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5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19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5篇
  1965年   4篇
  1964年   3篇
  1963年   5篇
  1960年   5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3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92.
【目的】ABC(ATP-binding cassette)转运蛋白是一类重要的跨膜蛋白超家族,某些ABC转运蛋白基因在一些害虫的抗药性品系中表达显著提高。本研究旨在克隆禾谷缢管蚜 Rhopalosiphum padi ABC转运蛋白基因RhpaABCG9,RhpaABCG20和RhpaABCG23 cDNA全序列,分析这3个基因在该虫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抗药性品系中的表达模式,为阐明ABC转运蛋白在禾谷缢管蚜抗药性中的作用和其他生理功能,以及深入分析该虫抗药性机理奠定基础。【方法】采用RT-PCR与RACE技术,克隆了基因cDNA全序列;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这3个基因在禾谷缢管蚜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和不同抗药性品系中的表达变化。【结果】获得了RhpaABCG9,RhpaABCG20和RhpaABCG23 3个基因cDNA全序列,其开放阅读框长度分别为2 103,2 436 和2 082 bp,分别编码700, 811和693个氨基酸。结构分析表明,3个蛋白均具有ABC转运蛋白家族典型的结构特征;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3个蛋白氨基酸序列分别与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各对应氨基酸的序列一致性最高。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这3个基因在禾谷缢管蚜不同发育时期均不同程度表达。RhpaABCG20在各个发育时期的表达变化差异不显著;RhpaABCG9表达量在4龄若蚜最高,在1龄若蚜最低;RhpaABCG23 表达量在3龄若蚜最高,1龄若蚜最低,其他阶段差异不显著。禾谷缢管蚜异丙威抗性品系中,RhpaABCG20表达量显著高于敏感品系,而RhpaABCG9和RhpaABCG23表达量均低于敏感品系,但差异不显著;禾谷缢管蚜吡虫啉抗性品系中,RhpaABCG20和RhpaABCG23表达量显著高于敏感品系,而RhpaABCG9表达上调不显著。【结论】RhpaABCG9,RhpaABCG20和RhpaABCG23基因可能参与禾谷缢管蚜体内农药的运输,并与禾谷缢管蚜的抗药性具有一定的关系。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深入分析禾谷缢管蚜的抗药性机制,以及该虫的抗药性治理与综合防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3.
2009年中国植物科学在水稻和拟南芥研究等方面取得“爆发性”的快速发展。中国科学家在植物科学各领域中取得了大量的原创性研究成果, 尤其是在基于新一代测序技术和计算生物学理论的基因组学、水稻功能基因挖掘、激素受体和信号转导以及转基因作物产业化和生态安全性研究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进展, 受到了国内外广泛关注。该文对2009年中国本土植物生命科学若干领域取得的重要研究进展进行概括性评述, 旨在全面追踪当前中国植物科学领域发展的最新前沿和热点事件, 并展现我国科学家们所取得的杰出成就。  相似文献   
94.
三种增温情景对入侵植物空心莲子草形态可塑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国内外已对克隆植物的表型可塑性开展了大量研究,但是气候变暖对克隆植物,尤其是入侵性克隆植物形态可塑性的影响及其可能的生态学意义研究仍然有限。通过设置白天增温、夜间增温和全天增温3种方式,通过切断或不切断匍匐茎处理,探讨入侵植物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形态特征对不同气候变暖情景的响应。研究发现:夜间增温2℃条件下,切断匍匐茎连接显著降低空心莲子草匍匐茎总长度和平均分株长度;白天增温和全天增温2℃对匍匐茎切断和连接组的空心莲子草的匍匐茎总长和平均分株长影响不显著;3种增温方式对空心莲子草的分蘖数均无显著影响。这些结果表明:空心莲子草对增温具有较高的耐受性,并对不同增温方式采取不同的响应策略;夜间增温可能通过光合补偿效应增加其匍匐茎的长度和平均分株长从而促进其水平方向的扩展以占据更加有利的生境,增强其入侵能力;白天和全天增温对整个克隆片段匍匐茎形态几乎无影响。  相似文献   
95.
