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38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21.
目的对视网膜锥体细胞退行性变(retinal cone degeneration,RCD)大鼠的主要脏器及血液、生化指标进行检测。方法随机选择BN(Brown Norway)-RCDF2代大鼠,视网膜电图鉴定,取静脉血检测生化指标,并对重要脏器进行准确称量。结果此大鼠脏器质量在雌雄之间除体重、大脑和肾差异有显著性外(P〈0.05),其余均无差异;脏器系数脑干和小脑雌性显著大于雄性(P〈0.01);生化指标碱性磷酸酶、葡萄糖、白蛋白、尿素氮、总蛋白雌性高于雄性,总胆固醇、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甘油三酯雌性低于雄性,其中雌性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雄性;雌性离子钙浓度显著高于雄性。结论BN-RCD大鼠基础生理值和生化参数均在正常范围内,其中一些参数在性别之间有差异,但与正常SD大鼠相比,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肌酐、钾离子差异显著,葡萄糖、甘油三酯、离子钙有差异。RCD大鼠为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突变模式动物。  相似文献   
22.
横断山区蚜虫区系的特异性与历史渊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文章系统分析了横断山区蚜虫区系的特异性,主要表现在:区系成分的复杂性、古北与东洋成分的交融性、区系组成的特有性和物种分布的间断性.进一步结合地质历史事件对横断山区蚜虫区系的历史渊源及其特异性演化进行了初步讨论.根据蚜虫类分布特点,建议古北区和东洋区在横断山区的分界线南移至丽江一线;横断山区蚜虫和其他地区的间隔分布可能是由地质历史上板块运动和青藏高原的隆升及第四纪冰期-间冰期的循环往复造成的;横断山区蚜虫区系是一个复合区系,同其他动物地理区划如新北区、澳洲区、非洲区等的蚜虫区系都有密切的历史渊源,青藏高原和横断山区的隆起及第四纪冰期-间冰期的循环往复又使得本区蚜虫区系有着独特的演化历程,从而造成了本区蚜虫区系的特有性.  相似文献   
23.
中国新纪录属--长角斑蚜属研究(同翅目:蚜科:角斑蚜亚科)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研究了中国蚜科Aphididae角斑蚜亚科Calaphidinae 1新纪录属-长角斑蚜属Calaphis Walsh,1863,记述2新纪录种,居桦长角斑蚜Calaphis betulicola(Kaltenbach,1843)和相似长角斑蚜Calaphis similis Quednau,1979。编制中国长角斑蚜属分种检索表,每种提供形态记述、寄主植物、分布及形态特征图。研究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动物标本馆。  相似文献   
24.
系统研究了中国的长大蚜属EulachnusdelGuercio ,190 9,共记述 12种 ,其中 1个新种 ,肖高山长大蚜E .similialticolaZhang ,sp .nov .;2种中国新记录种 :高山长大蚜E .alticolaB rner,1940和钉毛长大蚜E .tuberculostemmatus (Theobald ,1915 )。论文提供了该属的分种检索表 ,各种提供了寄主植物和地理分布 ,新种还提供了与其近缘种的示差鉴别。所有研究标本 ,包括模式标本均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动物标本馆  相似文献   
25.
中国刻斑蚜属分类研究(同翅目: 蚜科: 角斑蚜亚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中国蚜科Aphididae角斑蚜亚科Myzocallidinae的刻斑蚜属 Clethrobius Mordvilko,1928,记述了中国2新纪录种,毛刻斑蚜 C.comes(Walker,1848)和赤杨刻斑蚜C.dryobius Chakrabarti et Raychaudhuri,1976,编制了中国刻斑蚜属分种检索表,各种提供了寄主植物、分布及形态特征图。研究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动物标本馆。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加味射干麻黄汤对重度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脂质过氧化物(LPO)、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我院接诊的96例重度支气管哮喘患者进行研究,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48)和对照组(n=48),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异丙托溴铵溶液、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治疗,观察组联合加味射干麻黄汤治疗,均连续治疗4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肺功能、血清ECP、LPO及FeNO的变化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1.67%(44/4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92%(35/48)(P0.05);治疗后,两组各中医证候积分、肺功能、血清ECP、LPO及FeNO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5);中医证候积分中,观察组治疗后喘息、咳嗽、咳痰、胸闷、哮鸣音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肺功能中,观察组第1秒用力呼出量(FEV1)、FEV1/用力肺活量(FEV1/FVC)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呼气峰值流速(PEF)昼夜变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血清ECP、LPO及FeNO明显比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重度支气管哮喘患者中应用加味射干麻黄汤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肺功能及临床症状,其内在机制可能和调节气道慢性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反应,降低血清ECP、LOP及FeNO的表达相关,且用药安全性高,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27.
