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8篇
  2002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线粒体DNA( mtDNA)分析在揭示物种亲缘关系、遗传比较、系统进化和遗传结构等领域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海洋动物的遗传结构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介绍线粒体DNA的结构特征、多态性研究方法,并对其在海洋动物群体遗传结构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2.
摘要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麻醉在剖宫产麻醉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泌乳素、白细胞介素10(IL-10)及循环系统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6月-2021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剖宫产产妇,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试验组(n=61)和对照组(n=59)。对照组给予连续性硬膜外麻醉,试验组蛛网膜下腔麻醉。比较两组麻醉情况、泌乳素、IL-10、心率(HR)、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多巴胺(DA)水平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感觉阻滞起效、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感觉阻滞维持、运动阻滞维持时间均高于对照组(P<0.05);术前,试验组和对照组血清泌乳素、IL-10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术后,试验组血清泌乳素、IL-10均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试验组和对照组HR、SBP及DBP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术后,试验组和对照组HR、SBP及DBP均有所降低,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两组应激反应水平无显著性差异;术后试验组和对照组NE、E、DA水平均有所升高,且试验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4.92%、8.47%,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剖宫产中应用蛛网膜下腔麻醉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产妇泌乳素、IL-10水平。  相似文献   
83.
目的:比较舒芬太尼与芬太尼对机械通气(MV)患者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87例手术室MV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芬太尼组44例患者应用芬太尼镇痛,舒芬太尼组43例患者应用舒芬太尼镇痛,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前后心率(HR)、自主呼吸频率(RR)、平均动脉血压(MAP)及脉搏氧饱和度(Sp O2)基本生命指征变化,同时记录两组患者芬太尼、舒芬太尼及咪达唑仑用量,MV时间,持续镇痛时间,手术室滞留时间,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前后Ramsay评分。结果:1两组用药后1h(T1)及24 h(T2)HR、RR及MAP较用药前(T0)明显下降,Sp O2较T0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芬太尼组MAP在T1及T2时刻下降程度明显高于舒芬太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在T1时刻Ramsay评分较T0时刻明显升高,且舒芬太尼组升高程度明显高于芬太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达到较好镇痛效果水平时,舒芬太尼组患者镇痛药物用量及咪达唑仑用量均明显少于芬太尼组,且舒芬太尼组MV时间及手术室滞留时间明显短于芬太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持续镇痛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V患者使用舒芬太尼的镇痛镇静效果优于芬太尼,可有效节省咪达唑仑的使用量,缩短MV及手术室滞留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抗幽门螺杆菌(HP)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合并HP感染患者炎性标记物及再发心肌缺血事件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0月到2018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ACS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45,常规治疗)和观察组(n=45,常规治疗+抗HP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HP根除率、血清炎性标记物[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水平,记录再发心肌缺血事件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和HP根除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经治疗后血清CRP、IL-6、sICAM-1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且观察组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再发心肌缺血事件的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ACS合并HP感染患者采取抗HP治疗可更好地缓解患者体内的炎症反应,降低再发心肌缺血事件发生率的同时还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85.
86.
葎草水浸提物对外来入侵植物喜旱莲子草营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震  徐丽  王育鹏  李丹 《西北植物学报》2012,32(9):1844-1849
利用葎草地上和地下部分的水浸提物,对喜旱莲子草根茎的营养生长进行了室内生物测定,分析其形态和相应化感强度,以明确葎草对入侵植物喜旱莲子草营养生长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1)与葎草地上部分相比,葎草地下部分浸提物对喜旱莲子草的化感抑制强度更明显。(2)葎草地下部分能够明显抑制喜旱莲子草的叶片大小,0.1mg/L浓度下能比对照组显著减少40.21%。(3)葎草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浸提物对喜旱莲子草无性系小株枝条的节数无明显影响,但是浸提物对其根茎的分蘖力均具有明显抑制作用。(4)与葎草地上部分相比,其地下部分浸提物能较强抑制喜旱莲子草无性系小株高度。研究发现,葎草水提物能有效抑制喜旱莲子草的营养生长,有可能作为生物替代材料对喜旱莲子草进行替代控制。  相似文献   
87.
