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74篇
  293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31.
摘要:目的 为了提高植物乳杆菌素LPC718的产量。方法 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利用响应面法对培养基成分进行优化。结果 单因素试验表明,产植物乳杆菌素LPC718最优碳源、氮源分别为蔗糖和聚蛋白胨,最适刺激因子为吐温80。Plackett-Burman试验表明,蔗糖、牛肉膏和硫酸镁是影响植物乳杆菌素LPC718产量的三个显著因子。Box-Benhnken试验确定了最适培养基成分为(g/L):蔗糖41.16,酵母粉5.00,聚蛋白胨10.00,牛肉膏20.49,七水硫酸镁1.13,磷酸氢二钾2.00,柠檬酸二铵5.00,乙酸钠5.00,硫酸锰0.25,吐温80 5.00 mL。在最适条件下所获抑菌圈直径为23.35 mm,与模型预期值接近,抑菌活性比优化前提高了72.96%。结论 获得了最佳培养基配方,为进一步在食品保鲜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32.
叶脉在维持叶片水分和光合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研究植物叶脉沿环境梯度的变化规律有利于从生理结构的角度探究植物叶片对环境变化的适应策略。以黄土高原中部为研究区域,沿水分和养分梯度从东向西选取10个取样点,涵盖了3种主要的植被带类型(森林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共获得519种植物叶片并测定其叶脉性状,包括叶脉密度(VLA,mm/mm2)、叶脉直径(VD,μm)和单位面积叶脉体积(VV,μm3/mm2),旨在探究不同脉型植物(包括网状脉、平行脉和单叶脉)叶脉性状的变异规律。结果表明:(1)黄土高原植物VD和VV沿经度增加减小,而VLA无明显变化(P>0.05)。(2)在不同脉型植物中VLA和VD的负相关关系只在网状脉和平行脉中存在,VLA和VV的正相关关系只在网状脉存在,VD和VV的正相关关系在不同脉型植物中均存在。(3)黄土高原自东向西随经度减小,网状脉植物的3种叶脉性状均显著增大(P<0.01),但变化趋势较弱(R2=0.02-0.07);平行脉VLA无显著变化,VD和VV显著减小(P<0.01);然而,单叶脉植物的3种叶脉性状均无显著变化(P>0.05)。(4)叶脉类型是影响叶脉性状变异的主要因素(解释度为27.84%-62.25%)。环境因子中,土壤因子(主要是土壤水分和养分含量)对3种叶脉性状的解释度(0.54%-2.91%)大于气候因子(0.02%-0.77%)。这些结果表明,不同脉型植物具有不同的适应策略,未来在研究叶脉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和变异规律时要考虑到叶脉类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233.
生物地磁响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球上的生物每时每刻都受到地球磁场的影响.本文从介绍磁场及地球磁场入手,详细阐述了生物对地球磁场的磁响应现象.从候鸟到厌氧细菌,大量生物已被证实可对磁场产生生理和行为响应,即表现为磁场影响生物的生理发育,且提供地磁信息作为"罗盘"与"地图",指导动物远距离迁徙或短距离扩散等.关于生物磁响应的机制,目前有两种假说得到广泛认可,即磁颗粒介导的磁受体假说和依赖光并基于自由基对的磁响应假说,而近期由中国科学家提出的磁蛋白生物指南针模型更是引起了广泛关注,但至今尚缺乏生物活体验证.目前,全球变化背景下的地磁场变化面临加剧风险,而国际上(尤其是国内)对生物磁响应现象的研究才刚刚起步,相关研究亟待深入开展,以便为应对地磁场变化提供基于生物磁响应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34.
毕赤酵母是目前最优秀的外源蛋白表达系统之一。本文着重对重组毕赤酵母甲醇利用表型(Mut+型、MutS型和Mut-型)、基因剂量对外源蛋白高效表达的影响机理进行综述。MutS型的比生长速率和蛋白产率比Mut+型低、发酵周期长、副产物(如乙醇、乙酸等)形成速率不同。外源基因拷贝数对外源蛋白的影响主要有三种情况:(1)高基因拷贝数对外源蛋白表达水平有明显的正效应作用;(2)基因拷贝数增加反而降低了表达水平,即负效应作用;(3)重组蛋白表达与基因剂正相关,之后则表现负相关关系,这可能与外源蛋白翻译后加工有关(如二硫键形成、折叠等),而与分子伴侣共表达可促进外源蛋白的高表达。  相似文献   
235.
