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7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0 毫秒
31.
猕猴桃果实采后成熟过程中糖代谢及其调节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20℃下采后猕猴桃果实中淀粉酶活性快速上升于果实软化启动阶段,随着果实进入快速软化阶段,淀粉迅速水解,葡萄糖和果糖快速积累,SPS活性增加,酸性转化酶活性下降,蔗糖积累;至果实软化后期,SPS活性降低,蔗糖含量下降.AsA和低温可抑制淀粉酶活性、己糖积累、SPS活性上升和酸性转化酶活性下降,延缓蔗糖积累,相反,乙烯则可促进淀粉酶活性,加速淀粉降解和己糖积累进而直接或间接增加SPS活性,促使蔗糖积累.采后猕猴桃果实的SPS活性变化中有己糖激活效应和蔗糖反馈抑制效应.AsA、低温和乙烯等对糖代谢的调节主要是通过对SPS活性的影响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32.
大葱组织培养中玻璃苗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章丘大葱为试验材料,从形态组织学及生理生化等方面探讨了大葱试管苗玻璃化发生的可能机理。结果表明,玻璃苗形态组织结构与正常苗有很大差异,玻璃苗组织含水量增加,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增强,叶绿素总量、叶绿素a、叶绿素b、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均降低。玻璃苗酯酶同工酶谱带与正常苗相比,增加了一条带,同时缺少了两条带;可溶性蛋白电泳分析表明,玻璃苗与正常苗间也存在明显差异。可见,当外界环境条件不适宜植物生长需要时,植物体在基因表达水平上将会受到影响,表达产物的差异可引起生理代谢功能上的紊乱,从而导致形态结构的畸型,进而产生玻璃化苗。  相似文献   
33.
何首乌愈伤组织的诱导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研究了外植体、光暗条件、植物激素等因子对何首乌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以及 6 -BA和何首乌组织提取液对愈伤组织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 :茎段的愈伤组织诱导优于带侧芽茎段和叶片 ;光照有利于愈伤组织的诱导 ;4因子 4水平的正交实验表明 ,对何首乌茎段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2 ,4 -D >6 -BA >IBA >IAA ,最佳激素搭配是 :MS +2 ,4 -D 2mg L +6 -BA 1mg L +IBA1mg L或MS +2 ,4 -D 2mg L +6 -BA 2mg L +IAA 1mg L ;MS培养基中附加 6 -BA或组织提取液均促进愈伤组织的增殖。  相似文献   
34.
蜘蛛牵引丝蛋白cDNA的扩增、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蜘蛛是一种能在同一生物体内产生具有不同功能的多种丝的生物。蜘蛛丝的本质是蛋白质。牵引丝 (Draglinesilk)是由蜘蛛的主壶腹腺 (Majorampullate ,MA)产生的 ,其较高的抗张强度 (4× 10 9N m2 )与弹性 (35 % ) [1 ,2 ] ,使之成为一种有广阔应用前景的生物材料。目前 ,国外已有实验室通过构建cDNA文库的方法获得Nephilaclavipes中的两个牵引丝蛋白Spidroin1与Spidroin2的cDNA片段[3 ,4] ;但国内尚未见有相关报道。本文介绍的工作是利用简单便捷的PCR技术对牵引丝…  相似文献   
35.
草地螟第三个暴发周期的发生特点、成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分析了1949年以来草地螟3次周期性大暴发的原因。通过对1979-2001年康保县23年草地螟系统监测资料的分析,重点剖析了草地螟第3个暴发周期发生特点、成因,认为种群数量、气候和耕作制度是导致草地螟暴发的重要原因,并提出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36.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抗药性昆虫天敌的种类、抗性机制、抗性筛选、抗性遗传及抗性发展假说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7.
以臭柏为研究材料,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臭柏的叶绿体基因组进行测序,分析了臭柏叶绿体基因组结构特征及系统进化关系。结果表明:(1)臭柏叶绿体基因组由大单拷贝区、小单拷贝区和2个反向重复区构成,但反向重复区只有261bp;基因组全长157 739bp,包含119个基因,即82个蛋白编码基因、4个rRNA基因和33个tRNA基因,其中trnI-CAU和trnQ-UUG基因有2个拷贝,其他基因均为单拷贝,且多拷贝基因中仅trnQ-UUG位于反向重复区。(2)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臭柏叶绿体基因组共有42 579个密码子,其中编码亮氨酸Leu的数量最多,相对同义密码子使用度最高的为AGA/UUA;在臭柏叶绿体基因组中共预测到47个SSR位点,单核苷酸、二核苷酸和三核苷酸数目分别为38、1和3个;臭柏与其他刺柏属植物相比较,其基因组大小、基因组成及GC含量相近。(3)采用RAxML软件最大似然法对杨柳科、松科、蔷薇科和柏科等共31种植物构建的系统进化树表明,臭柏与刺柏属内Juniperus bermudiana亲缘关系相对较近,整个刺柏属植物分支为单系类群。该研究丰富了臭柏的遗传信息,为臭柏种质资源评价和保育、分子育种、SSR分子标记的开发、遗传多样性和群体谱系地理研究等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也为构建柏科植物的系统进化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38.
