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7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中华鲟天然群体蛋白质水平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阐明我国Ⅰ级珍稀水生保护动物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天然群体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特征,为其资源的监测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采用聚丙烯酰胺梯度凝胶电泳技术对中华鲟天然群体进行了蛋白质遗传多态性研究。共研究了15种蛋白质,有4种蛋白无活 性或活性很低,在有活性的11种蛋白中共测得26个座位;在26个座位中,只有1个座位(MDH-1)为多态座位。中华鲟多态座位比例(P)为3.90%,遗传杂合度(H)为0.04,均远 远低于其他鱼类P和H值的平均水平,说明中华鲟在蛋白质水平上的遗传变异较贫乏,与其他鲟鱼类的情况类似。  相似文献   
12.
用PCR技术扩增中华鲟(Acipensersinensis)线粒体DNA(mtDNA)控制区(D-loop)时,发现中华鲟天然群体内存在个体间和个体内的mtDNA长度变异现象。DNA测序表明,长度变异发生在mtDNAryloop靠近tRANpro的位置,由长约82碱基对(bp)的重复序列串联形成的。由个体内mtDNA长度变异造成的异质性个体比例为57.4%,非异质性(同质性)个体的比例为426%。非异质性个体间的mtDNA的大小也不一样,存在长度变异。在非异质性个体中,有2、3、4、5个串联重复序列形成的4种分子类型的情况,其重复序列出现的频率从高到低的循序是3→2→4→5。在异质性个体中,同一个体由2种不同分子组合的异质体最普通,占77.78%3种不同分子组合的频率次之,占18.520。4种不同分子组合的异质体比例最少,占3.70%。没有发现由5种不同分子组合的异质体。对所有异质体混合分析表明,各种类型的重复序列出现的比例与非异质体的类似,即分子大小(含重复序列数)从高到低的顺序为3→2→4→5→1。对47尾中华鲟的个体内和个体间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分析发现,有65.3%遗传变异表现在群体内的个体间,有347%的遗传变异表现在个体内。由mtDNA长度异质性造成的个体内的多样性是中华鳍物种遗传多样性的另一途径。  相似文献   
13.
采用 PCR技术和 DNA测序技术 ,发现了我国一级珍稀保护动物中华鲟 ( Acipensersinensis)线粒体 DNA( mt DNA)的控制区 ( D- loop)存在数目不等的串联重复序列 ,该重复序列造成了中华鲟广泛的异质性现象 .从分子水平进行了不同类型重复序列变化规律的研究 ,同时还初探了重复序列在我国其它几种鲟鱼类的存在情况 ,发现在白鲟 ( Psephurus gladius)、达氏鲟 ( A.dabryanus)和史氏鲟 ( A.schrenckii)均存在类似的重复序列结构 .序列比较分析表明 ,不同鲟鱼类重复序列在鲟鱼类进化过程中扮演着一定的角色 ,很有可能碱基差异大小与它们的亲缘关系的远近呈正相关 .  相似文献   
14.
鱼类染色体组工程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鱼类具有产卵量大、体外受精的特点,是进行染色体组工程(Genome Engineering)研究的理想材料。运用染色体组工程技术可诱导鱼类的雌核发育(Gynogenesis)、雄核发育(Androgenesis)和多倍体(Polyploid)。雌核发育、雄核发育不仅可以用于建立近交系、生物学基础理论研究,而且还可以用于鱼类的单性养殖。多倍体在提高鱼类的生长率、成活率、抗病力以及种群控制等方面具有很大潜力。  相似文献   
15.
中华鲟天然群体蛋白质水平遗传多样性贫乏的初步证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阐明我国Ⅰ级珍稀水生保护动物中华鲟天然群体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特征,为其资源的监测量民保护提供科学依据,采用聚丙烯酰胺梯度凝胶电泳技术对中华鲟天然群体进行了蛋白质遗传多态性研究。共研究了15种蛋白质,有4种蛋白无活呈活性很低,在有活性的11种蛋白中人测得26个座位;在26个座位中,只有1个座位(MDH-1)为多态座位。中华鲟多态座位比例(P)为3.90%,遗传杂合度(H)为0.04,均远远低于  相似文献   
16.
尽管古老的鲟形目鱼类的分类及系统演化一直是中外学者感兴趣的研究课题,但迄今仍有诸多谜团未解。其中,关于亚洲远东地区和北美地区的中吻鲟(Acipenser medirostris)的分类地位争论已久。长江水系的达式鲟(A.dabryanus)和中华鲟(A.sinensis)及其它鲟属(Acipenser)鱼类之间的亲缘关系近年来也有异议。为了给上述争议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作者测定了线粒体DNA(mtDNA)控制区 (D-loop) 的核苷酸序列,并进行了分子系统学和遗传差异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⑴UPGMA,NJ和MP分子系统学分析方法以及遗传差异分析都支持了亚洲远东地区中吻鲟和北美中吻鲟为一个有效种的观点;⑵同样研究方法并结合相关群体遗传资料表明,长江达式鲟与中华鲟关系最近,提出了达式鲟为中华鲟的一陆封类群的假说。最后,作者认为本文提出的观点和假说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证实。  相似文献   
17.
张四明  张亚平 《遗传学报》1999,26(5):489-496
用PCR技术扩增中华鲟线粒体DNA(mtDNA)控制区时,发现中华鲟天然群体现人存在个体间和个体内的mtDNA长度变异现象。DNA测序表明,长度变异发生在mtDNA D-loop靠近tRAN^pro的位置,由长约82碱基对(bp)的重复序列串联形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