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11.
鄂尔多斯沙地不同退牧年限植物群落多样性及变异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内蒙古鄂尔多斯退牧还草工程近30年的12个样地植被数据,将其按植被盖度分为半流动沙地(退牧5~10年)、半固定沙地(退牧15~20年)和固定沙地(退牧25~30年),以空间代替时间顺序采用α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指数)以及β变异性Sorenson指数的方法,分析了退牧年限与沙地植被群落多样性和变异性的关系.结果表明:(1)退牧20年为群落敏感期,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在退牧30年间变化趋势相近,均匀度Pielou指数变化幅度较大,退牧15年物种分布最均匀,退牧20年时均匀度最小且随退牧年限先上升后下降;(2)草本层在退牧5~10年中Shannon-Wiener指数(0.99)和Pielou均匀度指数(1.25)较高,退牧15~20年后草本层逐渐被灌木半灌木层替代;(3)退牧5~20年的半流动与半固定沙地群落变异性大,退牧20~30年群落变异性相对较小;退牧5~20年,当地优势种油蒿(Artemisia ordosica)种群和羊柴(Hedysarum laeve)种群变异系数相近约为1.2,退牧30年左右油蒿变异系数是羊柴2倍多且油蒿种群发展较快.研究表明,退牧5~10年敏感期需禁牧管理,退牧15年灌木丛多样性和优势性较稳定宜采取轻度放牧管理,退牧30年左右,油蒿种群与羊柴种群种间竞争加剧,且前者有替代后者的趋势,管理时应注意防止群落组成结构单一化.  相似文献   
112.
急进高原人群血浆NO和红细胞SOD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急进高原低氧人群血浆NO和红细胞SOD的变化及其相互作用的生理意义。方法:以急进高原的健康人群为研究对象,年龄范围在18~21岁之间,分为对照组和高原低氧组。血浆NO测定采用硝酸还原酶法,红细胞SOD测定采用亚硝酸盐显色法。结果:高原低氧组血浆NO浓度显著低于平原对照组;高原低氧组红细胞SOD含量显著高于平原对照组。结论:急进高原低氧人群红细胞SOD显著升高,NO降低,可能与低氧造成肺血管收缩有关系。但NO、自由基及自由基清除剂(SOD)之间的调控网络,在低氧的病理生理过程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3.
榧属分类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康宁  汤仲埙 《植物研究》1995,15(3):349-362
本文对榧属的研究历史作了回顾, 以形态性状为依据, 结合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 对榧属的分类进行了研究, 该属共6种2变种和11个栽培变种, 其中有1新变种(九龙山榧)、1改级新组合(云南榧)和6个新栽培变种。支持根据种子胚乳深皱与微皱建立两个组和榧属为红豆杉科进化类群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4.
Reserpine和Domperidone对LHRH-A诱导黄鳝排卵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 DA 的拮抗物(Domperidone)和消竭剂(Reserpine)对 LHRH-A 诱导黄鳝排卵产生的影响,为进一步探索 DA 在黄鳝下丘脑的作用提供资料、依据。    相似文献   
115.
为了探讨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区叶蝉群落对生态功能变动的动态响应,在中国贵州毕节撒拉溪朝营小流域按不同等级石漠化程度设置样地,并设置响应对照组,在2013-2014年5-10月每月对样地进行野外调查,系统采集叶蝉标本和在室内开展生物多样性研究,以期分析高原山地不同等级石漠化程度下叶蝉群落的时空格局,特别是对石漠化治理效果的生态学响应。结果表明,共采得叶蝉3049头,隶属11亚科53属,其中优势类群为小叶蝉亚科、角顶叶蝉亚科、大叶蝉亚科,分别占总数的44.70%、21.78%、14.66%。与对照组相比,治理区内样地叶蝉的属数、个体数都有增加,并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动,在7月、8月物种丰富度指数最高;随着石漠化治理的深入,叶蝉种数、个体数呈增加趋势。总体上,石漠化等级与叶蝉群落结构特征指数呈现显著的负相关,石漠化等级越低,叶蝉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丰富度指数越大。各等级石漠化样地的Pieluo均匀度指数与优势度指数呈现反向耦合。  相似文献   
116.