利用香烟烟雾暴露法建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小鼠模型,观察阿胶对模型小鼠气道重塑及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因子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其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作用机制。将24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是对照组、模型组和阿胶组,模型组利用香烟烟雾暴露法建立COPD小鼠模型,阿胶组在模型组基础上每日按照3 g/kg体重给予0.2 m L阿胶烊化液灌胃。12周后采用ELISA法检测肺泡灌洗液中MMP-2、MMP-9、TGF-β1蛋白水平,利用RT-PCR法检测肺组织中MMP-2、MMP-9、TGF-β1 m RNA水平。结果表明,模型组小鼠气道壁和平滑肌明显增厚,气道管腔狭窄,黏膜下层稍变宽,有部分上皮细胞脱落,气道周围有炎性细胞浸润,肺间质明显增厚,阿胶组上述改变较模型组明显改善;模型组肺脏MMP-2、MMP-9、TGF-β1 m RNA水平和蛋白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阿胶能显著降低肺泡灌洗液和肺脏组织中MMP-2、MMP-9、TGF-β1的表达水平(p0.01)。本研究表明香烟烟雾暴露会导致模型小鼠呼吸道和肺脏组织细胞外基质的降解和沉积失衡,造成气道重塑和肺实质破坏及间质增生,MMP-2、MMP-9、TGF-β1的异常表达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阿胶能通过调节MMP-2、MMP-9、TGF-β1的异常表达,有效抑制气道炎症和气道重塑的发生。  相似文献   
39.
为了研究普通杏的起源和不同品种群间的演化关系,以梅为组外对照,利用9对叶绿体SSR引物检测了来自不同品种群或野生类型的58份普通杏种质资源单倍型变化,并对单倍型网络演化进行了分析。共检测到22个等位基因,组成15个单倍型。普通杏以单倍型H01、H02和H03为优势单倍型,出现的频率分别为41.38%、17.24%和15.52%。除华南品种群外,其他品种群的栽培杏均以优势单倍型为主;西北地区的普通杏仅有单倍型H01、H02和H03,而新疆伊犁河谷的野生普通杏仅有2种单倍型H01和H02。同时,在东北品种群、华南品种群和西南地方品种中检测的单倍型数目均多于主栽产区。进一步对这些单倍型进行系统进化分析和网络图分析,发现所有单倍型可分为以H02为中心和以H01、H03为中心的2支,单倍型H01、H02位于网络图的中心。普通杏的叶绿体基因组进化较为保守,仅在较少部位产生了序列变异。在普通杏扩散过程中,边缘地区的种质资源不仅在基因组上存在着较多的基因渗透现象,而且其本身的基因组序列也产生了较多的适应性变异。  相似文献   
40.
滇东路南盆地的下第三系,一般统称为“路南群”,包括下渐新统和上始新统两组地层,是我国南方早第三纪地层对比的一个重要剖面。路南盆地过去发现的哺乳类化石,奇蹄类的种类最多。由于化石材料大都比较零散,或产地不肯定,因而引起对于该区早第三纪地层划分及动物群性质认识上的意见分歧。“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我们这里记述的化石,包括一些新的资料,多数有确实的地点记录,对过去的材料作了一些补充和修订。虽然材料还不十分丰富,但对了解地层时代,和某些奇蹄类性质,仍有一定帮助。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路南雷兽”的性质和时代的讨论;(2)摸类和原始犀类三个新种的记述;(3)几种獏和犀类形态方面的补充,包括原跑犀和特氏獏的下颊齿列,方齿始爪兽的前臼齿的性质,都是过去不知道的;(4)我国始新世几种奇蹄类的属、种的性质和分类位置的讨论。本文中记述的标本,全部是北京地质陈列馆胡承志同志在1957年采集的。标本照片是王哲夫同志摄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