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6篇
  免费   78篇
  国内免费   192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41.
摘要 目的:探析冠心病(CHD)合并肾功能不全(RI)应用冠状动脉心脏介入治疗(PCI)联合尼可地尔的临床疗效及对胱抑素C(Cys-C)、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9年6月~2021年6月就诊的86例CHD合并RI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3例。 两组均实施PCI治疗,对照组实施常规静脉水化处理,观察组联合尼可地尔治疗。对比两组PCI治疗前后24 h肾功能指标(Cys-C、NGAL)、血清炎性因子指标(高敏C反应蛋白 (hs-CRP)、白细胞介素 6 (IL-6))、心肌损伤指标(心肌肌钙蛋白I(cTnI)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CIN发生率(2.33%)、MACE率(2.33%)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6.28%、13.95%),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PCI治疗前Cys-C、NGAL、hs-CRP、IL-6、cTnI、CK- MB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Cys-C、NGAL、hs-CRP、IL-6升高幅度、组cTnI、CK- MB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PCI 联合尼可地尔应用于CHD合并RI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肾功能,降低炎症反应、心肌损伤,预防CIN发生。  相似文献   
42.
摘要 目的:探讨海藻酸钙对骨质疏松症大鼠骨骼肌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1,SDF-1)含量和骨密度的影响。方法:骨质疏松症大鼠(n=48)随机平分为三组-模型组、尼尔雌醇组与海藻酸钙组,在建模后1周后三组分别给予双蒸水、0.1 mg/100 g尼尔雌醇与37.5 mg/mL海藻酸钙/枸杞多糖凝胶微球水溶液灌胃治疗,1 次/d,检测大鼠骨骼肌SDF-1含量和骨密度变化情况。结果:(1)尼尔雌醇组与海藻酸钙组给药第4周与第8周的血清钙离子含量高于模型组(P<0.05),磷离子含量低于模型组(P<0.05),尼尔雌醇组与海藻酸钙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尼尔雌醇组与海藻酸钙组给药第4周与第8周的骨骼肌SDF-1含量低于模型组(P<0.05),海藻酸钙组低于尼尔雌醇组(P<0.05);(3)尼尔雌醇组与海藻酸钙组给药第4周与第8周的腰椎和股骨骨密度高于模型组(P<0.05),海藻酸钙组低于尼尔雌醇组(P<0.05);(4)尼尔雌醇组与海藻酸钙组给药第4周与第8周的股骨最大载荷、最大应力高于模型组(P<0.05),海藻酸钙组高于尼尔雌醇组(P<0.05);(5)海藻酸钙组造血细胞数量较多,骨皮质结构较完整,致密均匀粗壮,小梁数目明显增多,骨髓腔变小。结论:海藻酸钙在骨质疏松症大鼠的应用能抑制骨骼肌SDF-1的释放,有助于提高骨密度,改善骨生物力学指标,提高血清钙离子含量,降低磷离子含量。  相似文献   
43.
对5种方法提取生姜挥发油进行比较研究。采用水蒸气蒸馏法(steam distillation,SD)、酶辅助水蒸气蒸馏法(enzymatic hydrolysis-assisted steam distillation,EHSD)、超声辅助水蒸气蒸馏法(ultrasonic-assisted steam distillation,UASD)、微波辅助水蒸气蒸馏法(microwave-assisted steam distillation,MASD)、压榨法(squeezing,SQ)5种方法提取生姜挥发油,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测定化学成分。采用R语言平台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聚类热图分析,比较其成分特征是否存在差异。显微下观察所得生姜药渣的结构差异。水蒸气蒸馏法、酶辅助水蒸气蒸馏法、超声辅助水蒸气蒸馏法、微波辅助水蒸气蒸馏法4种方法得油率分别为0.18%、0.19%、0.21%、0.18%,经GC-MS测定,其所得挥发油成分相似,鉴定化合物59~65种;压榨法得油率为0.10%,鉴定化合物3种,分别为α-姜烯、β-水芹烯和6-姜烯酚。显微下观察,4种蒸馏法所得药渣单位面积下的油细胞数均少于压榨法。生姜挥发性成分可能受酶、超声、微波的作用而产生变化,以致不同提取方法所得挥发油化学成分及相对峰面积具有特征差异。压榨法可简便快捷地提取生姜中的α-姜烯、β-水芹烯及6-姜烯酚。本文为实际应用中生姜挥发油提取方法的选择及生姜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4.
为筛选紫玉兰‘红元宝’(Magnolia liliflora‘Hongyuanbao’)二次花芽分化阶段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该研究以‘红元宝’不同花芽分化时期的花芽和叶为材料,基于转录组数据,筛选出8个候选内参基因,即泛素酶基因(UBC)、肌动蛋白(ACT)、微管蛋白β链(β-TUB)、微管蛋白β-5链(β-TUB5)、微管蛋白α-3链(α-TUB3)、磷酸烯醇丙酮酸羧化酶(PEPC)、酰基载体蛋白2(ACP2)、酰基载体蛋白3(ACP3)。运用Primer Premier 5设计引物,简单克隆和熔解曲线验证引物特异性;利用qRT-PCR技术检测各个候选内参基因的表达情况,结合GeNorm、NormFinder、BestKeeper软件和RefFinder在线工具综合评估其表达稳定性,并通过目的基因TFL1的表达分析验证其可靠性。结果表明:(1)8个候选内参基因条带位置正确,熔解曲线呈单一峰,说明引物特异性良好。(2)β-TUB、β-TUB5和α-TUB3是‘红元宝’不同花芽分化时期较为稳定的内参基因,而UBC和ACT为稳定性最低的内参基因。(3)β-TUB5、α-TUB3、β-TUB及其组合的相对表达量趋于一致,而ACT和UBC并未对目的基因的表达量进行有效的标准化。因此,β-TUB、β-TUB5和α-TUB3可作为‘红元宝’二次花芽分化研究中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该研究结果将为木兰属植物二次成花分子调控机制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5.