林下草本的演变与森林演替密切关联,为了解祁连山地区青海云杉林在不同演替阶段下的草本多样性特征及影响因素,本研究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以阔叶纯林(Ⅰ)→阔叶混交林(Ⅱ)→针阔混交林(Ⅲ)→云杉纯林(Ⅳ)构成的演替序列为研究对象,计算分析不同演替阶段的草本多样性指标差异,探究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对草本多样性的影响,旨在为青海云杉林林分结构优化与功能提升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不同演替阶段下,共发现草本31科64属81种,其中阔叶纯林(Ⅰ)草本植物共21科33属42种,阔叶混交林(Ⅱ)共22科40属50种,针阔混交林(Ⅲ)共22科42属51种,青海云杉纯林(Ⅳ)共15科21属23种。(2)随着演替的进行,物种丰富度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指数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少的趋势,草本多样性指标均在针阔混交林(Ⅲ)阶段最大,在青海云杉纯林(Ⅳ)阶段最低。(3)生物因子中:LAI是影响草本多样性的主导因子,林分密度、胸径、树高和叶面积指数与草本多样性负相关。(4)非生物因子中,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是主导因子,土壤水分、速效磷、碱解氮与多样性指标正相关。综...  相似文献   
117.
高寒区青海云杉人工林密度与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青海云杉人工林密度对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及二者的关系,探明维持植物多样性、人工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及其健康状况的合理林分密度,以青海大通宝库林区6种不同密度(3 400株/hm2、2 900株/hm2、2 600株/hm2、2 300株/hm2、2 150株/hm2、1 750株/hm2)25年生青海云杉人工林林下植物的重要值、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为指标,对林下植被多样性随林分密度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 青海云杉人工林下共有维管束植物60种,非维管束植物1种,隶属于29科45属。(2)灌木层植被优势种受密度影响较大,草本层植被优势种受密度影响较小。(3)青海云杉密度分别与灌木层和草本层的S指数、H′指数、Ea指数均呈显著相关关系,且相关系数分别为0.688、0.937、0.762和 0.679、0.870、0.505。(4)随着青海云杉密度的增加,林下植被多样性呈先减少后增大再减少的变化规律,且密度为2 600株/hm2时,林下植物多样性综合得分最高。研究认为,青海云杉林下植被多样性对其密度响应具有非同步性;密度为2 600株/hm2时比较适合林下植被生长,并保持林下植物多样性水平。  相似文献   
118.
本研究对我国姬小蜂科Eulophidae宽脉啮小蜂属Dzhanokmenia Kostjukov,1977进行分类和比较形态学研究,记录该属7种,其中中国新记录2种,提供了7种的鉴别特征及生物学和地理分布信息。比较形态学研究结果表明:宽脉啮小蜂属在头部、触角、腹部背板、腿节以及雌性外生殖器着生位置等结构上存在明显的形态特化和种间差异,这些结构特征能有效应用于属内物种鉴定,为该类群物种的准确鉴定提供依据。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本研究编制了该属的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119.
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的治理需要文化的支持, 发展喀斯特地区文化急需借鉴草原文化的精髓, 以达到生态与文明的和谐共处。重点阐述了草原文化内涵、先进思想与理念, 草原文化具备包容开放性、尊重自然、严格管理制度等方面的优势, 将畜产品丰富化, 发展特色旅游业, 实现生态和谐与经济发展。发展喀斯特地区草地畜牧业需借鉴草原文化和结合喀斯特自身特点努力营造“土-草-畜-人”四位一体全面和谐发展的局面, 进而为石漠化的治理提供一种新视角, 最终为打赢喀斯特地区脱贫攻坚战提供理念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