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7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24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94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8篇
  1978年   2篇
  1975年   2篇
  1964年   2篇
  196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41.
本文在大鼠双侧颈总动脉闭塞的不完全性脑缺血模型上,观察了尼莫地平在脑缺血中对一氧化氮( N O) 和自由基的影响。发现尼莫地平显著降低脑缺血大鼠血清中乳酸脱氢酶( L D H) 活性,丙二醛( M D A)含量,增加 N O 含量。结果提示:尼莫地平对脑缺血大鼠的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抗脂质过氧化及增加 N O 有关。  相似文献   
142.
幼虫食物对甜菜夜蛾生长发育、繁殖及飞行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江幸福  罗礼智 《昆虫学报》1999,42(3):270-276
报道了人工饲料、圆白菜和玉米苗三种食物对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发育历期、蛹重以及成虫产卵和飞行能力的影响。幼虫取食人工饲料时发育历期最短,蛹最重(138 mg),产卵量最高(643粒);在12 h的吊飞测试中,成虫飞行距离最远(25.5 km),飞行时间最长(6.2 h),飞行超过10 km的个体占67.9%,超过5 h的占60.7%。幼虫取食玉米苗时发育历期最长,蛹最轻(52 mg),产卵量最低(416粒),成虫仅能飞行3.3 km,1.7 h,飞行超过10 km或5 h的个体均仅占4.2%,各项指标均显著低于人工饲料组。幼虫取食圆白菜时各项指标与人工饲料组基本相似(幼虫历期和蛹重除外),而显著优于玉米苗组(幼虫历期除外)。这些结果表明,幼虫食物对甜菜夜蛾的生长发育、产卵及飞行能力均有显著的影响,因而是影响其个体发育、种群增长及种群动态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由于取食本人工饲料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其它两种食料植物,因而可作为饲养甜菜夜蛾的实用饲料。  相似文献   
143.
【目的】实蝇类雄成虫对某些含有甲基丁香酚或覆盆子酮等特殊化合物的花类具有强烈的趋性。具有强烈气味的水果挥发物对果实蝇属昆虫的引诱作用尚未有研究。【方法】在杨桃园研究榴莲、菠萝蜜、菠萝及番荔枝4种新鲜水果气味对橘小实蝇的引诱作用,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质联用技术(GC-MS)提取并分析榴莲果肉挥发物成分。【结果】结果显示,榴莲果肉挥发物对橘小实蝇雄虫的引诱效果最显著;榴莲果肉挥发物共得到22个峰,鉴别到20种化合物。绝大部分为酯类物质(>90%),少数为醇类(0.50%)、醛类(0.45%)和含硫化合物(4.23%);诱捕试验显示,2-甲基丁酸乙酯对橘小实蝇雄虫的引诱数量显著高于2-甲基丁酸甲酯、丙酸丙酯、二甲基硫醚、辛酸乙酯、己酸甲酯以及榴莲鲜果肉。【结论】本试验结果将为下一步研发高效桔小实蝇引诱剂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4.
采用十倍稀释法对新疆尉犁县周边干旱-荒漠土壤进行荒漠微藻的分离纯化,并以18SrDNA作为分子标记进行分子系统学鉴定,对其中5株微藻生物学特性进行观察及生化成分含量的测定,为极端环境微藻资源的开发应用以及进一步探讨塔克拉玛干干旱-荒漠地区地质和生态环境演变史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共分离选出23株微藻,且分别属于绿囊藻属、马尔瓦尼亚属、小球藻属、原生管藻属和衣藻属等5个属,其中属于绿囊藻属的藻种最多(14株),占总分离藻种的60.87%。(2)5株微藻(每个属选1株)的生长曲线均呈典型的"S"形,最适生长温度为25~35℃。(3)成分分析结果显示,除XLD-M-4以外,其他4株微藻(XLD-B-4、XLD-B-6、XLD-B-9和XLDM-5等)的总蛋白含量均高于对照组CC-127,即分别等于CC-127的1.57、2.13、1.07和1.21倍;脂肪酸含量基本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其中18碳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异硬脂酸)含量最高达44.88%,其次是16碳饱和脂肪酸(13-甲基正十五烷酸),为37.88%。  相似文献   
145.
以从新疆富蕴县金属矿区土壤筛选出的抗重金属微藻F1为材料,测定在不同浓度(0、0.5、1.0、1.5和2.0mmol/L)Cu~(2+)胁迫下F1微藻叶绿素a、可溶性蛋白、MDA和谷胱甘肽(GSH)含量,以及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和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GCL)的活性,同时用红外光谱仪检测细胞壁上参与重金属螯合的官能团,用扫描电镜分析细胞壁上的离子交换情况,探讨F1土壤微藻对Cu~(2+)胁迫的耐受生理机制,为利用微藻生态修复技术去除污染区土壤重金属奠定基础。结果显示:(1)F1土壤微藻对Cu~(2+)具有较强的耐抗性。(2)F1土壤微藻细胞中参与吸附Cu~(2+)的基团分别为-OH、-CH2、-RCONH2和C-OH等。(3)F1土壤微藻在吸附Cu~(2+)的过程中,Cu~(2+)与细胞壁上的Al~(3+)、Fe~(2+)、Mg~(2+)、Ca~(2+)、K~+、Na~+和Zn~(2+)发生了交换。(4)藻细胞中的GSH和GSH-PX在F1土壤微藻耐受Cu~(2+)胁迫时起主要作用。研究认为,F1微藻种对Cu~(2+)的耐受性首先与其细胞壁外表细微结构及其离子交换特性有关,并且细胞壁上-OH、-CH_2、-RCONH_2和C-OH等化学基团起着重要作用,其次细胞内的谷胱甘肽以及谷胱甘肽相关酶类能够有效清除活性氧的过量积累,最终保护细胞免受重金属胁迫损伤。  相似文献   
146.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重型颅脑损伤(SCCI)对患者脑氧代谢、炎性因子及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8例SCC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4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乌司他丁滴注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第3 d、7 d的脑氧代谢(SjvO_2、CaO_2、A-vDO_2和CERO_2)、炎性因子(TNF-α、IL-6和IL-10)及肾功能(BUN和Cr)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SjvO_2、CaO_2、A-vDO_2、CERO_2、TNF-α、IL-6、IL-10、BUN和Cr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 d、7 d,观察组患者的SjvO_2、CaO_2和IL-10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A-vDO_2、CERO_2、TNF-α、IL-6、BUN和Cr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司他丁治疗SCCI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脑氧代谢、肾功能,减轻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47.
