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3篇
  免费   170篇
  国内免费   195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62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56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76篇
  2018年   67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8篇
  1979年   8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5篇
  1959年   5篇
  1957年   7篇
  1953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 毫秒
151.
对710名(男328人,女382人)新疆蒙古族进行了糖精和乙酰水杨酸尝味能力的检测分析。结果表明,蒙古人群中的糖精味盲率为4.648%,没有尝味能力的隐性基因频率为0.2156,具有尝味能力的显性基因频率为0.7844,平均尝味阈值为8.009±1.34(0.108mol/L)。乙酰水杨酸的尝味阈值分布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双峰一谷分布,表明该性状是单基因决定的性状,谷底7号液(3.00×10-4 mol/L)是味盲的界限,味盲的峰值在1号液(1.7×10-2mol/L),尝味者的峰值在11号液(1.25×10-5mol/L),味盲率为90.282%,。经χ2检验,男、女性的味盲率无显著差异(P>0.90),表明决定乙酰水杨酸尝味能力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对该基因的显隐性等特点尚需通过家系分析进行确定。 Abstract:The saccharin and aspirin tasting abilities have been detected and analyzed in 710 individuals (328men,382women)of Xinjiang Mongol.It is showed that the saccharin taste- blindness ratio among Mongolians was 4.648%,frequency of the recessive gene determining taste-blindness and the dominant gene determining taste ability was 0.2156,and 0.7844 respectively,and its mean testable threshold was 8.00±1.34 (0.108mol/L).Distribution of aspirin tasting threshold appeared a distinct curve with double peaks and single bottom,and demonstrated the aspirin tasting ability was a monogenic character.Solution NO.7 (3.00×10-4mol/L) at the bottom in the curve was the boundary of taste-blindness.The peak of taste-blindness was at the solution NO.1 (1.7×10-2mol/L),and the peak of tasters was at the solution NO.11 (1.25×10-5mol/L),The ratio of aspirin taste-blindness was 90.28%.The χ2 test has been used to evaluate the statistical difference in aspirin taste-blindness ratio between male and female,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90),and the gene determining for aspirin tasting ability located on autosomes.  相似文献   
152.
九寨沟举世无双的自然风光被称为“童话世界,人间仙境”,由于获得世界自然遗产和生物圈保护区双重桂冠,又在中外扬名。 我生在九寨沟,长在九寨沟,对这里的春夏秋冬、山水草木、野生动物、风俗民情都有着深深的眷恋和感悟。她激励我拿起了照相机,把九寨沟仙境般的美、悠  相似文献   
153.
巴旦杏快速繁殖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组织培养方法,在MS加不同浓渡的NAA等7种培养基上,对巴旦杏成熟胚进行了快速繁殖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巴旦杏成熟胚在7种培养基上都能直接形成完整植株,可以继代培养三次左右,繁殖系数达125%~210.27%。  相似文献   
154.
寻找化石,是一件艰苦细致的工作,困难的野外条件常常考验着你。只有那些不畏艰险、勇于实践的人,才能品尝寻找化石的乐趣。祖国的山山水水,到处蕴藏着化石。在节日、假期,我们背起行装,攀登层层山峦,又该如何着手去寻找化石呢?这是许多爱好者提出的问题。要知道,化石的寻找是有规律可循的,掌握这些规律,在野外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帮助大家了解古脊椎动物的埋藏规律,作者将多年来收集的有关资料略加整理,以供爱好者参考。  相似文献   
155.
典型黑土区不同生态系统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特征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基于团聚体分组和闭蓄态微团聚体分离技术,利用典型黑土区27年长期定位试验,研究草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和裸地生态系统下土壤团聚体及团聚体内部组分中有机碳的分布,以解析不同生态系统下土壤团聚体和有机碳固持间的关系,揭示黑土有机碳的物理稳定性机制。结果显示:与农田相比,草地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提高7.6%;裸地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下降14.1%。草地促进了大团聚体(250μm),尤其2000μm团聚体的形成,提高了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裸地则降低了土壤的团聚化程度及稳定性,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含量下降,粉粘粒含量相应增加。草地大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农田,且内部各组分有机碳含量均有显著提高,其中粗颗粒有机质、闭蓄态微团聚体和粉黏粒有机碳含量增幅分别为600%、54%和65%;裸地增加了粉粘粒结合有机碳含量,降低了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且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内部各组分有机碳含量均有所下降。3种生态系统类型土壤均以总粉粘粒结合有机碳为主,占土壤总有机碳52%—79%,其作为惰性碳库是黑土有机碳的重要组成部分。黑土有机碳的累积或损失主要表现为活性较强的有机碳库-团聚体中颗粒有机质的增加或减少,与农田相比,草地土壤有机碳的累积主要归因于大团聚体中粗颗粒有机质的增加,为总有机碳增量的3倍;裸地土壤有机碳的损失主要归因于微团聚体中总细颗粒有机质的减少,对总有机碳损失的贡献率为60%。  相似文献   
156.
