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4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41.
NF-KB受体活化剂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for NF-KB ligand,RANKL)是调节破骨细胞生成的重要因子,它可在骨髓基质细胞中表达。矿化液(含10书mol/L地塞米松、10mmol/LB.甘油磷酸钠、50ug/ml L-抗坏血酸)能够诱导骨髓基质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为探讨矿化液及其主要成分地塞米松对大鼠原代骨髓基质细胞表达RANKL的影响,采用矿化液培养原代大鼠骨髓基质细胞48h,通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RANKL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矿化液和地塞米松在短期内均能增强鼠骨髓基质细胞RANKL的表达,提示地塞米松促进破骨细胞形成的分子机制可能与骨髓基质细胞RANKL表达的改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2.
开垦小叶章湿地植物物种多样性的自然恢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开垦小叶章湿地的恢复植被为对象,研究了不同自然恢复年限(5、8和12年)湿地植被的植物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经过一定年限的自然恢复,植被已经较初期发生了明显的群落演替;植物种类逐渐增加,优势种由旱生植物宽叶山蒿逐渐演变为湿生植物小叶章,样地之间的物种组成存在明显差异;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H)值和优势度指数Simpson(D)值变化较为复杂,H值逐渐降低,D值则是先降低,后升高;对于同以小叶章为优势种的2个样地而言,恢复年限为8年的湿地H值要高于恢复年限为12年的湿地;经过不同时间的恢复,恢复年限为5年和8年湿地植物群落的相似度系数为50%,恢复年限为5年和12年湿地植物群落的相似度系数为43%,说明3个恢复湿地植物群落的组成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其相似性缓慢下降.  相似文献   
143.
磁场处理番茄种子对其生理生化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弭晓菊  马跃 《植物研究》1999,19(1):68-74
磁场处理番茄种子观察种子的发芽率,幼苗的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变化,以及对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磁场强度在1000 ̄2000GS范围内,种子发芽率最高,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最高,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活性亦最高,磁场强度高于3000GS时,种子发芽率及其酶活性随之降低。  相似文献   
144.
中国社会经济快速转型背景下土地利用变化所引发的环境问题被广泛关注。以土地利用现状遥感监测数据和统计资料为数据源,借助ArcGIS和SIMCA-P软件平台,基于"三生"空间视角,通过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测度了1980-2018年甘肃省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并运用偏最小二乘法揭示生态环境质量演变的驱动机制。研究发现:(1)"三生"空间结构演化和地域分异显著。生产、生活空间集中分布于河西走廊、陇中和陇东黄土高原并呈扩张态势;生态空间主要分布于陇南山地、甘南高原、祁连山地和河西走廊以北地带且整体呈缩减趋势;生产、生活空间的增长源于对生态空间的侵占。(2)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和恶化趋势并存,整体上经历了先下降后上升的"U"形演化过程;空间上呈"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特征,空间格局演化具有明显的集聚性。(3)生态建设、科技进步等对生态环境改善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人口增加、社会消费水平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生态环境压力;对外贸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双面性。  相似文献   
145.
聚乙烯(polyethylene,PE)塑料是全球通用合成树脂中产量最丰富的品种,也是最难降解的塑料之一,其在环境中大量积累已造成严重的生态污染。传统的垃圾填埋、堆肥和焚烧处理技术难以满足生态环境的保护要求,生物降解是解决塑料污染问题的一种生态友好、成本低廉、前景可期的方法。本文对PE塑料的化学结构、降解微生物的种类、降解酶和代谢途径等方面进行了综述,结合国内外PE塑料生物降解的前沿和热点问题,建议重点开展高效降解菌株筛选、人工合成菌群构建、降解酶的挖掘与改造等方面的研究,为PE塑料生物降解研究提供路径选择和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46.
马文晓  陈弼致  孟春  王航 《微生物学报》2023,63(3):1243-1253
天然异胡椒醇作为一种植物来源香料,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目前国内外还未见利用大肠杆菌工程菌株转化生产异胡椒醇的报道。【目的】构建工程菌,采用生物合成方法获得天然香料异胡椒醇。【方法】对来自胡椒薄荷的细胞色素P450家族的柠檬烯-3-羟化酶(LIM3H)基因PM2进行改造,截短LIM3H的N端疏水区,分别添加17α短肽或2B1短肽增加其亲水性,采用CO差示光谱法检测LIM3H活性;将N端疏水区截短后的来自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的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基因(trATR)和修饰后LIM3H基因(Modi-LIM3H)融合后表达,最终以柠檬烯为底物进行全细胞转化。【结果】3种N端修饰LIM3H基因均检测到LIM3H表达和异胡椒醇生成,其中17α短肽修饰后的蛋白表达量最高,异胡椒醇产量达到1.94 mg/L。【结论】本研究在大肠杆菌中增加外源LIM3H与ATR,成功催化柠檬烯生成异胡椒醇,为天然异胡椒醇的生产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7.
作为新型荧光纳米材料的一员,碳点(Carbon Dots,CDs)因其良好的荧光稳定性,无光闪烁现象,低毒性,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可调控等优异的性能,在生物成像领域吸引了众多的关注。为了更系统地了解CDs生物成像研究的最新进展,方便科研人员掌握研究的动态,本文就CDs的生物成像研究进行了综述。本文在大量整理和分析最新有关CDs生物成像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对比各研究的优缺点和异同,对CDs在肿瘤细胞检测、磁共振成像等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有待解决的问题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