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5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19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5篇
  1965年   4篇
  1964年   3篇
  1963年   5篇
  1960年   5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3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31.
破骨细胞起源于造血干细胞,是体内一种负责骨吸收的骨特异性多核细胞,在骨代谢平衡的调控中起着重要作用。破骨细胞的分化形成及功能活性异常可引起一系列临床疾病,而其分化形成过程受到多种因子的调控,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聚焦于miRNAs对破骨细胞分化形成过程的调控作用。因此,本文主要对影响破骨细胞分化形成的相关miRNAs进行综述,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2.
利用生物酶进行体外催化反应合成不同种类的尿苷二磷酸糖(uridine diphosphate sugar,UDP-糖),生物酶的重复利用率较低。为提高尿苷二磷酸糖的合成效率及增加产物种类,以镍螯合聚丙烯酸酯树脂为载体,对带有HIS标签的N-乙酰己糖胺激酶(N-acetylhexosamine kinase,NahK)和尿苷转移酶(uridine transferase,GlmU)进行固定化。以固定化NahK和固定化GlmU为催化酶,不同单糖作为底物,研究尿苷二磷酸糖的一锅法合成情况。利用Q柱对产物进行纯化,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质谱法、核磁共振氢谱法对反应产物进行检测。确定了镍螯合聚丙烯酸酯树脂对游离NahK和GlmU的实际载量分别为10和20 mg·g-1。固定化酶量的最优配比为5.5 g固定化NahK和2.5 g固定化GlmU。固定化酶的最适pH和温度分别为8.0和35℃,且能在重复反应中稳定反应5个批次。葡萄糖、N-乙酰氨基葡萄糖和甘露糖可以参与一锅法反应,生成UDP-糖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566、607、566,而葡萄糖醛酸、半乳糖和果糖在该体系下不能合成相应的UDP-糖。基于固定化酶技术,一锅法可合成UDP-葡萄糖、UDP-N-乙酰氨基葡萄糖、UDP-甘露糖。  相似文献   
33.
开花是指植物从营养生长转变到生殖生长的生理过程, 是植物个体发育和后代繁衍的中心环节, 既受遗传基础决定,同时又受到温度和光周期等多种环境因素的调控。在拟南芥中, 已经分离了大量的与开花相关的基因, 从遗传学上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开花调控的网络。组蛋白甲基化是植物发育过程的重要调节方式, 近年来关于其参与开花调控的研究有了重要进展。本文综述了具有代表性的组蛋白H3赖氨酸甲基化修饰参与调控植物开花发育的机制, 提出该研究领域的发展方向和前景。  相似文献   
34.
为探究砾石含量对塿土堆积体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采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以土质坡面为对照,研究5种砾石含量(10%、20%、30%、40%、50%)堆积体坡面在不同降雨强度(1.0、1.5、2.0、2.5 mm·min-1)下的产流产沙特征。结果表明:不同试验条件下的平均径流率在2.18~13.07 L·min-1,不同雨强条件下平均径流率均在砾石含量10%(或20%)和50%时分别达到最大值与最小值;平均流速在0.06~0.22 m·s-1,流速变化复杂,砾石含量越小,流速变幅越大,变异系数也越大,砾石含量10%时平均流速最大。砾石的存在可有效抑制产沙,最大减沙效益可达84.2%,雨强相较于砾石含量对平均产沙率的影响更大。偏相关分析表明,平均径流率、流速、产沙率均与砾石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平均产沙率与平均径流率、平均流速以及二者交互项均呈极显著线性函数关系,其中,与平均径流率的相关性最强。本研究可为塿土区工程堆积体水土流失治理和侵蚀模型的建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5.
福建两种棘蛙的核型和Ag-NORs观察结果如下:九龙棘蛙,2n=26(22M+4SM),NF=52,5+8模式,Ag-NORs位于6pinter,小棘蛙,2n=26(20M+6SM),NF=52,5+8模式,次缢痕和Ag-NORs在6pinter。二者均未发现与性别分化相关的异形染色体。根据已知棘蛙属内的核型资料,对该属种间和居群间的核型演化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6.