基于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含量变化和铜吸附性分析地卷、平盘软地卷和犬地卷响应Cu~(2+)胁迫的差异,以了解谷胱甘肽在低等生物地衣抗重金属胁迫中的作用。分光光度法和火焰原子吸收方法分别测定地衣体的GSH与细胞内、外的铜含量。结果显示,低浓度Cu~(2+)胁迫下,3种地卷GSH均呈上升趋势,4 mmol/L时达最高;5-8 mmol/L时,地卷和犬地卷的GSH逐步下降较明显,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平盘软地卷GSH在3-5 mmol/L Cu~(2+)范围差异不显著,Cu~(2+)5 mmol/L时才出现较明显的下降(P0.05)。4 mmol/L Cu~(2+)处理时间不同时,犬地卷的GSH变化与处理时间正相关,而地卷和平盘软地卷的GSH出现波动式变化(6 h增加,12 h下降,18-24 h上升)。3种地卷胞外铜与Cu~(2+)浓度和处理时间呈正相关并显著高于胞内铜(P0.01),而胞内富集的铜与地衣GSH变化相对应呈高-低-高的变化趋势。菌藻共生的特殊生物-地卷类似于高等植物可诱导合成GSH缓解胁迫产生的伤害,3种地卷的铜耐受性差异与其铜吸附性和GSH合成能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7.
异喙菊(Heteracia szovitsii)是分布于新疆北部荒漠、具短寿命花和多态果实的菊科一年生短命植物。本文对该物种的开花式样和花部特征以及繁育系统与昆虫传粉特性进行了研究,以期明确其头状花序中小花的形态差异及其与多态果实间的关系、揭示其在短的花寿命内的繁殖特性。结果表明:该物种头状花序中发育成多态果实的3类小花在数量、冠毛的有无以及舌片长/宽、子房宽、花柱裂片长和子房喙长之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且3类小花冠毛的有无以及子房宽和喙长与多态果实的形态一致,说明多态果实的数量与形态在小花发育过程中就已完成分化。花序中的小花每天集中在上午开放,使花序在功能上犹如一朵花,可快速增大花展示和对传粉者的吸引,以使异交在开花后短时间内完成;3类小花的自花花粉均可在花柱裂片上萌发并长出花粉管,说明该物种自交亲和。3类小花不去雄套袋后均能结实,且自然授粉后的结实率显著高于不去雄套袋的,说明该物种能自主自花授粉,且异花授粉促进了结实。3类小花通过雄性先熟以及次级花粉呈现中的泵/刷机制,将花粉呈现在花柱上部和未展开的柱头裂片外侧刷状毛上以及裂片顶端,延长了花粉呈现(雄性阶段)持续的时间,减少了花内雌雄功能间的干扰,有利于传粉者异花传粉,提高了雄/雌性适合度;同时,柱头裂片展开时可将自花花粉落置到裂片上,以完成自主自花授粉。主要传粉者六显甜花蜂(Halictus sexnotatulus)的访花时间与花序开放时间、花粉活力最高期和柱头最佳授粉期高度吻合,有利于雄性阶段花粉的输出以及雌性阶段柱头接受花粉,保障授粉在开花后短时间内快速有效地完成以及异交成功。在新疆北部荒漠的春季环境中,具短寿命花的异喙菊既可在低温多风导致传粉者不足或活动受限时,通过快速自主自花授粉及自交亲和机制来提供繁殖保障,也可在传粉者活动正常时,通过集中开花、雄性先熟及次级花粉呈现等机制来快速完成异交,提高雌/雄性及后代的适合度。  相似文献   
158.
正恐龙是我们地球上非常奇特的一类动物,主要生活在距今2亿年前到6千6百万年前的侏罗纪和白垩纪,包括了体型巨大的蜥脚类和凶猛的霸王龙等兽脚类。不过霸王龙却很少能遇到蜥脚类,因为霸王龙生活在白垩纪晚期,那时北半球的动物世界里植食性的恐龙主要是鸭嘴龙类和角龙类,尤其是体型较大的鸭嘴龙。鸭嘴龙是群居的,它们头顶上常常长着奇形怪状的中空的嵴冠,这是它们鼻腔的延伸,可以让鸭嘴龙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是彼此交流非常  相似文献   
159.
该研究以生长在新疆北部的二型花柱植物雪地报春(Primula nivalis)为研究材料,对7个低海拔(1 657~2 013m)森林居群和7个高海拔(2 400~2 700m)草原居群的花型比例进行调查,对花部特征进行检测,并对长、短花柱植株在不同海拔居群的花性状分化进行了比较研究,以揭示该类群植物的演化与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高海拔草原居群中长花柱植株比例高于短花柱植株。(2)比较草原和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雪地报春居群,长花柱花形态特征间存在显著差异,但短花柱花形态特征间的差异不显著。(3)高海拔草原居群中长花柱花的花冠筒长度、雄蕊长度、雌雄蕊距离、雌雄异位程度以及雌雄蕊空间位置是导致花性状分化的主要因素。(4)在草原居群中,长花柱花的雄蕊、雌雄异位程度及花冠口至雄蕊距离的变化减少了长短花柱花间的互补式对应性。研究认为,在异质生境中长花柱花性状的变化是导致该物种长短花柱花性状分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0.
分别于2016年7月和2017年8月在阿尔泰山两河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鼓藻类植物标本,经显微镜观察,发现鼓藻类(绿藻门)中国新记录植物5个分类单位,隶属于4个属,包括4种1变种:膨大新月藻(新拟)(Closterium tumidulum Gay)、钝齿宽带鼓藻(新拟)[Pleurotaenium crenulatum (Ralfs) Rabenhorst]、克塞凹顶鼓藻(新拟)(Euastrum coeselii Kouwets)、圆齿状鼓藻(新拟)(Cosmarium crenulatum Ngeli)和肾形鼓藻收缩变种(新拟)(Cosmarium reniforme var. compressum Nordstedt)。对这些新记录植物的形态学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提供了光镜照片及手绘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