目的:掌握北京市某区南水北调通水前后农村地区自备井水中硝酸盐等主要指标含量及合格率的变化。方法:在某区农村地区5个乡镇设置29个自备井监测点,于2014年-2015年每年枯丰水期对出厂水和末梢水进行监测,监测指标为硝酸盐、氨氮、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耗氧量、pH值、硫酸盐、氯化物、氟化物。以2014年饮水监测结果作为南水北调前自备井水水质的基础数值,将南水北调后自备井水监测结果(2015年)与南水北调通水前(2014年)监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南水北调通水对农村自备井水硝酸盐等指标含量及变化原因。结果:自备井水硝酸盐含量由2014年的39.2 mg/L降低至2015年的35.9 mg/L,同时总硬度含量由621 mg/L降低至581 mg/L,pH由2014年的7.17升高至2015年的7.3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含量无明显变化。硝酸盐合格率由2014年的19.7%上升至2015年的33.6%(P0.05),其他指标合格率无明显变化。结论:2015年某区自备井水硝酸盐、总硬度含量下降,地下水水质呈优化现象,与南水北调有一定关联性,长期水质变化及健康影响需继续研究。  相似文献   
148.
为了了解我国两栖动物受威胁现状和致危因素, 进而制定相关的保护措施和开展国际合作, 本文依据中国两栖动物野生种群与生境现状, 利用《IUCN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和标准》(3.1版)和《IUCN物种红色名录标准在国家或地区的应用指南》(4.0版), 对中国已知的408种两栖动物的濒危状况进行了评估, 并编制了《中国两栖动物红色名录》。评估结果表明: 中国两栖动物有1种灭绝, 1种区域灭绝, 受威胁的两栖动物共计176种, 占评估物种总数的43.1%, 明显高于《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2015)的物种受威胁率(30.8%)。中国两栖动物特有种272种, 其中48.9%属于受威胁物种。中国两栖动物受威胁比例最高的目是有尾目(63.4%), 明显高于无尾目(39.0%); 受威胁比例最高的科是隐鳃鲵科(Cryptobranchidae) (仅有1种, 100%受威胁), 小鲵科(Hynobiidae) (86.7%)和叉舌蛙科(Dicroglossidae) (78.1%)。有11个省区的受威胁物种数占本省区两栖动物物种总数的30%及以上, 前3位分别是四川(40.8%)、广西(39.2%)和云南(37%)。中国大多数两栖动物物种分布在西南山地和华南地区, 以海拔2,000 m以下区域为主。栖息地退化或丧失、捕捉、环境污染列受威胁两栖动物致危因子的前3位。鉴于中国两栖动物区系的复杂性和独特性, 进一步加强两栖动物资源调查、种群和生境监测及相关科学研究, 仍是今后一段时期开展两栖动物多样性保护和濒危物种拯救行动的关键性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149.
以银杏外种皮提取物对几种蔬菜病原菌进行抑菌效果检测,结果表明,乙醇提取物、甲醇提取物的抑菌效果较好。乙醇提取物浓度为500 mg·mL-1时,抑菌效果除对甘蓝黑斑病菌为88.5%外,对白菜炭疽病菌、茄子立枯病菌、茄子白绢病菌、黄瓜枯萎病菌均为100%。甲醇提取物浓度为500 mg·mL-1时,对上述5种病菌的抑菌率均为100%。这为今后田间防治5种病菌及开发银杏植物源杀菌剂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0.
基于12S和16S rRNA序列的湍蛙属部分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定了湍蛙属 6个种共 10个种群 ,以及 4个外群种的线粒体 12S和 16SrRNA基因片段 ,比对后有94 0bp序列 ,发现 35 2个变异位点、 186个简约性位点。运用NJ法、MP法、ML法构建了系统关系树 ,各系统树一致表明内群为一单系群 ,分为两组 :第一组中 ,四川湍蛙两种群先聚合 ,再和棕点湍蛙聚为一支 ;第二组中 ,香港湍蛙和戴云湍蛙聚为一支 ,而香港大屿山离岛湍蛙种群首先与华南湍蛙相聚 ,再与武夷湍蛙构成姐妹支。研究结果表明 :香港地区增加 1种湍蛙分布 ;戴云湍蛙是一有效种 ;四川湍蛙的石棉和洪雅种群间遗传差异达到或超过其他种间的分歧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