通过参数相关性分析对豆油在发酵过程中的作用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微生物发酵过程中 ,为了供氧和增加物质与能量的传递 ,必须进行通气与搅拌 ,同时由于代谢气体的逸出及培养基中糖、蛋白质、代谢物等稳定泡沫的表面活性物质的存在 ,使发酵液中产生一定数量的泡沫 ,因而泡沫伴随在整个过程中。泡沫的存在对微生物发酵具有两方面的影响 ,一方面 ,泡沫过多会造成逃液与染菌 ,给生产带来损失 ,主要表现在 :(1)降低了发酵罐的装料系数 ;(2 )增加了菌体的非均一性 ,影响菌体的整体效果 ;(3)增加了染菌机会 ;(4)为减缓起泡而降低通气量或加入消泡剂会干扰工艺过程 ;(5 )消沫剂的加入将给提取工序带来困难[1] 。…  相似文献   
236.
甘蔗细茎野生种云南不同生态类型的RAPD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25个随机引物对来自云南不同生态类型的82份甘蔗细茎野生种(Saccharnm spontanenm L.)和4份国外种材料进行RAPD标记,结果表明:云南甘蔗细茎野生种不同生态类型的遗传变异较大,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低续度类型的遗传多样性明显高于高纬度类型,在相同的纬度范围内,随着海拔的升高,其多态性逐渐减少,基于分子聚类分析,86份材料被划分为8个不同群体,表现出明显的地理分布的特点,结果初步证明了云南甘蔗细茎野生种可能起源于云南南部低海拔,低纬度地区,而后逐渐向高海拔,高纬度的西北和东北部演化,扩散,提出了云南南部可能是野生甘蔗起源中心之一的观点。  相似文献   
237.
外源性物质提高精子受精能力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明  鲜红  朱庆  侯蓉  郑鸿培 《动物学杂志》2006,41(4):122-127
受精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精子必须具备良好的运动功能,同时需经获能和顶体反应才能实现受精。通过添加外源性物质,来改善精子体外存活时间,提高精子的运动能力,尤其是冷冻保存精子解冻后的受精能力,被认为是借助实验手段在体外改善精子功能,从而提高受精率的一个有效途径。可添加的外源性生物活性物质种类很多,通常有咖啡因、氨基多糖类物质、己酮可可碱、生殖激素类物质、细胞因子、维生素、抗氧化剂、牛黄酸和一些酶类物质等。本文对精子常用的外源性添加物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提出了寻找新的外源添加物质的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238.
于2004年5~6月和8~9月对若尔盖湿地的中国林蛙(Ranachensinensi)的肥满度进行了研究,发现其肥满度随季节、年龄、栖息生境的变化而呈现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保护和改善多样性生境是保护当地两栖类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239.
南京灵谷寺森林50年来的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进一步揭示北亚热带森林次生演替规律,于2002年5月在定点样带上沿用前人的方法,对南京灵谷寺森林进行了群落调查。通过比较1951、1981、2002年的定点样带资料,对灵谷寺森林的物种组成、多度、频度、重要值、种群结构以及物种多样性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50多年来,群落中立木株数相对基本稳定,但空间分布异质性逐渐增加,而林下苗木和灌木个体数波动幅度极大,由1951年的4 712株大幅上升至1981年的44 130株,到2002年又回落至7 372株。群落中物种数和建群种构成等都存在明显变化,物种数由1951年的75种下降到1981年的50种,2002年又上升为73种。物种多样性指数也存在波动,但目前尚未发现物种多样性指数有明显的上升或下降趋势。历经50多年的次生演替,早期人工针叶林中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逐渐衰退,首先被阳性落叶阔叶树,如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等取代,之后又被相对耐荫的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等树种所替代,一些常绿树种成功入侵,人工针叶林经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逐渐向地带性植被落叶 常绿阔叶混交林方向演替,其中立地条件较好地段的群落演替速度也较快。  相似文献   
240.
四川辖曼自然保护区是保护以黑颈鹤为主的珍禽和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区,是黑颈鹤最集中的繁殖地。通过我们的调查和结合历史文献该区岛类区有81种。属国家及国际间保护的鸟类有49种,占60.5%,其中国家Ⅰ组保护岛类有7种,Ⅱ级有15种域鸟类较为丰富且数量较大。从区系上看,古北界成分占绝对优势的65种占80.2%,东洋界4种占4.9%,广布种11种占13.6%。该区鸟类区系是由更新世北方区动物九发展而来,从晚更新世经草原或森林--草原鸟类发展到至今的高原湿地鸟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