在青藏高原地区的低温条件下通过滚管技术分离了一类耐低温产甲烷菌,并利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产气活性。结果表明:这类甲烷菌最低产气温度为8℃,甲烷气体产生的高峰期在厌氧培养的第7 d;pH值与盐浓度对其产气活性均有影响,最佳条件为pH值7.0、盐度4%。  相似文献   
88.
研究模拟氮沉降增加对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的影响可以降低全球变化条件下土壤碳收支评估的不确定性。本研究用meta分析方法探讨了模拟氮沉降增加对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Q_(10))的影响。结果发现:模拟氮沉降增加整体上对Q_(10)影响不显著(0.49%),但显著降低了高原气候带生态系统Q_(10)(16.32%),显著增加了沼泽Q_(10)(38.19%)。效应大小与试验模拟的氮沉降量有一定关系,模拟氮沉降量小于50 kg·hm~(-2)·a~(-1)时Q_(10)增加2.59%,模拟氮沉降量为50~150和大于150 kg·hm~(-2)·a~(-1)时Q_(10)分别降低4.33%和1.61%。使用只含硝态氮的氮肥显著增加了Q_(10)(34.33%),而施加尿素的生态系统Q_(10)则显著降低(8.11%)。模拟氮沉降的时间超过15个月显著降低Q_(10)(19.24%)。模拟氮沉降影响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可能是由于氮通过影响土壤养分而影响了根系和土壤微生物的新陈代谢,进而影响土壤呼吸,使土壤呼吸对温度的敏感性不同。  相似文献   
89.
目的探讨K-B法抑菌圈内出现细菌单菌落的可能原因及其对药敏结果的影响。方法采用头孢他啶和美罗培南药敏纸片对革兰阴性菌株进行筛选,对抑菌圈内出现的细菌单菌落进行鉴定及药敏试验,并与原鉴定结果和药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从痰液,尿液,血液等临床标本分离的2 500株革兰阴性杆菌。55株在头孢他啶或美罗培南纸片抑菌圈内会出现肉眼可见的细菌单菌落,其中26株经过了菌落纯培养,出现异质性耐药23株,污染3株,29株未经过菌落纯培养,出现异质性耐药14株,污染15株。头孢他啶纸片筛选试验中,共有28株抑菌圈中菌株与原鉴定结果一致,但耐药表型及具体药敏结果均发生改变,其中7株阴沟肠杆菌氨曲南和头孢曲松药敏结果均从敏感变成耐药。美罗培南纸片筛选试验中,共有9株抑菌圈中菌株与与原鉴定结果一致,其中7株铜绿假单胞菌氨曲南从敏感变为中介,亚胺培南从中介变为耐药。结论本研究中,1.48%革兰阴性杆菌分离菌株会出现异质性耐药,菌落传代纯培养可以有效降低药敏操作过程中的污染。异质性耐药菌株的存在以及实验操作过程中的可能污染对病原菌体外药敏结果的影响,需要引起临床,特别是临床微生物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90.
徐丽  何念鹏  于贵瑞  赵航  柴华 《生态学报》2023,43(11):4359-4368
陆地生态系统有机碳储量通常指一定面积的植被、土壤和凋落物的有机碳存储量总和。准确评估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现状和变化,对于揭示全球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库的影响、指导政府决策者制定气候应对策略和评估现有措施的有效性等具有重要意义。地面观测数据是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变化评估的重要数据源之一,但目前除少数生态站开展了长期地面数据观测外,绝大多数地面观测数据呈现出多源化、相互不匹配、时间不连续等特点;因此,迫切需要发展科学、规范化的多源数据整合方法,将这些多源、分散的地面观测数据整编形成长期系统的地面动态观测数据集,提高数据资源价值。从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组分及其基本算法着手,系统梳理了植被和土壤碳储量估算中植被不同器官生物量和碳含量、土壤碳含量、土壤容重等关键参数的观测现状,并详细介绍了这些关键参数的科学推导方法。此外,也进一步讨论了多源地面观测碳储量数据整合的方法,并展望了该方法体系未来的发展方向,期待能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可借鉴的规范性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