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6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03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10篇
  1977年   13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5篇
  1974年   4篇
  1960年   3篇
  1957年   3篇
  1956年   2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121.
为探索研制丙型肝炎疫苗的新途径,以期获得防治丙型肝炎的重组腺病毒减毒活疫苗,我们构建了表达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非结构蛋白3(non structural protein 3,NS3)抗原的重组腺病毒RAd NS3,并检测其在体外表达。应用PCR从真核表达质粒pRC/NS3 中扩增编码HCV NS3 蛋白(329-935aa)的基因片段,定向克隆到重组腺病毒AdEasy-1系统的穿梭质粒pAdTrack CMV上,采用细菌内同源重组"两步转化法"构建携带HCV NS3基因的重组腺病毒基因组质粒pAd HCV NS3,转染293 细胞,成功包装出重组腺病毒RAd NS3,利用它有效地感染人肝癌细胞株HepG2,经RT PCR及免疫印迹等不同方法检测表明,被感染细胞能表达HCVNS3蛋白,为后续进行重组腺病毒在动物体内诱导抗HCV免疫应答能力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2.
一种手工制作组织芯片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组织芯片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项以形态学为基础的生物学新技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在无专用制作芯片仪器的情况下,经多次反复实验找到了一种简单可行的制作组织芯片技术,经实践工作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3.
2001年对镇江莲花洞进行了第二次考古发掘,从洞内首次获7件石制品和一批哺乳动物化石。5件石核和2件刮削器分别用石英和火成岩制成,初步判断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期或稍早,文化面貌似与上世纪末在苏南地区发现的旧石器早、中期文化略有不同。根据对第2、3堆积层间的新生碳酸盐岩并参考动物化石的铀系年代测定,主要含化石的第2层年代应在~100-300ka之间,相当于中更新世晚期到晚更新世早期。由地层堆积、出土石制品和动物化石等埋藏情况分析,莲花洞不是人类的长期居址,很可能只是一处临时停留地。  相似文献   
124.
长江口及毗邻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空间分布与历史演变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刘录三  孟伟  田自强  蔡玉林 《生态学报》2008,28(7):3027-3034
于2005~2006年进行的4个航次调查中,分别对长江口及毗邻海域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取样工作.4个航次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330种,其中包括软体动物122种,多毛类83种,甲壳动物67种,棘皮动物23种,底栖鱼类28种,以及其它类群7种.调查区内大型底栖动物的平均栖息密度为(146.4 ± 22.3)个/m2,平均生物量为(12.8 ± 2.3) g/m2,平均香农指数、丰富度指数与均匀度指数分别为1.72 ± 0.16、1.37 ± 0.19、0.64 ± 0.04.研究表明,调查区内的底栖生物自西向东、由近岸向外海大致可分为3个等级:在最西侧的口内水域与杭州湾,底栖生物种类组成最为单调,生物多样性指数最低,群落结构极为脆弱;在紧邻该底栖生物贫乏带的东侧,也就是口外水域与舟山海区,底栖生物种类组成呈现复杂化,生物多样性指数较高,群落结构显著好于口内水域及杭州湾;在调查海域东南侧的近海区,底栖生物的种类组成最为复杂,生物多样性指数最高,群落结构最为稳定.近半个世纪以来,长江口冲淡水区大型底栖动物的总生物量未出现明显变化,其值在20 g/m2左右变动,但各生态类群的优势地位发生了显著更替.个体较小、生长周期较短的多毛类取代个体较大、生长周期较长的棘皮动物,成为目前冲淡水区最重要的优势类群.  相似文献   
125.
目的:比较不同方法制作胸腹水细胞块的效果以优化胸腹水细胞块制作程序,并对其临床价值进行探讨。方法:以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我科收集的胸腹水标本120例为研究对象,将每样标本平均分成三组,使用三种不同方法(试管包埋法、直接离心法、细胞块试剂盒法)制作胸腹水细胞块。对不同方法制作细胞块的成功率、完整性及细胞切片恶性细胞的检出率进行考察与比较。结果:细胞块试剂盒法成功率最高,为96.67%,试管包埋法次之,成功率为92.50%,二者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直接离心法制作成功率为80.83%,远远低于试管包埋法及细胞块试剂盒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块试剂盒法制作的细胞块完整性最高,完整标本所占比例为96.67%,试管包埋法次之,完整率为94.17%,二者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直接离心法制作完整率为68.33%,远远低于试管包埋法及细胞块试剂盒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方法恶性细胞检出率以细胞块试剂盒最高,与其他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细胞块试剂盒法制作胸腹水细胞块具有最高的成功率及完整性,并且可以显著提高恶性细胞检出率,值得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126.