植物叶片的水分传输是SPAC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受植物本身的调节和控制,而且还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是复杂的生理过程。为了搞清SPAC系统水分传输机理,人们对植物叶片导水率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植物体叶片导水率研究的一些新的进展和发展动态,就叶片水分传输在植物水分平衡中的作用、叶片导水率的定义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影响植物叶片导水率的内部、外部环境因素各异,文章重点阐述了土壤因素、气象因素、植物激素、生育阶段和解剖特性等对叶片导水率的影响,提出植物叶片导水率研究中亟需考虑的问题,并对今后SPAC系统中叶片导水率研究的重点发展方向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96.
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s),即在基因组水平上由单个核苷酸的变异而引起的DNA序列多态性变化,具体是指在DNA序列中的单个碱基的变异,其是人类基因组变异种最常见的一种。SNP研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对人类表型变异遗传学的理解,尤其是关于人类遗传疾病的研究。而非同义单核苷酸多态性(nsSNPs)是SNPs中的一种,主要是指处于编码区会引起翻译后对应氨基酸序列变化的单核苷酸突变。因为nsSNPs可能会对蛋白质的功能造成影响,被认为是造成人类遗传病的主要原因。因此将与疾病相关的nsSNPs从中性的nsSNPs中区分出来是很重要的。本文根据国内外与疾病相关nsSNPs预测的研究,分析了预测中所涉及到的特征属性,总结了对这些特征进行优化的特征选择方法,并概述了在预测过程中使用的各种分类器。  相似文献   
97.
广州市十种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规律,在广泛收集资料和试验数据的基础上,对广州10种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0种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密度在108.35~151.85 t C·hm-2,其中乔木层碳密度在10.85~48.86 t C·hm-2,0~60 cm土壤层在87.74~99.01 t C·hm-2,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大气流向植被层的碳流量为4.41~9.15 t C·hm-2·a-1,植被层流向土壤层的碳流量为0.74~2.06 t C·hm-2·a-1,土壤层流向大气层的碳流量为3.94~5.42 t C·hm-2·a-1,即系统从大气净吸收碳在0.47~4.97 t C·hm-2·a-1之间.各种林分的净系统生产力不同,阔叶林大于针叶林,混交林大于纯林,天然次生林大于人工林.  相似文献   
98.
Waardenburg综合征Ⅱ型患者MITF基因突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aardenburg综合征(WS)是临床上常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耳聋综合征, MITF基因突变与部分Waardenburg 综合征Ⅱ型(WS2)病例的发病有关。MITF属于碱性螺旋-环-螺旋亮氨酸拉链转录因子家族, 能调节酪氨酸酶基因, 参与黑色素细胞的分化。文章报道了1个携带MITF基因点突变的3代Waardenburg综合征Ⅱ型中国家系。先证者表现为先天性重度感音神经性聋、虹膜异色、面部雀斑; 其他家系成员除一名仅表现为先天性耳聋外, 均表现为颜面、上肢雀斑和/或早白发。患者可检测到c.639delA杂合突变, 该突变在MITF基因第7外显子上产生了终止密码子(p.I220X), 突变产生的截短的MITF蛋白没有DNA结合活性。该突变是WS2病例中第3个位于MITF第7外显子的突变, 尚未见报道。该突变与已报道的位于第7外显子其他两个突变仅相差1个碱基, 氨基酸改变十分相似, 但在表型上有显著差别, 提示遗传背景对WS临床表型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9.
王台  种康 《植物学通报》2000,17(5):479-480
由中国植物学会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委员会、中国植物生理学会植物分子生物学专业委员会、中国细胞学会和中国遗传学会联合组织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技部国家高技术计划生物领域办公室和中国科学院资助的“全国植物分子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学术研讨会”于 2 0 0 0年  相似文献   
100.
在调查研究明党参的生态地理分布与生物学特性的基础上,进行了就地扩栽试验,建立了以明党参为主,天葵麦冬为次的耐荫药用植物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