为验证油蒿(Artemisia ordosica)作为宿主植物扩繁AM真菌的潜能, 试验选用了艾蒿、三叶草、黑麦草和紫花苜蓿4种植物为对照, 采用盆栽方法研究培养30 d、60 d、100 d后植物根围AM真菌孢子密度的变化, 测定了100 d后植物根系的真菌菌丝侵染率、丛枝侵染率, 并针对油蒿研究了不同类别土壤对其扩繁的影响, 分析孢子密度与土壤理化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 油蒿和艾蒿两种植物的菌丝侵染率平均值约达40%, 显著高于其它3种植物(23%— 25%), 表现出与AM真菌良好的共生性。以油蒿为宿主经过100 d扩繁后, 其根围孢子密度平均达57个·10g -1干土, 显著高于其它4种植物。油蒿扩繁最大值出现在60 d, 其它4种植物虽然孢子密度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但60 d— 100 d增长不显著, 建议60 d为AM真菌盆栽扩繁最佳期限。相关分析表明植物根围AM真菌孢子密度与真菌菌丝侵染率、土壤速效磷呈显著正相关, 但与土壤pH值呈负相关性。当选用油蒿为宿主植物分别4种土壤类型进行AM真菌扩繁时, 土壤养份较高的腐殖质土孢子密度最大。  相似文献   
46.
对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进行全面的标本采集并鉴定,发现6个广东新记录物种,分别为拟网藓[Syrrhopodon parasiticus (Sw. ex Brid.) Besch.]、拟透明凤尾藓(Fissidens bogoriensis M. Fleisch.)、微形凤尾藓东亚亚种[Fissidens closteri?subsp.?kiusiuensis (Sakurai) Z. Iwats.]、无边匐灯藓[Plagiomnium elimbatum?(M. Fleisch.) T. Kop.]、异叶小羽藓[Haplocladium larminatii (Broth. et Par.) Broth.]和东亚小羽藓[Haplocladium strictulum (Card.) Reim.]。  相似文献   
47.
【背景】大熊猫的肠道内微生物类群丰富,种群结构与宿主的年龄、生存环境、季节变化等因素有关,其中年龄是影响肠道菌群组成的重要因素之一。【目的】以不同年龄阶段的大熊猫粪便为研究对象,旨在了解不同年龄大熊猫肠道内芽孢杆菌的多样性,探究大熊猫肠道芽孢杆菌种类与年龄段之间的关系,并为优良益生菌剂的开发提供菌种资源。【方法】用稀释涂布法分离大熊猫粪便中的芽孢杆菌,对分离的菌株进行BOXA1R-PCR、16S rRNA基因系统发育及主成分分析,揭示大熊猫肠道中可培养芽孢杆菌的多样性;采用对峙生长法和药敏纸片琼脂扩散法分别检测菌株的抗菌能力和药敏性。【结果】从大熊猫粪便中共分离出90株芽孢杆菌,基于BOXA1R-PCR分析菌株的遗传多样性并从中选取41株代表菌株,经16Sr RNA基因测序分析后,结果显示归属于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萎缩芽孢杆菌(Bacillus atrophaeus)、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Bacillusmethylotrophicus)、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amyloliquefaciens)和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6个种;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大熊猫肠道芽孢杆菌种群组成与年龄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所有的供试菌株都具有纤维素降解潜力,大部分菌株对病原菌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除对青霉素具有耐药性外,供试菌株对常见的抗生素耐受性低。【结论】年龄是影响大熊猫肠道芽孢杆菌分布的重要因素,成年大熊猫肠道芽孢杆菌种类多样性最丰富,这为大熊猫益生菌制剂的开发提供了菌种资源。  相似文献   
48.
甲醇酵母是一种新的基因表达系统,有着许多突出的优点。多种重组蛋白已在甲醇酵母获得成功表达.该文综述几种甲醇酵母表达系统的特点和现状。  相似文献   
49.
哺乳动物早期胚胎体外培养所用各种化学成份明确的培养基是研究生命科学中一项重要技术。它已被常规用于研究胚胎早期发育,多种动物及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转基因动物,动物克隆等领域。介绍了用于移植前胚胎培养基的研究和发展历史,当前所用化学成份明确胚胎培养基的主要组成,特别是针对小鼠和大鼠移植前胚胎所用各种培养基及其成份,讨论了这类培养基发展前景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0.
防原医学是为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的军事医学课程,理解和掌握防原医学知识,是成为具有全面技能的军事医学人才的基础。为了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更好地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军事医学人才,本文结合第四军医大学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员的培养目标和实际情况,对课程标准的内容制定和实施进行思考,探索课程标准下的防原医学教学模式与方法,旨在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造就新时期军事变革条件下的优秀人民军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