玉米纤维胶(Corn Fiber Gum,CFG)在水中溶解性好、粘度低,具有代替阿拉伯胶等树胶在食品加工中作为稳定剂、乳化剂、增稠剂和黏着剂的应用前景。此外,玉米纤维胶还含有阿魏酸等生理活性物质。不同的制备方法对玉米纤维胶的结构、物理化学性质及生理活性物质的含量影响明显。本文综述了玉米纤维胶的制备方法、结构理化特性及对其乳化性质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7.
百合不定芽培养再生植株的病毒脱毒效果因百合品种和病毒种类而有所差异;‘卡萨布兰卡’百合潜在病毒(LSV)容易脱去,脱毒率达76%,‘魅丽’黄瓜花叶病毒(CMV)能全部脱去。‘卡萨布兰卡’不定芽培养在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都能很好形成子球;在含有抗病毒剂(10 mg/L DHT)的液体培养基中子球增大显著,LSV脱毒效果理想。无病毒子球移到有防虫网的户外栽培,2年后部分植株被检测出病毒,再感染率因品种而不同,‘卡萨布兰卡’高达73%,麝香百合‘乔治亚’仅17%;无病毒植株‘乔治亚’,香华丽百合和‘卡萨布兰卡’的生长高度要比有病毒植株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28.
温度对人肺癌细胞A549蛋白质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肺癌蛋白质组的研究,有助于阐明其发病机制并对肺癌的防治有益。本文从研究人肺癌细胞热休克蛋白的表达情况出发,通过比较37℃、42℃和45℃培养条件下的人肺癌细胞A549总蛋白质的双向电泳图谱,获得3个温度敏感的差异蛋白点,依次命名为P1、P2、P3。对差异蛋白进行MALDI-TOF-MS分析和采用SWISS-PROT数据库中的Peptident软件检索后,初步鉴定P1与2种醛酮还原酶家族成员相匹配,P2可能为一种新蛋白,P3为锌指蛋白11A。  相似文献   
129.
BTV HbC株和蓝舌病毒标准株BTV 10分别接种在不同种系细胞如猴肾传代细胞 (Vero)、人宫颈癌细胞(Hela)和小鼠神经胶质瘤细胞 (C6)等细胞株上 ,比较研究了BTV HbC在不同种系细胞上的增殖特征 ,BTV HbC与BTV 10在相同细胞上的复制增殖特征 ,病毒与细胞相互作用的显微和超微结构特征。用免疫交叉反应研究了BTV HbC株与BTV 10型标准株之间的血清学关系。本研究结合本室对BTV HbC株基因组图谱分析和蓝舌病毒群特异性抗原编码基因S7的RT PCR分析 ,进一步证实了BTV HbC株可能是一个新的血清型蓝舌病毒  相似文献   
130.
东海春秋季大型底栖动物分布现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根据 2 0 0 0年 11月和 2 0 0 1年 4月在 12 1°~ 12 7°E、2 6°~ 32°N之间的东海水域所设的 30个取样站所采集的5 2 6号采泥和 973号拖网样品 ,共计 392种大型底栖动物 ,报道了东海大陆架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392种底栖动物中 ,多毛类 95种 ,软体动物 131种 ,甲壳类 118种 ,棘皮动物 4 8种。从分析结果看 ,底栖动物的种数自北向南和由近岸 (西部 )向外海 (东部 )逐渐增多。调查海区春季底栖动物平均生物量为 7.2 1g/m2 ,平均栖息密度为 132 .95个 /m2 ;秋季底栖动物的平均生物量为 8.79g/m2 ,平均栖息密度为 10 1.4 5个 /m2 。春秋季生物量及栖息密度等值线分布趋势无明显变化。在春秋季底栖动物生物量及栖息密度组成中均以多毛类占主要地位 ,春季生物量以多毛类和棘皮动物占优势。与 195 9~ 196 0年的全国海洋综合调查对东海底栖生物的调查结果比较 ,当前东海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的分布格局和生态学特点无明显变化 ,但春季的生物量较 195 9年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