DNA条形编码在蚜虫类昆虫中的应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2003年提出的DNA条形编码技术给生物分类研究带来了空前的繁荣,众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分析和讨论.蚜虫类昆虫具有多型、转主寄生等复杂的生物学特性,其形态特征多有特化或退化,因此,DNA条形编码在蚜虫类昆虫中的应用必将给蚜虫分类学研究带来巨大的活力.文章总结了国际DNA条形编码技术的研究进展和现状,并展望了DNA条形编码在蚜虫类昆虫研究中应用的方向,该研究技术主要用于对蚜虫物种快速准确的鉴定、解决多型性问题、发现隐存分类单元,探讨蚜虫种间的系统发育关系、蚜虫与寄主植物的关系,解释蚜虫地理分布格局和推测近期分化物种的成因等.  相似文献   
28.
【目的】线粒体基因组分析已被应用于昆虫系统发育研究。本研究以蚜科Aphididae重要类群毛蚜亚科物种为代表,测定并比较分析了该类蚜虫的线粒体基因组特征,探讨了基于线粒体基因组信息的蚜虫系统发育关系重建。【方法】以毛蚜亚科三角枫多态毛蚜Periphyllus acerihabitans Zhang和针茅小毛蚜Chaetosiphella stipae Hille Ris Lambers,1947为研究对象,利用长短PCR相结合的方法测定线粒体基因组的序列,分析了基因组的基本特征;基于在线t RNAscan-SE Search Server搜索方法预测了t RNA的二级结构;基于12个物种(本研究获得的2个物种和10个Gen Bank上下载的物种数据)的蛋白编码基因(PCGs)序列,利用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重建了蚜科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两种毛蚜均获得了约94%的线粒体基因组数据,P.acerihabitans获得了14 908 bp,控制区为1 205 bp;C.stipae获得了13 893 bp,控制区为609 bp。两种毛蚜同时获得33个基因,包含接近完整的13个蛋白编码基因(PCGs)(nad5不完整),18个tRNA,2个rRNA基因;ka/ks值表明,C.stipae的进化速率更快。从基因组组成、基因排列顺序、核苷酸组成分析、密码子使用情况、t RNA二级结构等特征来分析,两种蚜虫线粒体基因组基本特征相似。系统发育重建结果表明毛蚜亚科、蚜亚科的单系性得到了支持,毛蚜亚科位于蚜科的基部位置。【结论】两种毛蚜线粒体基因组的基本特征相似,符合蚜虫线粒体基因组的一般特征,两种线粒体基因组的长度差异主要来自控制区长度的不同;系统发育重建支持毛蚜亚科与蚜亚科的单系性,毛蚜亚科位于蚜科较为基部的位置。研究结果为蚜虫类系统发育重建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9.
对榆梨绵蚜Eriosoma lanuginosum dilanuginosum Zhang,1980的干母,无翅干雌,有翅干雌,无翅侨蚜,有翅性母,雌,雄性蚜放卵进行了描述,除有翅干雌外,其余各型与卵均为首镒记述。所有研究用标本均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昆虫标本馆内。  相似文献   
30.
摘要 目的:观察柴胡解毒汤对实验性酒精性肝纤维化复合模型大鼠Col-IV、HA血清含量的影响。方法:通过采用酒、猪油混合灌胃诱导大鼠实验性酒精性肝纤维化复合模型,并分为柴胡解毒汤干预I组(简称干预I组)、柴胡解毒汤兼酒精高脂饮食组(简称干预II组)、酒精兼高脂饮食组(简称模型组)及空白对照组予以灌胃,最终取大鼠血清进行检测。称量大鼠体重,并用ELISA Kit法检测透明质酸(HA)和IV型胶原(Col-IV)的含量。结果:12周后,造模各组大鼠毛发灰暗,杂乱,消瘦,活动度减弱,大便溏稀。血清Col-IV、HA较空白对照组均有显著升高(P<0. 01),与模型组比较,干预I组和干预II组均下降明显(P<0.01)。干预I组、干预II组、模型组、空白对照组HA含量依次为219.17±41.64、184.89±22.83、249.32±34.60、123.48±25.85。Col-IV含量依次为9.59±1.81、12.57±1.41、19.71±6.04、7.62±5.36。结论:柴胡解毒汤可能通过抑制Col-IV、HA的表达水平,对大鼠实验性酒精性肝纤维化复合模型具有一定的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