亚科、属和种3个不同阶元进行了描述。寄主植物的多样性体现在:不同蚜虫类群寄主植物的丰富度,其中角斑蚜亚科的寄主最为丰富,包括14个科的植物;同类寄主植物上取食蚜虫的多样性,其中桦木科植物上有15个属的蚜虫取食。在地理分布上,斑蚜科在中国主要分布在古北界的4个区和东洋界的3个区,以古北界的成分占优势;而且华北区种类最为丰富,其次为东北区、华中区、华南区和蒙新区。属的分布类型可分为12种,分别为中国特有分布型、东亚特有分布型、古北界特有分布型、东洋界特有分布型、全北界分布型、全北界和澳洲界共有分布型、古北界和东洋界共有分布型、全北界和东洋界共有分布型、全北界和非洲界共有分布型、古北界、东洋界和非洲界共有分布型、东洋界和澳洲界共有分布型及东洋界、非洲界和澳洲界共有分布型,其中以东亚特有分布型为最丰富,有10个属;其次为全北界分布型,有7个属,同时中国的特有成分也相当高,涉及6个属。纵观整个中国斑蚜科属级阶元的分布类型,中国的斑蚜科以全北界成分为主,其次为东洋界成分。斑蚜科在中国的地理分布,由东向西,种类越来越贫乏,特别是青藏高原,种类很少;从南北向来看,以华北区为中心,向两边扩散,东北区、华南区和华中区种类都有所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