不同发酵条件下产甘油假丝酵母有机酸代谢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产甘油假丝酵母 (Candidaglycerolgenesis)发酵产生的有机酸对丙三醇产品质量和产率均有影响。发现在发酵其它条件恒定 ,装液比和玉米浆浓度增加时 ,发酵液总酸是递增的。在装液比为 0 2和玉米浆浓度为 8g L时 ,丙酮酸和乳酸在细胞生长期可分别积累达 4 1g L和 1 0g L ,比正常发酵时增加 2倍以上 ,丙三醇产率也低 ;然而 ,装液比为 0 0 8和玉米浆浓度为 4g L时 ,丙酮酸和乳酸产生较低 ,丙三醇产率较高 ,但乙酸积累比供氧不足时高 ,可达 2 6g L。发酵过程中有机酸被细胞代谢 ,含量逐渐下降 ,如在初糖浓度为 1 0 0g L时 ,有机酸在细胞生长期积累至高峰后 ,丙三醇和有机酸随之均降低至较低含量 ,并且丙酮酸或乳酸可以转化为乙酸。此外 ,在外加一些添加剂时对其产生有机酸也有影响 ,如添加 1 %油酸和VB1时可以降低乙酸的积累 ,同时增加丙酮酸的含量 ,丙三醇产量也有所增加 ;而丙酮酸结构类似物氟代丙酮酸和亚硫酸盐促进乙酸的产生 ,使酮戊二酸合成减少 ,丙三醇产量约增加 2 0 %。  相似文献   
37.
本文用原位杂交组织化学技术对大鼠下丘脑弓状核内生长抑素mRNA(SOMmRNA)的分布进行研究。发现生长抑素mRNA主要分布于弓状核的神经元胞体及近端树突内。含SOMmRNA的神经元可分为浓染大细胞及淡染小细胞两种类型。结果表明弓状核内某些神经元可以合成生长抑素。  相似文献   
38.
目的:对一起沙门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爆发进行溯源分析。方法:采用GB4789法对采集的样品进行分离及鉴定,采用16S r RNA基因分型方法及PFGE分型方法对分离的菌株进行分子生物学分析,并对爆发进行溯源分析。结果:生化及血清学结果表明,该起爆发分离的菌型为伦敦沙门氏菌。16S r RNA基因分型表明爆发所分离的菌株均为肠道沙门菌肠道亚种,菌株12 sam与其他4个菌株分子发育距离较远,均为16S r RNA基因分型的TYPE1-11型;PFGE分型结果表明菌株10 sam、16 sam、27 sam及29sam的PFGE带型相似度为100%,菌株12sam跟其他菌株相似率为96%。结论:GB4789法结果表明该起爆发是由伦敦沙门氏菌引起的,16S r RNA基因分型及PFGE分型方法的结果均表明该起食源性疾病来源一致。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吗啡联合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重症急性左心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2年5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82例重症急性左心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两组患者均因常规药物治疗无效再行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及对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吗啡静脉注射。对比两组患者的体征、症状、动血气指标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血压、心率(HR)、呼吸频率(BR)、血气指标明显优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各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7%(38/41),高于对照组的82.9%(34/4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吗啡联合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重症急性左心衰竭可有效缓解患者症状,改善临床体征,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0.
目的:分析和比较椎板间内镜与椎板小开窗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指标。方法:使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 对2012-2014 年共计126 例在我科行椎板间内镜手术或椎板小开窗手术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进行分析和比较。通过纳入和排除 标准的筛选,经皮椎板间内镜组纳入48例,椎板小开窗组纳入78 例。结合详实的术后随访,对两组患者在花费,住院时间等一般 性指标,疼痛指标,功能指标,并发症等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在术后均取得明显的治疗疗效,在疼痛、功能等指标 中都有明显的改善。但两组之间并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而椎板间内镜组在住院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及并发症等方面明 显的优于小开窗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板间内镜手术作为一种脊柱微创手术,治疗效果确切,安全性好,能体 现微创的优势,可作为椎间孔镜技术在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有益补充,在临床中进一步的开展和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